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工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慢就业”现象,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慢就业”现象破解路径:育人为本,全员参与,营造浓厚就业氛围;精准服务,贯穿全程,全力做好就业指导;精耕细作,全方位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毕业后放缓求职进程,处于暂时未就业(已升学或出国深造除外)状态的“慢就业”现象,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部分演变成为不就业。调查发现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形成连续系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及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就业意愿降低,“慢就业”现象严重。理想职业岗位与目标发生变化,“求稳”心态加剧。求职高标准高期待,存在“畏难”情绪。文章通过就业认知、就业能力、亲友资源、就业期望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探究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同时给予提升对策,即广泛体验,端正学生就业认知;精准出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家校合作,科学利用亲友资源;正向引导,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求职渠道;提高重视,提升政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就业压力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学生就业困难,或不能吃苦、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出现心理压力加大或心理疾病,主要原因是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并不适应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育模式陈旧。就业压力下人才培养应从“才”、“情”、“养”、“品”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迎来良好机遇,如国家在战略层面上的宏观指导、政府在政策方向上的大力支持、高校在育人体系上的不断完善和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自我提升等,但同时存在市场人才需求有限、高校统筹规划不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应从政府合理调控,稳定就业市场、高校宏观统筹,搭建就业平台、充实师资力量,实施精准指导、加强自我提升,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入手展开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职业指导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重视。本文基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了高校职业指导“四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90后”自从2008年入学,已将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而“9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独特变化必然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现实挑战。如何切实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应对“90后”现象带来的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教育舆情为视角,关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维护高校与社会稳定的需要。首先,在评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厘定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涵义。其次,以百度贴吧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分为4个类别,即:就业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学习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时政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和情感、生活、娱乐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最后指出,高校一方面应依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升高校稳定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应做好价值观引领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工作,并为优秀的大学生网络“  相似文献   

9.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简要论述,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应聘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用人单位或者大学生中某一方面的力量,而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一种学生(Student)、高校(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三方参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简称SUE模型),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能力提升的风向标与训练营。三方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应遵循自觉性与指导性、全面性与差异性、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11.
“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在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下,不急于求职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以各种方式暂时待业的现象。引发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学生需要在树立正确职业观及就业观的前提下,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要在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干预;校方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营造高质量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存在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彰显不充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体现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到位的问题。教育是灵魂工程,要抓好“四史”教育就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史”教育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学文学院原阳在2009年2月9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大学生创业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创业不仅可以实现求职者的个体就业,还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特定的“弱势群体”,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不仅仅经济上处于弱势,文化、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同样处于弱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乃至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其潜在危险难以估量;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的重视并努力寻找到切实的解决路径。在全社会真诚关注和切实帮扶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成人修养,这不失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得以解决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下滑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紧迫。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就业工作存在就业队伍缺乏全员联动,就业指导欠缺精准到位,就业实践缺乏全方位贯穿,就业观念缺乏全过程引导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求职能力匮乏。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两全”就业工作理念,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树立“就业第一”的观念,精准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转变就业观念,健全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就业工作新格局,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6.
胡鑫  卢学倩  王雅丽 《国际公关》2023,(20):176-178
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本文结合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办学实际,通过对比学院近5年毕业生就业数据,概括学院针对就业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成效,分析目前在推进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剖析推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创新”双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当前经管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课外“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高校经管专业学生从事课外学习—创新”活动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优化经管专业大学生“学习—创新”双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高校本科毕业生失业和就业不足并存,“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提出了缓解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9.
《宿州学院学报》2011,(11):2+127-F0002,F0003
“十一五”期间,学校招生工作佳音不断,就业工作捷报频传。全口制在校生规模从2005年的7000多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15000人,2006~2010年,连续5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年连续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08年最早建成安徽省属高校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园,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加严格,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时刻为大学生更多、更好的就业准备搭建平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普通本科院校自学考试“助学二学历”教育,为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取得普通本科学历的同时,获得第二学历教育提供的新的平台和学习模式。本文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对自学考试“助学二学历”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