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作为实现中国梦目标的战略之一,旨在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合作中存在的政治互信不牢固、经济互惠不坚定、机制建设不稳固等问题,挑战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可能性、可行性和稳定性。该文认为,通过增进政治互信、巩固经济互惠、创新合作机制,将在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关系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国际认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高度一致的能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对于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当前面临重大挑战:美国是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外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是其首要内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相对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基本因素。现在,调整中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共生环境,提高能源地缘政治博弈风险应对能力、创建多元互助的共生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完善力度、建立协调联动的共生单元,成为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能源合作安全、应对能源合作挑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功能,“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阈下的外语教育规划需要突出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沿线各国要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统筹语言地位规划,强化跨文化规划,并通过具体的语言习得规划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建设"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建设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蕴含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理论上它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平等互利为基本前提,以共商共建为建设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基础;实践上"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已初步完成顶层政策设计、平台机制建设、绿色金融支持、项目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由此展现出的治理新理念、新经验、新面貌,将助推其成长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流砥柱和未来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国内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特征、面临的挑战、构建路径、价值定位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突破以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它与马歇尔计划都有对外援助的内容,但二者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产生在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提出的。第二,战略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三,实施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是靠援助欧洲来称霸世界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第四,作用影响不同。马歇尔计划促使战后的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目的是反苏;而"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引领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社会出现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该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向引领者和贡献者转变,可谓是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这种新型经济全球化具有“海陆并举、合作共赢、南北并进”的特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升级、提振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更是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赢得更多机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点。无论从"质"还是"量"上看,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避免。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逆全球化倾向凸显、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为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需要基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更加平衡的全球治理机制,即新型的全球化。在阐述新型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制度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倡议,是为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实现互利共赢而进行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赢、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向更具公平、更加和谐、更有活力的方向变革,从而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欧洲各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丰硕成果,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均产生了飞跃式量变,实现了对话磋商机制化、互联互通体系化、贸易投资顺畅化、金融合作多元化与人文交流共同体化的质变,为中国与欧洲各国发展治理成效的提高以及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注入活力、塑造样板、提振信心。但依然面临着美国霸权主义干涉、欧洲内部逆全球化潮流和全球秩序不稳定性持续增加等国际挑战。然而,双方在构建亚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辟绿色丝绸之路和打造数字丝绸之路等合作领域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国际交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目前,“一带一路”已进入换挡提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必须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生产力进步为推动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并通过文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外部保障环境。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非传统安全因素导致部分项目进展缓慢、部分项目系统性谋划不足影响建设效率、尚未得到全面理解而遭遇一定阻力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凝聚沿线国家的共识,通过以下路径,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参与多边合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规范合作机制,切实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做好对外传播,创设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任务从根本上规定着学科的建设方向,是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判定标准,指导和约束着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必须首先明确其研究任务。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发展规律。分工合作在经济行为中的基础性地位、新型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以及全球价值链的亟待重塑,都要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这一研究任务的确立将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进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国家坚持国际经济、多边文化的核心理念,经济与文化并存,经济是表现,文化乃固本。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项目就是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使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以达到交流、共通、合作之目的,从而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区域深度合作的宏伟构想,能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国际能源合作正在向纵深、宽广、可持续和高质量的方向推进,但国际能源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则面临着能源高消耗高污染、能源体系不明确、能源合作模式缺乏创新、能源链单一分散等困境。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绿色低碳机制、提高能源合作标准、营造多元共生机制、构建供需互补体系和建立供应链联盟为实现路径,探索更多的能源合作新机遇,为国际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加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发展范式与当今世界西方主流范式正处在转换之中,国内外一部分人出于各种目的唱衰中国经济、看空中国股市。以分工为核心的中国范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优于现存西方主流范式,其集中体现为“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与股市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17.
从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必要性、重大意义、现实条件等三个方面就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现状,都需要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对于完善"一带一路"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指导"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均有积极作用;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合意的产物。国家之间达成的价值共识是抽象与持久的“合意”,构成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量。在国家之间价值共识的形成、发展、普及乃至内化中,国际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按照从高到低的位阶,国家之间价值共识包括“世界观”“原则化观念”与“因果信念”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价值共识在国际法体系中扮演着本体论、普遍性的基本原则以及特定领域的具体原则之作用,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指导着具体制度的构建。国际法中有关“保护责任”制度化的争议与障碍,正是国家之间新的“价值共识”生成与演变中的典型。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其在国际秩序与国际法体系中将更加有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就是具体体现之一。将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全球化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推广,促进国家之间新的“价值共识”的生成与内化,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必须且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而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主要体现于他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系列论述之中。为夯实"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理论根基,就应准确把握其思想渊源,因此,系统地梳理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阐述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对"一带一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并论证习近平"一带一路"经济思想和"一带一路"经济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