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比较王夫之《姜斋诗话》和叶燮《原诗》的诗论。比较的重点是两家诗论中的“迎、触、合、理”等核心观念。文章也征引相关的西方文论 ,以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论家叶燮以气论诗,回归气的本义,其气为贯穿诗歌三要素理、事、情的生命之气.这种贯穿诗歌理、事、情的生命之气,源于诗歌所反映的客观外界的理、事、情所蕴涵的生命之气,所以充满蓬勃生机.叶燮还从气生命观入手,重新审视了崇尚自然的诗歌创作,揭示了在气生命力驱动下的崇尚自然的诗歌创作所具有的变化多端的特点,叶燮论诗中的气论蕴涵着气生型创世神话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综合叶燮《原诗》的研究资料发现,关于其本体的论述,形成了“胸襟”本体论、“气”本体论、“理”本体论、唯物主义本源论、主客体系统本体论等,这充分说明叶燮《原诗》的本体是不确定的,从而导致他的诗学体系不完备。由此反思中国文论的失语现状,可以从确立核心范畴、加强理论推阐、创新文论话语三个方面,来进行本土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文论的体系性问题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文论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的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问题就成为确认马克思文论体系的基点问题。当下仍被坚持的在体系性及方法论上用马克思学说体系推认马克思文论体系的简单化做法,导致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的疏忽,更导致马克恩文论的误读,这尤其见于对马克思文论构成核心的现实主义的误读。马克思文论的文学基点在于与现实生活具有相似关系的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从创作与批评说,这是见于文学作品的关系具体表象。它.-j-~成为观念批判的对象,但它本身是非观念的。这使得对于真实性的历史必然性的要求及对于典型的个别与一般等的阐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文学批评实际。马克思的批评的文论体系建构于对文学作品关系具体的批评,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中关系具体的基本分析方法,关系具体的真实性分析则既是批评的重点又体现为批评的具体运作。关系具体分析贯穿于马克思的文学批评选样及文学批评过程,批评中马克思对于关系具体的深入,则实现着他的渊博知识、批评个性及人生经验的综合。  相似文献   

5.
泓峻 《南都学坛》2012,32(1):69-72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一种学术史研究视角。围绕具体的文本、具体的学者(理论家)、具体的学术事件进行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学者、学术事件背后的学术体制研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学术史视角采取的主要思路。这一研究视角对于校正之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偏颇,提升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贯穿《原诗》的主导思想来看,叶燮延续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批评,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从文本内容来看,其“创新求变”思想尤其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从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来看,其“新变”观承传刘勰、袁宏道而来,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从文体言说来看,《原诗》破立结合、点面结合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该著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于强烈的逻辑思辨性之外,亦有某种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聚焦叶燮、尤侗、汪琬的"序跋",探讨这些清初吴中学人在历史嬗变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源流、系别、特征的研究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学襟怀、视野和精神.清初吴中三大学人领悟往圣先哲之绝响,品评诗人学者的行状,抉其幽微,发其大道,穷流溯源,独探风雅之本.从文学批评史料学的角度看,这种序跋,包含了有关文学接受和诗人风格的评论,是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文献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叶燮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讲学,亦作吴江人,世因称横山先生。叶燮是清初的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过去,对叶燮在我国文艺思想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这是需要纠正的。但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他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评价,却又有过高的倾向,这也是不恰当的。矫枉难免过正,但不能片面夸大。笔者这篇文章不是对叶燮文艺思想的全面论述,只是想就叶燮文艺思想评价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一点不同看法,目的是为了给叶燮在文艺思想史上以恰如其分的地位,同时也想以叶燮为例  相似文献   

9.
叶燮《原诗》的诗学思想和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理论在审美发展论、审美特质论和审美创造论三个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二者之间进行对话沟通,揭示其相通点,对叶燮的古典诗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诗学思想实现链接,使叶燮的诗学思想尽快地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传统文论的诗性言说,可以归纳为“以诗言诗”——以诗的语言、诗的思维、诗的情感来讨论文学对象。在具体的文论话语中,则主要体现为文论范畴的经验性,以及言说话语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叶燮诗歌理论述评滕咸惠叶燮是清初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原诗》是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当代学者多给以很高评价。或称其“精心结构”①,“能自立言”②;或称其“体系严整,论述精微”③;或认为叶燮可与包姆加敦并列”,或赞美叶燮与王夫之是中国古典美学银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存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倾向。在当前全球化文化语境中 ,应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 ,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作为在逻各斯中心体系之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呈现出与西方文论迥异的非逻辑性、非体系性的具体形态 ,这是由汉文字写意表形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继承并发展了《原诗》的批评思想 ,综合了性情、格调、神韵诸说 ,提出了兼重内容与形式的批评标准体系。叶燮从史到评 ,沈德潜从评到论 ,叶燮的逻辑终点构成了沈德潜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文论也是如此,它的独特性是举世公认的.所以,中国文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他者,在向外输出时总是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这些障碍从本质上看都是由于中西文论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具体说,这些障碍主要是话语障碍、意识形态障碍和文论体系障碍.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南朝时期的一部文论巨著 ,其中所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后来的中国文论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即使到了近代也是如此。本文主要从审美范畴的角度 ,以风骨观、隐秀观和奇正观为切入点 ,具体考察《文心雕龙》在近代文论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的文论是一个作家的文论,因此,他的文学本质观、创作观、批评观及风格论都是紧扣创作实绩而论述的。汪曾祺文论具体、实在而又亲切,他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语言”乃是本质的东西,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写人物,文学创作的题材应是回忆中的醇酿。他提倡一种平淡的风格,主张以宽厚的长者胸怀进行文学批评。汪曾祺的文论本身也是文学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性情"与"面目"的主张,从"匠心"到"灵机"的发展,思想根基的正统性等方面,梳理袁枚对叶燮反复古主义诗论体系的接受、融通与发展,从而彰显叶燮于清代中叶性灵诗说的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清代文学批评家叶燮及其诗论专著《原诗》作为考察对象,意欲探求叶燮的人格构成对其批评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以儒家人格为主导、道家人格为补充的人格是中国古代批评家的人格结构,而伦理道德的批评形态则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叶燮及《原诗》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20.
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模型或模式,一种理论体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理论体系的研究规范、研究方法,即理论体系的学术范式.中西文论具有不同的学术范式.近现代“西学东渐”导致中国文论被西方文论切换,传统断裂,学术范式转型.古今中外文论范式的差异体现在:总体上思维方式、思想基础、理论范畴、理论建构的不同与具体研究中研究视角、研究途径、研究方法、论述方式的不同.通过比较对照、辨明异同的方法辨析中西文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找到可以遵循、参照、借鉴、融合之处,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学术范式的可循路径.而加强作为比较的前提和基础的中国古代文论学术范式的研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