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势、制衡的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为这一理论的践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以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为例,分析、探讨这一外交战略存在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均势理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冷战后制衡美国的传统均势行动,如军备竞赛与大国同盟并没有明显出现,这是因为均势的生成机制与表现方式发生变化.核均势的存在与单极体系的压倒性优势使制衡行动以经济力量的消长表现出来.伊战后美国力量衰落,次强大国以经济振兴制衡霸权力量的均势行动显示效力.中日政治和解与日本顺应均势是制衡时代来临的真正标志.如何帮助美国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全球均势将是今后国际政治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探讨与争论,自从其亡国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将北宋亡国的根源归结于国内政治层面上的相关因素,比如重文抑武国策以及政权的腐败等。不过,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北宋的亡国与国际体系层次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具体地说,面对体系中具有强烈修正主义倾向的潜在霸权国———金国,北宋没有采取均势政策联合体系的现状性国家———辽国以制衡金国的崛起,反而逆均势机制而动,实行一种反均势策略即联金灭辽政策。这种追随强者外交行动的结果是作为强者的金国更加强大,直到将作为追随者的北宋灭国。通过国际关系均势理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北宋的丧国以及把握当时东亚国际体系的变动与权力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联美"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年实现均势外交、制造列强在华互相制衡局面的重要外交理念之一,与东北有关的外债问题是实现联美政策的主要工具。东北地方官员和一些朝廷要员希望引进美国资金,在东北修建一条铁路,以促进东北的经济发展,同时削弱日俄在东北的势力。舆论界对这一策略纷纷发表评论,建言献策。但舆论界在关注、讨论联美问题时,对俄日的抨击构成联美舆论的实质性指向,显现朝野间在外交理念上的差异,难以形成互相支撑的格局。其本质原因是晚清时期的公共舆论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精英对现实政治的评断,没有与社会共众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联结,难以形成社会凝聚功能。在这一案例中,关于联美外交的舆论回应既是中国近代舆论与外交互动的起点,也是一种舆论与外交关系的常态形式。  相似文献   

5.
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形成均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均势外交战略,尼克松政府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尼克松均势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也是尼克松对外政策中的得意之笔。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摆脱了同时与美苏为敌而形成的不利局面,增强了对付苏联的实力;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之能在世界霸权严重动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外交实践非常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外交思想,其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构成了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和而不同”为主要体现的中国古代外交传统具有浓厚的和平主义色彩,并且通过长达两千年的古代朝贡制度得以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成功办外交的第一人,他采用的外交原则与策略既是其外交思想的重要表现,又是他在外交实践中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其外交原则与策略主要表现为实力原则,慎待以夷制夷,力主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8.
晚清铁路建设及其投融资政策问题与救亡图存时局密切相关,铁路所附带的政治、经济利益,使控制权问题成为铁路借款政策的重心所在.时人希望通过借款融资加快铁路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掌握铁路控制权,或主张以铁路借款为推动内政与外交的手段,或主张以内政与外交为促成、阻断铁路借款的砝码.在借款政策形成与实施过程中,“门户开放”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贷方实现各国的“均势”,但在弱国外交的局势下,出于政治权衡的选择,因忽视资本问题,往往给外国债权人提供了榨取更多经济利益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均势”是近代欧洲外交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近代欧洲发展史,倍受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维也纳体系是均势外交运用的典范,是欧洲均势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均势结构是复杂和脆弱的,维持均势是很困难的。而近代欧洲国家却能将均势演绎的如此完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文仅就近代欧洲均势的发展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罗会钧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灵活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美国之所以热衷推行均势外交,这是因为:第一,现实主义理论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而现实主义历来推崇均势外交;第二,地缘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国力为美国推行均势外交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均势外交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均势思想及其政策行为在欧洲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及1 6— 1 8世纪。在古希腊时期 ,均势的火花刚刚点燃 ,具有显著的早期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均势思想及政策行为得到相当的发展。及至 1 6— 1 8世纪均势思想和政策行为均已发展全面 ,二者结合促成现代形态均势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深远的传统理论之一,特别是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一书中首次对均势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使均势理论深深地扎根于现实主义范式的土壤之中,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转型期间,世界各国或地区力量理智地运用传统均势理论的“合理内核”以权力制衡抵抗霸权,并促进多极均势格局的形成,从而使均势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东三省政策大致分为革命爆发后的混乱时期、拉拢赵尔巽、张作霖时期以及蓝天蔚北伐时期。日本对华外交的混乱、对辛亥革命所导致的政体变化及政治力量的对比缺乏正确判断,以及列强对日本的掣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作为二流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东三省的政策呈现出落后时势与手段拙劣等特征,因而注定了其不可避免的被动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基辛格以“限度”和“超越”为基本内容的中庸思想是其均势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对 19世纪初欧洲外交的精心研究所形成的均势理论 ,则奠定了其均势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经历了“两极”均势战略思想 ,“军事两极性 ,政治多极性”均势战略思想 ,后冷战时期的“多极”均势战略思想的一个较长的形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湯因比断定,当国际社会形成为若干彼此独立的地方政府时,均势便作为政治动力的一个原则在起作用。在大部分历史过程中,均势不可避免地要从政治体系中心移转到外国。最初他把国际关系的领域狭窄地说成是限于独立主权国家间的关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放弃内政与外交的严格区分,认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相互渗透是常规而不是例外。迄今一直为湯因比采用的第三种概念,在性质上是两面都说到的:一种类型的国际关系是一种文明内的国际社会间关系;另一种是文明本身间的关系,这两种概念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感受。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国际关系哲学思潮;一种在性质上是“理想主义”的,而在想象上是干改革运动的;另一种把政治说成是权力之无止境的争夺,湯因比把这两种思潮在自己的理论中结合起来。当他的思想反映出东西方危机在增加时,他对国际政治的研究便从理想主义转到现实主义,他建议把世界用两国缔结协定方式暂时分成俄国与美国两个势力范围。他评述联合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使美苏可能达成合作的一种政治机构。运用均势的第一个法则一般是根据政治权力的所有衡量标准把国家发挥权势的才能平均地压低。另一个法则是,均势政策在边缘或外国要比在政治体系中心容易有效地适用和实现。第三个法则是,实践上,均势的目的在于维持一个政治体系内的秩序和保障它成员国的独立。总之,均势是任何国家寻求保持其独立的一种外交政策的普遍工具。湯因比认为,均势没有其它显明方法可以替代,明白地说,均势在集体安全制度内外是国际政治中首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均势战略长期以来是美国外交战略的真空地带,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把它作为外交战略主导思想,既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也是基辛格把均势理念与美国现实进行改制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奥地利由于与法国交战节节败北,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外交大臣梅特涅临危受命,推行其纵横捭阖的均势外交策略,不仅恢复了奥地利的欧洲强国地位,而且还在欧洲构建起"梅特涅体系,"使欧洲保持各国均势相对稳定与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他对国际均势外交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均势外交策略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美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关、中、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例,对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美国均势战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将尼克松的对华缓和政策置于其"均势"战略总构想之下进行再探讨,指出尼克松之所以推行这一政策乃是为了构建两个外交三角,即"中美苏"外交大三角和"中美日"外交小三角,通过这两个外交三角的构建,最终实现其"均势"战略的总构想.  相似文献   

20.
论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的“驭夷”方略,变得袅弱无力。在中国近代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将传统的制夷之策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思想、均势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新形势下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但最终这一策略还是归于失败,失败尽管屈辱,却也使中国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中国外交的现代化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