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实性/原真性"(authenticity)是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由于两类行为体的价值取向差异,致使文化旅游侧重于旅游者的真实感,而文化遗产保护侧重于遗产本身的原真性。相比旅游学科关于真实性研究的厚度,何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学理层面讨论则相对薄弱,影响了保护文化遗产行为的实践。文章从文化遗产的主体性、时空性、整体性、多样性的基本属性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原真性表现形态的内在要求和度量尺度,认为文化遗产的物质构成只是基本的要件,而其完整的文化体系和原生性主体则是衡量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在大众旅游兴盛的今天,成为遗产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遗产保护来说,人们追求的是遗产的原真性,即特定人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里按照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而进行的文化事项;对于遗产旅游来说,由于时间错位,空间位移,旅游者看到的多是遗产制造与遗产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舞台表演的遗产成为一种"超真实"性遗产,而可能会被接受为"原真性"的遗产,从而完成"传统的发明",遗产的原真性因遗产的动态发展而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和动态的精神产品,在衡量其原真性时,应从其基本的形态出发,找出一个作为保护依据的"本生态"。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探寻其原真性形态,提出原真性保护策略,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促进大同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开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动文化遗产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遗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地的开发也引发了文化商品化、文化变迁等问题,使得文化原真性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不断缺失,所以,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策略,保护其文化的原真性,使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地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真性是验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原真性的含义,探讨了平遥古城原真性保护中注意的几个问题:维护古城的原真痕迹;保持古城应有的人气;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原真性保护的关系,使平遥古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开辟新途径,让新媒体发挥其优势,承担“非遗”传承的重任。借助新媒体拓宽广西“非遗”的传播途径及加速广西“非遗”“活态化”的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推进广西“非遗”的产业化及其传承人的普及化培养,不失为有效的创新方法。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时也应遵循主体性、优先性、本真性和整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例,综合使用非言语方法和象征方法分析其作为建成环境的意义,特别是与苏州古城空间环境相关的三种意义--在城市意象要素上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特色中的意义和体现中国画意的美学意义.在城市发展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考虑到其作为建成环境意义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体传播的特殊形式,种类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徽省虽然算不上非遗强省,但技艺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统计安徽省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安徽省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非遗IP化;扩大非遗影响力,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完善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力度;保存非遗原真性,以期实现安徽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强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开放和包容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古物保护思想有明显的重道轻器倾向。近代以来,中国的文物保护思想和实践有诸多创新。由于文化的差异,当代中西方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原真性与创新性、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价值辨识是文化景观遗产认定的核心要义,却始终处于讨论之中。哈尼梯田作为人地持续互动的遗产典范,其价值辨识始终以原真性的构建与感知关联为核心,建立起了需求实践与体验偏好结合的双重结构。研究发现,对于这一结构所蕴含的价值内涵与内容的挖掘,既能准确把握文化景观遗产持续演化的主客关系,对解决遗产价值认同的分歧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也突显了原真性感知存在差异性与局限性等亟待解决问题,有利于通过持续论证遗产价值辨识结构把握遗产准确认知的规律。将遗产原真性的构建与深度体验结合建立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辨识结构,对于遗产价值传承并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多样性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但是,强调对遗产的保护并非要走杜绝开发的绝对静止的路子.因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不仅使遗产资源依凭其社会、美学、历史价值发挥经济功用,反过来也为更好地保护遗产提供了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遗产地脆弱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仍面临着协调旅游需求与供给能力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应为: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新视角下,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元目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即政府、企业、居民多元主体,既尊重文化个性特色又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既创新开发又注重保护,稳速高质增长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生态的保护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格局.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案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地域文化生态的乡土性保护,需要协调、维持和保存村落景观、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其有形和无形的联系.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5.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一切文化事项都成为消费资本,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遗产,如何在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互动中继续传承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在遗产旅游消费过程中同一性与多样性如何的协调,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真性的、活态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可持续性、原真性既是文化遗产领域相互关联的重要话语,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是确保不同文化享有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即让文化多样性状态得以延续,包括原真性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探讨与实践,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认知的深入与观念的改变,促进全球文化遗产界进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并进的新阶段,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它既标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与国际体系的接轨,更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17.
皖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已被列入滁州市级以上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49项。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手段、范围与力度,也已不能适应皖东地区人文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目前皖东地区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受众性不强、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根据皖东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的各自不同特点,提出民间美术观赏类,民间音乐、歌舞、曲艺、戏曲、杂技等表演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类而宜的保护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4,(6):32-33
非遗近日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吃货们”发现他们在吃的韩国泡菜和日本寿司已变成联合国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并不是什么想不通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的200多项遗产中,不乏让人们匪夷所思的。猎鹰术保护现代足球场欧洲、亚洲、非洲等13个国家共同申请列入非遗的猎鹰训练术,拥有上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研究中侧重于对“原生态”资料收集和整理的田野调查方法论相契合.基于口述史学的“人民化”趋势与“非遗”传承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阶层属性,当下“非遗”口述史研究之意义不再拘囿于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其已嬗变为一种媒介为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非遗”传承人提供表达生存和文化权益诉求的途径.在深层意义上,开展“非遗”口述史研究可起到唤醒传承人对自身创造民间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