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的清末民初画报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女性生活的内容.本文以<醒俗画报>这样的视觉文化史料为基础,探讨清末民初社会性别制度的一个侧面--婚姻家庭私人空间内的转变.并希图探讨史料的运用和性别史视角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女性解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放足与兴女学是宣传女性解放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考察发生在1907年4月24日江苏沭阳县儿媳胡仿兰因放足与兴女学惹怒翁姑而被翁姑逼毙性命一案,分析此案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包括沭阳县民众、以端方为代表的清政府、倡导放足的天足会和兴女学的江苏教育总会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此案作出的不同反应,笔者试图探析清末女性是如何在社会各界影响之下积极争取放足与兴女学权利的。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是和社会地位连在一起的,一定的角色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本文以刺绣为例考察了苏州镇湖绣女与角色分工有关的性别角色问题,以及因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促成了我国女学运动勃兴,女子教育的兴起与繁荣则提升了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分析各女子学堂的课程内容及作用,可窥见隐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女子学堂课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1、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2、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3、女性社会责任意识的显露.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婚姻家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反映出妇女地位的改善 ,这与男女平等思想、女学兴起、禁缠足、产业革命和妇女参政意识提高等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史学研究层面整体下移和教科书建设成为新课改着力点的双重影响下,清末民初教科书日益被学界所重视。通过对最近十余年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现有研究以探讨清末民初教科书的本体建设以及教科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取向,并着重从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视角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历史脉络、编制特点、出版发行、编审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已有研究深化了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也为社会转型期的教科书建设提供了参照资源,但对清末民初易代之际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使女子学校教育进入了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并最终纳入国家主流话语而迅速发展起来.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制变革即为显证.它不仅促进了女学的发展和女子教育平等权的获得,也推动了女子教育观由“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嬗变,使女性从融于家庭集合体内的身份转化为个体身份,女子教育不只停留于妇女对国家的尽责上,还肩负了恢复、张扬女权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囿于资料的稀见,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说鲜为学人关注。本文作者就自己收藏的京味小说,披露了民初京味小说家的轶事,诸如损公(蔡友梅)为代表的京味小说家及清末民初之际京师报界的鼻祖彭翼仲的一些社会活动等,均是难得一见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中国已经开始大量的性别论述,发言的主体也不仅止于男性,女性在此论述空间开始展开其发言权。早期的女学思想可以《饮冰室文集》里的论述为代表,倡导透过对女性的教育(所谓的"女学"),一方面养成贤妻、良母;另一方面使女性经济独立,从而建立幸福家庭,造就富强国家。《新青年》同样也注意这一方面的议题,不仅设立一个"女子问题"的专栏,且由女性执笔论述,上个世纪20年代基督教的重要出版物《文社月刊》,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性别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与未来发展的建构提出他们的构想,透露出当代的(男性)基督徒在书写中模拟的女性形象与企图形塑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0.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文学受众尤其是读者群体发生了以“文人读者分化”和“市民读者的扩张”为两大趋势的转向。这一“读者转向”,促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读者想象”、“读者取向”的发生,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文学诉求和走向。在“文学改良”倡导乃至“通俗小说”的兴起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转向、想象乃至取向对于清末民初文学生态、生产乃至文学格局、文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翻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近代翻译形态向现代翻译形态的转型.同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相比,本时段有了十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译品文学性的重视、翻译方法的根本颠覆、翻译家角色意识的建立以及译介态势的多元化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传统时代常熟教育发达,号称“人文渊薮”。近代以来,在较早开埠的上海、苏州等城市影响下,常熟传统教育开启了近代化转型的历程。清末民初以来,以丁祖荫为代表的常熟士绅群体积极创建新式学堂、关注女性教育、推广私塾改良,藉此而开启民智普及新式教育。在近代常熟教育乃至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以丁祖荫为代表的常熟士绅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性别角色态度对城镇育龄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女性性别角色态度越现代,意愿生育数量越少,反之则意愿生育数量越多;和男性相比,性别角色态度对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更大。由于中国城镇育龄女性性别角色态度更趋向于现代,这可能不利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为了推动“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国家需要落实各方面配套政策,促使整个社会集体分担育儿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远东报》(1910-1921)、《滨江时报》(1921-1931)中钩稽出反映清末民初东北商业重镇哈尔滨戏曲活动的史料,这些戏曲史料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描绘了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活动的繁华盛景;二是呈现了哈埠戏曲百家杂糅、崇尚武戏、尖新风趣的个性特征;三是反映了官方和知识精英阶层追求的“教化”功能与戏园大众追求的“娱乐”功能的矛盾.这些戏曲史料对考察清末民初哈尔滨戏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儿童养育中的父亲角色呈现出由相对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父亲角色从工具型角色逐步向教养型角色扩展。这一过程受到美国二战后松弛的社会环境、公共卫生理念对儿童家庭环境的关注、大众传媒对父亲角色的宣扬、学界理论导向支持、性别权利运动推动以及国家政策鼓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借鉴美国儿童养育中的父亲角色转变经验,我国有必要以提升女性经济地位为关键,通过加快完善家庭友好政策及相关立法、转变社会性别角色观念、提升男性育儿意识、推行父职教育等措施,推动父亲角色向责任型、教养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女性赋权增能机制的落实,农村女性在家庭、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经历了从传统的依附于家庭的附属者开始向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角色转变。在此过程中,农村女性面临着多重期望角色、角色能力和角色需要、主体角色愿望和传统社会角色期望之间的冲突与困境。政府和社会应在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公益托育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激发农村女性向新角色转变的内生动力,塑造新时代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量庞大、口语性强、真实可靠、覆盖面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词汇学方面,白话报刊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崭新的语言材料,有助于勾勒清末民初词汇系统概貌,促进现代汉语词汇及方言词汇的研究;辞书学方面,白话报刊为大型语文辞书增补未收条目、添加遗漏义项、补充缺失书证;民俗学方面,白话报刊展现出清末民初的物质民俗形态,描绘出清末民初的社会民俗画卷,勾画出清末民初的精神民俗图景。为适应新时代文献资料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应当考虑建立专门的清末民初白话报刊数据库,以实现白话报刊学术资源全方位的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决定了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全方位重构。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下,重构女性的社会身份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诉求。近代女性社会活动家康同璧深受父亲康有为的影响,成为近代最早觉醒的女性之一,维新家庭氛围构成其重塑女性社会身份的话语资源。成年后的康同璧自觉地参与并领导了清末民初妇女解放运动,成为当时新女性的代表,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的"生产"自我的社会身份。而此过程所包蕴的历史深意乃是近代社会的评判标准在个人身份选择上的映照。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兴盛,除了世纪交替时期的社会时代原因和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自身需要之外,还得力于一批新式剧场的出现.笑舞台作为文明新戏运动后期出现的以专演新剧著称的剧场,为后期文明戏的生存发展作了最后的坚守,为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它也见证了后期文明戏由盛至衰的整个全过程,从它的变迁和演剧活动,可以折射出后期文明戏的发展演变和生存状况.从第一手资料入手作历史的考察,可以从模糊的历史镜像中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笑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