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5·12地震三年后,都江堰旅游业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考虑旅游生态的脆弱性,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是都江堰旅游业必然的选择。本文基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三方调研数据,探讨都江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旅游企业应尊重自然的权利和限度,提高员工生态文明意识;社区居民需树立环境友好精神,保护本地传统文化;旅游者要尊重自然、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俗旅游节庆问题,指出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的社区参与是有效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转换角色,在民俗旅游节庆开发中注意尊重、维护和保障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社区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特别是通过营造社区充分参与的政策环境和有效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独特作用,实现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将地方生态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同时注入民间资本,由社区居民来管理社区文化,解释自己的文化并选择其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关于生态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活态传承和保护的有益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后继乏力,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法律视角来看,缺乏法律规范,没有专门的规范约束,社区居民主体地位不明确,利益分配不清晰,是阻碍内蒙古生态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国外生态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先进经验,立足内蒙古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应当加强地方立法,尤其是利用地级市的立法权或者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理顺法律关系,明确社区居民的法律地位,保障相关主体的权利,有效保障和促进内蒙古生态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博物馆学诞生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及世界遗产运动勃兴的文化土壤,带有民主化、多元化、地方化特点.新博物馆学提倡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与社会发展,强调对社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关注社区日常生活,保护社区集体记忆和多元文化.这一理念适应了文化遗产地保护的社区化趋势,以人本性的核心旨归、地方性的叙事视角、活态性的保护方式、开放性的运行机制,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丰富社区参与途径,重建社区集体记忆,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守护社区文化根脉,优化社区文化生态,实现社区型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博物馆学诞生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及世界遗产运动勃兴的文化土壤,带有民主化、多元化、地方化特点.新博物馆学提倡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与社会发展,强调对社区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关注社区日常生活,保护社区集体记忆和多元文化.这一理念适应了文化遗产地保护的社区化趋势,以人本性的核心旨归、地方性的叙事视角、活态性的保护方式、开放性的运行机制,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丰富社区参与途径,重建社区集体记忆,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守护社区文化根脉,优化社区文化生态,实现社区型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是中国海洋大省,近十多年来的海洋大开发与"重工业化"浪潮,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占用了大量滩涂与岸线资源,也污染了近海水域环境,沿海"三渔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是近海渔业资源枯竭、部分渔民失海失业、渔村衰败等现象。渔民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发展深海养殖与远洋捕捞业、到附近临港工业区就业以及出国发展等。从生态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海洋大开发需要保护好近海环境资源、维护好渔民权利、促进渔业与渔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村改居”社区是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中产生的。同时,传统村落居民在熟人社会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也因生活场所的转变而受到冲击,而居民新的社区意识尚未建立,不利于社区组织运行及社区的自我发展。文章以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视角,指出“村改居”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化、互惠规范失序、社会信任不足,极大降低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与参与感,使“村改居”居民的社区意识不足。提出应通过打破居民的社交隔阂、培育新型社区文化、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来重建居民社会互动网络、构建新的互惠规范、夯实信任基础,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密切居民与社区的联结,稳固社区基础,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社区组织运行与合作效率,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悠久绵长,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绿色、生态、共享、创新是当今时代新主张,而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价值与现实需要,是当代社会建构的最好回应与注脚。当前,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面临消亡,究其主要原因是渔具的现代性、渔人的功利性、保护的缺失性。从历史弘扬与现实发展的角度,以保护与传承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为中心,建设"四区",即古代官驿文化景观区、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博物馆区、传统渔业生产体验区和渔民文化饮食品享区,呼应当下政治新主张,建构地方社会新发展,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博物馆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生态运动和民主化浪潮的产物,是对传统博物馆模式的超越。其核心理念是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原地保育和社区参与。与西方国家的生态博物馆相比,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多是在文博学者的倡议和设计下,由政府部门主导而成,肩负着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重任,在功能、性质、实际监管单位等方面处境尴尬。此外,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远没有成为"事实上的主人",其文化主体意识有待提高,相关的制度保障也有待完善。