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是新发展阶段研究的一个新生问题,也是新战略提出研究的新方向、新需求催生研究的新领域、新技术带来研究的新需求、新方法创新研究的新路径。目前制约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是产品单一同质性高,融合内涵较薄弱;要素投入仍旧不足;区域部门间合作壁垒,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等问题。据此提出创新发展新路径,即:疫情常态化下,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创新重构路径、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治理效能路径、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路径以及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融合的创新品牌路径,以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非遗技艺的传承,多受制于口传心授的经验性传承,大多未能形成系统的图文标准。这造成了非遗技艺不断革新创变,传承方式却因循守旧的现象。以苏式二胡制作技艺为例,从自然成因与社会成因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针对传统技艺的非遗保护是顺应多元文化理念、应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同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体传播的特殊形式,种类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徽省虽然算不上非遗强省,但技艺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统计安徽省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安徽省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非遗IP化;扩大非遗影响力,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完善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力度;保存非遗原真性,以期实现安徽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强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技艺为研究对象,在对青神竹编技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分析竹编用具的工艺形态的变迁,透析其技艺生成,指出传统技艺类非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日常性断裂、工艺本体艺术脱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技艺类非遗大部分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留下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消费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横江重纸的个案可以看出,具有神圣性质的仪式消费是支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一股强大内在力量。在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仪式的神圣场域,无疑是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腾冲藤编制作技艺取材考究、工艺复杂,充分体现了藤编制作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与智慧。对腾冲藤编制作技艺而言,对这一地方性工艺,学界还鲜有系统的研究。文章以艺术人类学为总体视角,以田野调研为基础,以旅游空间生产为腾冲藤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背景,在探析腾冲藤编历史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空间生产+非遗”的分析框架,对腾冲藤编进行系统考察,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8.
以“文创兴镇”的新方式对由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民俗节庆等主导形成的非遗小镇进行改造,在小镇内居民与外部社会力量相互合作下,将文化创意、现代设计与前沿科技融入非遗小镇创新发展之中.立足于特色小镇的“产、城、人、文”功能融合,“文创兴镇”推动非遗小镇发展的系统路径主要包括:促进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加快高端要素的开放整合与高效利用,推动产业发展的特色主导和融合集聚,促进城镇空间的景观优化和文创营造等,以此实现非遗小镇在内容、要素、产业、空间等层面的文创化.  相似文献   

9.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信息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营造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活态见证,凝聚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近年来,我国非遗电影不断突破传统的纪录影像模式,呈现出体现共同体叙事的特点。其一,非遗电影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传递了人类文明的精神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其二,非遗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善用空间唤醒大众记忆,渲染情感凝聚共识,努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让大众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三,非遗电影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大众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和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其经验启示值得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基于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本文构建了非遗微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判断矩阵及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对最终筛选出的34个非遗微博进行测评,结果表明:非遗微博的线上行为源于线下的非遗活动,具有典型的线下引导线上行为特征;非遗微博的传播主要是一种参与非遗活动的小众化的集体传播。据此,提升非遗微博传播效果应拓展非遗微博的传播渠道,推进非遗网络传播的媒介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实现其跨阶层、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但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播方式单一、文化生态链缺失和信息渠道落后等问题。非遗文创APP的开发是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创两种新型非遗传播方式的综合,因此提出河北省非遗文创APP的建设构想:对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化整合,构建河北省非遗资料库;利用非遗视觉素材,推动自主创新设计;通过产品定制体验,实现非遗文创设计作品实体化;搭建创作分享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4.
当代乡村,非遗的融进推进了乡村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与崛起,已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支柱;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建构,离不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互补,为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注入强劲活力.非遗的氤氲与乡村文化形态的多元呈现,促使非遗元素与乡村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形成深度的融合.通过非遗的深耕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展拓,即通过非遗品牌打造与文化生态环境的营建、非遗平台建构与文化精英人才的培育、非遗经营运作与文化市场机制的完善、非遗活力传承与文化振兴策略的坚守等方面的努力,非遗的价值方能得到更充分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黄河文化,并使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的重要路径。基于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应从非遗文化的内在脉络出发,加强对地方相关利益群体的关注,再造区域文化共同体。从学理上,晋陕豫三省应加快非遗学的建构,推动非遗学与黄河学的融合互补;在实践上,激活区域民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元主体合力,实现非遗的传承创新。非遗的传承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文美 《国际公关》2023,(23):97-99
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受到冲击,传统技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逐渐流失。对于非遗的原真性保护除研究遗产本身外,其所处的遗产环境也是研究重点。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遗产环境和风貌特色,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非遗的原真性保护提供新的样本补充。  相似文献   

17.
香云纱是经薯莨汁及河泥染整而成的丝质面料,被称为面料中的“软黄金”。香云纱染整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数字化的视域下,香云纱的活态传承及传播有了更多的形式。以香云纱与《梦幻西游》(电脑版)的虚拟时尚设计联动为例,分析游戏与虚拟时尚相互赋能的契机和要素,并结合现有研究案例对非遗博物馆、非遗功能游戏、NFT、AR、VR等数字化非遗活态传承的应用与传播进行研究,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虚拟时尚设计的融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倡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所展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模式,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路径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不谋而合。而非遗“双创”推动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进程,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促进非遗“双创”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交互耦合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双方的耦合作用机理,揭示要素、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耦合所存在的阻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的耦合路径探索,有利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及其与具有"物质性"的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非遗发展的传统思路中因为忽略这种区别与联系因而存在局限性。根据非遗的特性,提出可以采用一种新视角来思考其发展问题,即:通过对非遗价值不同呈现形式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将其呈现过程与科技融合从而有效地体现其价值,达到继承与发展非遗的目的,并以常州地区的非遗为例,提出了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