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前后时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结论是彼此冲突的,这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结果.唯有深入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所涉及的三层逻辑关系,把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方法论逻辑三个层面的逻辑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2.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3.
“社会有机体”一词提出两百年来始终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严重制约社会有机体理论体系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社会有机体在性质上是实指概念,有着可考的历史起源,是具有机能和有机性等生命特征的,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等多个维度的动态统一体,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观察视角、价值尺度和方法论原则对系统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意义重大,在社会有机性日益凸显的新时代彰显出不可替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具体总体观是一种研究一般历史和具体历史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 完整把握马克思 具体总体观的本质内容, 离不开清晰地辨析马克思在 “具体” 观问题上对黑格尔、 费尔巴哈、 施蒂纳、 蒲 鲁东等人的思想超越; 马克思具体总体观所具有的唯物主义性、 社会历史性、 社会关系性、 内在矛盾运动性 等特征, 也都是在超越这些思想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和完善的。 透彻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四重特征, 不仅有助于清晰地把握唯物史观在 “具体” 解读上的独特理论深度, 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辨析国外学界各种 流行观点的学理缺陷, 同时也为我们从 “具体” 之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深化对当下中国的 “具体实际” 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以批判作为其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这些和谐社会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且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意识形态学说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诠释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学即实践诠释学,从而实现了诠释学领域的重大革命。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理论指导实践”“意义先在”以及“释义学循环”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形成了基于“实践选择理论”的实践反思法、基于“意义生成”的理念生成法以及基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经验析取法。要合理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分别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实践哲学以及问题哲学等完全等同于实践诠释学。  相似文献   

8.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发展观点”予以具体总体的把握,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整体性与具体性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元问题”,其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统本体论表征着人类摆脱自身的无根化、追寻存在根基的终极关怀,它构成了理解解放论的终极追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本体论的演化逻辑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正确地认识资本逻辑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解放论的革命性之所在,从作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出发,不断超越现实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关系,去构建新的通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终极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使用了不同方法。青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哲学批判的方法,从逻辑分析的理论高度创立唯物史观;中老年马克思主要运用经济学方法,解剖“市民社会”,使唯物史观由理论假设变成了活生生的科学;晚年马克思主要采用全球史观方法,从世界历史整体上完善唯物史观,以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为其方法论实质,解构了包括“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中心论”在内的民族文化中心论。三种方法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唯物史观“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时代和社会制度的三重向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其人的解放观念也经历了从人本主义的激进的思想话语到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话语的逻辑转换过程。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是怎样拓展人的解放理论视域,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拓展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方法论基础,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构的逻辑支撑,明确践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离不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和辩证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而这一认识和把握又是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能不研究他的东方社会理论。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以寻求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己任的,因而必须要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纳入他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的观点来看,作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之精髓和核心的唯物史观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论证过程。深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篇幅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东方社会论,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广泛的视野内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的方法论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也对认识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进而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实现的革命与拉瓦锡“氧化说”在化学史中实现的革命具有相似的意义。但相对于“氧化说”,马克思是通过黑格尔辩证法来表述“剩余价值”的发展规律的,而相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马克思《资本论》又是从“生产一般”的抽象出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实践特征,又为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理论家中的有益思想因素,通过对科学的实践观、主体客体关系、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关系的具体研究,深刻揭示出人(个体与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视角考察,马克思认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众”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于是便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批判,为建构马克思群众哲学提供了科学的逻辑前提,开启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起点,并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法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群众展开划分,发现“人民”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赋予“人民”是马克思群众哲学逻辑主旨的鲜明意蕴,进而又围绕着每一个人都彻底解放,在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探索中,走向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群众哲学的这条认识理路,内在地包含着从“现实的个人”到“人民”,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分析路径。准确把握这一理论进路,不仅对于进一步开辟唯物史观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彰显新时代人民主体理念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 ,人类面临着三大也许是永恒的谜团 ,一是宇宙之谜 ,二是生命之谜 ,三是认识之谜。对这三大之谜的不同回答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的主题和基础、哲学的主题和基础、宗教的主题和基础 ,并因此而演绎出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打上了对这三大之谜回答的深深的烙印。产生于 19世纪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人类思想史上对生命之谜进行探索和回答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看来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对全人类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 ,达尔文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但是 ,从“进化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这期间人类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现出思想的光辉的同时 ,也暴露出狭隘、粗糙、简单等缺陷 ,因此 ,在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道路上 ,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势在必然的。正因为如此 ,2 0 0 3年 4月6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 ,举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困惑与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 ,人类面临着三大也许是永恒的谜团 ,一是宇宙之谜 ,二是生命之谜 ,三是认识之谜。对这三大之谜的不同回答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的主题和基础、哲学的主题和基础、宗教的主题和基础 ,并因此而演绎出不同时代的科学体系、哲学体系、宗教体系 ,当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打上了对这三大之谜回答的深深的烙印。产生于 19世纪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是人类思想史上对生命之谜进行探索和回答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今天看来 ,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对全人类的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方方面面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 ,达尔文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但是 ,从“进化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这期间人类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人类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仍然闪现出思想的光辉的同时 ,也暴露出狭隘、粗糙、简单等缺陷 ,因此 ,在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道路上 ,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势在必然的。正因为如此 ,2 0 0 3年 4月6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 ,举办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困惑与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