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学专门人才,大学的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素养教育。社会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等五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的素养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基本条件,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千百万的各类专门人才。人才需要教育,特别是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建设与发展打下雄厚的技术基础。这一重要使命,单靠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这一种形式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特别是高等成人教育。全日制高等学校所举办的夜大学就是成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素养,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等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培养高素质的高等专门人才,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古代匠人的一种历史传统,也是当下工程师应具备的精神素养.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教育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引,工匠精神需要在新一代工科生中得以实质性回归.在国家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的背景下,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工匠精神"教育亟待加强.这需要从意识形态、实践行为及管理等层面深刻领悟工科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要求,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路径,让工匠精神在当代工科类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5.
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对设计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艺术设计教育本质来看,创新教育的基础就是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艺术设计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7.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应该强调的是,教师教育的转型和变革绝不仅仅在于形式或名称上的改变,其实质应该着眼于整个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着眼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并最终实现“让每个教室都拥有最优秀的教师”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8.
<正> 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类专门人才。在高等学校这个师生共同体中,建设良好校风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人才个体及群体成才的必备条件。良好校风的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应该经常思考、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等学校既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摇篮,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当前,在我国深入进行各项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在高等学校强  相似文献   

9.
六个"1+1"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甘肃联合大学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明显区别于本科艺术设计教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新形式课程以及与专业艺术教育脱节两大问题,将兼具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特征,涵盖范围广、适应性强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形式新颖的艺术设计通识课程,将能够充分活跃后者的课程体系,提升学习者兴趣。在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之外,也可为我国艺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如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制订切合实际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各高等院校蓬勃发展起来的学科领域,其专业的设置由原来的单一专业艺术院校向综合大学和理工院校发展,空前的繁荣发展也造成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混乱。传统艺术精神在当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被忽视,逐渐失去了其所依赖的文化语境。西方设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西方传统艺术学科的基础之上,从西方泊来艺术设计教育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成长必然要经历融合的过程。艺术设计领域不能仅仅抑中扬西,更要勇于探索民族化道路。建立适应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设计新领域已显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个大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在生源、师资、教学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学生专业发展、注重教师专业培养,结合社会需求设置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方面使人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改革就很  相似文献   

15.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们目前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要求的分析,就如何加强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摇篮,是工匠精神体现的重要基地。中职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和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职业教育阶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让职校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价值体系的塑造,更是打造我国职业技能强国,依托“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德育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印在学生心中,优化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任务,高等学校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不同科类和层次的专业,按一定业务范围和方向培养学生,使之达到一定的人才规格,以满足社会需要。 解放后,我国高等学校所设专业进行过多次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系一级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和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拟结合我院数学系近年来开展的学生年级目标管理工作实践,谈谈系级管理工作的特征及优化系级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以加快系级教育改革工作,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高等院校的称谓不一而足,艺术设计专业即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适应当前学科发展方向,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文化体系。与学校的其他工科专业不同,这是一个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多元性,强调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专业,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也是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文化体系的体现。我们立足”中尺度”环境景观设计;保持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与学科发展方向密切关联。我们在专业教育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实现专业建设稳步发展,使本科生教育形成一套结构严谨、循序渐进的开放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的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的发展既具有民族性和内生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形塑着现代人们生活的行动逻辑。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培养新时代的工匠人才奠定了基础。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针对教育目标窄化、文化融合不深、环境支撑不足造成的工匠精神的超越性被遮蔽,工匠精神的渗透力被削弱,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被消解的现实困境,从目标引领、模式创新、环境营造三个方面,探索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