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屋建瓴,构思恢弘。研究指出,从国际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常态下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支撑。并且与西方传统的经济理念不同,“一带一路”战略中蕴含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理念。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经济实现了三个突破。  相似文献   

2.
澜湄合作是基于特殊的地缘优势、良好的合作基础应运而生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并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澜湄合作是“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也为澜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广阔空间。积极推进澜湄合作,致力于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利益纽带,实现共同发展,对于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高度一致的能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对于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当前面临重大挑战:美国是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外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是其首要内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相对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基本因素。现在,调整中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共生环境,提高能源地缘政治博弈风险应对能力、创建多元互助的共生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完善力度、建立协调联动的共生单元,成为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能源合作安全、应对能源合作挑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理念,而且还为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能源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从范围和线路的划定上包含了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和东盟等中国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和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却未将油气资源同样丰富、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的美洲和北冰洋沿岸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更为有效的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进一步拓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野,将东线的美洲和北线的北极地区一并列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范围,积极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相似文献   

5.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历程,主要可分为完成“一带一路”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走深走实阶段。在这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了政策沟通、加强了设施联通、推动了贸易畅通、促进了资金融通、增进了民心相通,使得国际共识范围不断拓展、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经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多元项目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实践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高层引领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原则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开创合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要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发力:凝聚共识,深化国际合作;战略衔接,优化区域布局;夯实平台,释放市场活力;创新包容,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个互信互利、合作共融的命运共同体。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宁波帮作为活跃在中国商界的最大商帮之一,两者的关系是始终相辅相成的,两者在新世纪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当前应以历史的眼光深入探索研究宁波及宁波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地位、当下功能、未来使命,使其在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中争做桥头堡。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大举措。文化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共建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价值、因果、路径和目标的理论回顾与梳理入手,理清文化共建的内部逻辑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新时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共建的传播延续、系统易损和话语失衡风险,提出针对“目标偏离”问题的主体性构建路径、“场域差异”的应对措施策略、解决“载体不足”的结构性调整方案、应对“手段僵化”的持续性创新方法,以及“协同不够”的体系合作机制,为实现“共情”“共振”“共享”“共创”“共治”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建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世纪工程”,需要中国及沿线甚至更广泛国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冷战后,国际政治深刻变化,国际组织外交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身份优势”,可助力推动“一带一路”的“五通”清单建设。因此,中国可在国际社会“设置议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角色等方面多做些努力,一路走、一路思,凝神聚力、群策群力,实现沿线国家“大合唱”,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周边中亚国家间跨界民族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长久安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关系到“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进程中我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中国—中亚跨域一体化合作的行稳致远。着眼于兹,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目标与框架,针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处理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此,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沿循“利用理论解构现实”到“建构理论指导现实”的逻辑路径,就“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视域下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应对进行探索,分析了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多重影响;从主权维护、区域安全、民生发展等三个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语境下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主要旨趣;继而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稳定与合作,由国际合作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多元机制复合运用等若干面向提出了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读秀、知网、推特、智库等资源库对2013-2017年间国内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研究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经济、金融、地缘关系等研究火热,相关政治话语及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偏冷,存在虚化、泛化现象;境外舆情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几乎涉及沿线所有国家和区域,但“一带一路”话语本体研究、历史资源和学理基础研究薄弱,少有对受众差异性、国外媒体的误读、质疑及零报道开展针对性研究,“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此,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进行整合,再符号化为“一体一带一路”,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便深入认识其与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关系,推进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正外溢制度公共品,是中国对构建世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通过农业产能合作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对区域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稳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亚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该地区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联系的研究发现:一是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但该地区农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二是该地区资本形成、R&D投入以及单位土地劳动力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三是该地区对华农产品、丝绸贸易、棉花出口依赖程度较大,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四是当前中国与该地区农业产能合作主要路径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政府合作框架以及中方提供农业贷款援助。  相似文献   

12.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具有典型性。“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开展了法律规范构建和合作组织建设的实践,促进了国际法治合作的发展。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两个新课题,即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以及现有平台和机制的发展。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法治合作机制发展的平等互利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和兼容并包原则,构建理念认同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促进达成及遵守“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法律文件。“冰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北向延伸,其发展理念和模式可以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学习其法治合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构建完整的中国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刘乐 《国际论坛》2023,(3):3-21+155
“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创新。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拓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了首倡、推动和引领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中国外交所开展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相互对接的合作思路、互联互通的合作主线、正确义利观的合作伦理、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愿景;中国外交所开展的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三方市场合作、“国际组织+”。在本质上,包容性建构是中国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创新的核心特征与根本价值,具体体现为“一带一路”合作设想的世界性、合作内容的亲缘性、合作对象的开放性、合作议题的延展性、合作设计的交互性、合作安排的兼容性等多重内涵,而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一体思想、无外思想与协和思想的现代转换。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于“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建构还面临着包容成本、不对等包容和包容悖论三重挑战。对此,可从循序逐步包容、促使双向包容和塑造包容规范三个方面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启新的阐释空间和现实路径。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内容,体现了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突出问题导向、深具世界眼光、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等鲜明理论特点。当前要从培育共同体意识、重塑国际新秩序、加强全球治理合作、共创“一带一路”建设等现实路径,实质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道路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在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道路传承了“和合共生”的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天人合一”的绿色情怀、“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在从单一理想型的共同体模式转为多元现实型共同体模式、从人的异化性的消除转为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从构建“自由人联合体”转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中,实现了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与超越。与此同时,中国道路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中欧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进程中,以卓越的治国理政智慧引领了对“真正的共同体”的道路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倡议提出至今,景洪市在各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供新机遇。在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景洪市优势与短板并存,在今后发展上应扬长避短、正视不足,尤其需在提高基础设施内外互通水平、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不仅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接轨,还要打造新的全球化“双循环”枢纽节点。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企业需要采用新的国际化理念,提升生态位,适应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国际与国内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的枢纽机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创新制度化“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企业生态位优化算法是分析“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有效性的方法,针对目前“一带一路”企业供应链合作存在的“孤岛”问题与不足,对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度和宽度进行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与验证,创新国际“双循环”供应链合作新模式,适应国际国内变化新形势,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的“双循环”生态系统,以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国际国内大循环产业的枢纽节点作用,提升“一带一路”我国产业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从而推动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的新发展,形成“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评价集中围绕生成动机、发展前景、逻辑理路三个维度展开。从生成动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实利益的彰显、责任担当的体现以及习近平领导风格的展现;从发展前景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是切实可行的现实方案,或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或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蓝图;从逻辑理路来看,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妥善处理好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律机制,提倡树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场呈现二元对立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为我们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研究动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亚五国成为中国周边“战略伙伴集群”。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时、度、效”,根据不同时期中亚国家政党政治发展、政治转型特点和趋势,积极调整与中亚国家主要政党间关系,在打击“三股势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等问题上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本质特征,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扮演国家间总体外交的“排头兵”角色。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契机下,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的政党外交必将彰显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作用,为深化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全方位指引,推进中国一中亚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倡议是旨在推动全球一体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构想,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良好交流平台,尤其是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深度合作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行,英语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