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虚拟社区的不断成长,采用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重新阐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考察媒介技术与公共领域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分析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特质,归纳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此探讨网络作为"公共领域"的特质与虚幻性。  相似文献   

2.
在自媒体时代,有些"网络大V"沦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言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对"网络大V"盲目崇拜和信任。因此要深入分析"网络大V"以及舆情生成,充分认识"网络大V"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监管"网络大V"的体制机制,借助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大V"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高校自己的"网络大V",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等自媒体环境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开放性、民主性、隐匿性、随意性等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论坛、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以此来达到情感沟通、发泄、解惑等目的。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伦理道德教育机制及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多数大学生的伦理意识比较薄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极易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言语和行为上的伦理失范,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当个体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疏导时,群体的极化效应往往容易造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形成群体性的伦理失范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积极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平衡网络舆情导向,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言论责任感。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背景来整合资源,从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去"污名化"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沉溺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沉溺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沉溺来自于网络内容的诱惑,而本文则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探讨网络空间与网络沉溺的相关性,以期拓展人们认识网络沉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三重视域———客体技术层面、主体性意识层面、主体行为层面,并基于此探讨网络媒介形式、使用媒介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空间行为特性等方面与网络沉溺的关系,并认为网络媒介的双向去中心的互动、意向性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身份等由媒介形式所形成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沉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的形式特质将比网络内容的影响更为隐蔽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数字,数字在网络空间中表现为数据库。数据库在网络空间里隐秘地生产着数量庞大的主体变体。数据库的民主化、商业化和政治化使数据库里的主体变体由私人空间流向公共空间。主体变体的公共化为侵犯个人隐私埋下了祸根。大众的焦虑否定了网络隐私的敞开化,个人隐私在大数据时代必然受到重视并被学者关注和研究。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是网络治理的重要策略,宪法和法律是数据库的合法代理人。  相似文献   

7.
我国网络空间语言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当前网络空间的语言问题可梳理为语言失范问题、语言多样性与纯洁性问题、语言暴力问题。在生态语言学视阈下,应展开相应的网络空间语言规划与治理,包括抵制破坏性话语,推广有益性话语,以规范网络空间语言;增强网民规范意识,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以优化网络空间环境;加强网络空间立法,推进网络实名制,以增加网络违法成本等。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健康传播风险与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并存的后疫情时代,知识权力、舆论形象、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全球健康传播风险治理。公共健康危机问题与网络安全治理问题的融合迫切需要在全球网络空间中进行知识权力、科技资本和公益伦理的协商对话,通过依托健康知识权力共同体促进东西方国家间良性互动、平等合作,推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结构、治理规制和治理议程从单一的网络空间主权安全治理转向全球健康传播秩序弹性治理。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必将受到网络的强烈冲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存在多方面,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塑造大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空间,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最具当代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孕育产生了全新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存在形式,网络空间及空间转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充满诱惑和生机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重压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展困境、大学生思想行为失范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强化网络空间问题意识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网络空间这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更具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图。立足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主体性思想,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发展体现在系统重构与协同共建、信息生产与供需平衡、秩序调控与活力创造、动态开放与价值对话四个方面,从而分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关键,路径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博客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主要的网络行为之一。然而,大学生在博客传播过程中与博客固有的传播属性发生种种行为偏差,表明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着媒介技术落后、知识结构不完善、信息处理能力弱和主体意识淡薄等欠缺。基于此,我们试图寻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博客之间的契合点,从而确定基于博客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后,网络日益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主要是模糊其社会定位,淡化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要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变革和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网络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大学生作为网络发言权的主力军,其媒介素养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网络话语权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受到多种挑战,介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方式、有效程度和批判能力存在不足.从网络话语的发言权、主动权、表达权、监管权四个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形势下,净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谣言不仅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日益成熟的网民来说,也理应成为一种责任和担当。相信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调动群众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才能让网络谣言无处生根。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空间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空间的技术性特征对国家的立法权形成冲击,网络的无国界性影响国家法的适用,虚拟性使社会主体的个人意识膨胀,法律责任感淡化;网络空间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宪法基础关系产生影响,其全球性特征使得全球法的地位加强,而无纸化与即时性特征对私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功能等同、技术中立原则为基本原则构建全新的网络法律制度,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亦或对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浙江、湖南、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资料,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一个新场域,网络交往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维系已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导青少年网民网络互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追求互动本身的快乐,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交往规则;对许多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不仅是一个互动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呈现的媒介,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多元、弹性地呈现自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以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凭借其开放性与广泛性,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中,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之一。轻松活泼的网络语言以及通过网络汲取信息的快速便捷,可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社交压力,因此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和依赖。然而,网络又具有虚拟性和自由性,这就让政治敏感度较低的大学生们在网络中容易受到一些负面言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潜质,并进一步指出由于进入网络空间受经济、知识等门槛限制,以及网络空间语言霸权、数字鸿沟等面向所造成的不平等,仍制约着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介是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使用互联网也更加便捷。网络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与其他群体网络舆情的特点,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于推进高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