为防止我国生态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因缺乏规制而异化,丧失其"文化遗产保存和保育"的核心价值,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文物保护法中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制度规范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完善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制度,循序渐进地确立传统文化社区的文化遗产权也是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渔村居民低收入户增收难的现状,从舟山市特殊的群岛型地理特征出发对舟山市渔村居民低收入户展开详细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了高低收入组、渔村居民低收入户与整体渔村居民户收入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导致舟山市渔村居民低收入户增收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进舟山市渔村居民低收入户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生活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和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空间,为此,许多城市加强了社区建设,通过营造共同的社区认同,加强社区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的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报纸、微博、QQ群等新旧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考察各种新媒介媒体,观察每个社区的日常空间,探讨不同形式的社区媒介在促进社区居民融合,建构共同社区意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与英、法、美各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义、保护态度、手段等方面的对比,发现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具有历史建筑丰富、传统民居众多、居民久居其地的特点,但是目前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及保护重点是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而忽略了对居民的保护,应对北京社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对民居与居民进行整体性保护,以达到保留保护区传统风貌,促进其文化、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优化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农村自然资源采取社区管理是对传统资源保护模式的新发展.这种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是符合我国目前农村社会综合发展实际情况的.从利益维度、权利维度层面上考虑,社区保护是利益和谐以及社区内部平等生存权和平等发展权实现的时空载体.自然资源的社区保护能够促进社区利益的和谐与社区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优化,同时更能够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现存的自然资源保护体制与社区保护模式存在多维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新的安排.创新的自然资源社区管理模式应该以和谐促保护,以合理利用促可持续发展,并从制度层面、保障层面、发展层面进行综合构建,从而为社区保护提供环境、运行以及发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理论和社区研究理论,对太湖源景区与白沙村的成功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贫困地区社区参与平台的构建,并认为其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关键。村委会在维护社区居民利益、保障社区增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旅游企业等利益主体与居民沟通的桥梁。本文为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社区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是一种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的新型形式。这种形式以当地的社区居民参与为依托,能使农业生态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社区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生态资源与环境得到保护,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在广东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南充村,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南充村居民参与农业生态旅游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南充村居民全面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选择,这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才与就业》2013,(3):21-23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导入型居民聚居社区,根据凌云的地域环境、人口构成、经济基础等,街道提出了以建设"宜居凌云"为特点的学习型社区发展规划。201 1年,街道以建设"凌云生态家"为重点,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践,力图通过"凌云生态家"社区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女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女性地位的精准论述,也是以性别差异视角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遵循。通常情况下,传统私家园林的营造者与拥有者为男性,所以对于传统园林的相关研究大多忽略了女性的作用与影响,造成了研究视角与对象趋于固化。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传统私家园林的重要参与者、使用者,其行为活动必然对园林的营造设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着私家园林的发展与革新。文章基于性别差异审视私家园林营造的新视角,梳理了女性行为活动对于园林营造设计的影响,具体分析了限制和促进营造设计的物理单元,既体现出人性化的研究理念,也为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秀玲 《社区》2009,(19):45-45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活动。社区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促进社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的管理模式、社区管理主体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即将全面进入工作目标为“稳得住”“可致富”“能发展”的后搬迁时代,工作目标的达致依赖长效减贫机制的建构。从社区营造视角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研究认为通过社区营造推动移民安置社区从过渡型逐渐转变为发展共同体,是实现搬迁户长效减贫的可行路径。具言之,移民安置社区营造聚焦在三个层面:社区主体层面,营造社区多元主体并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与贫困治理,从而激发社区内部的组织化减贫动力;社会空间层面,营造制度空间、公共空间、生计空间等多维空间,在社区秩序、社会交往和保护性生计的营造中促进移民的社区融入与生计安全;社会关联层面,营造紧密利益关联并借助具体社会关系的“传帮带”,促进移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社区主体 社会空间 社会关联”三位一体的社区营造,移民安置社区的发展导向不仅是一种强化社区移民之间社会和心理联结的生活共同体,更是一种融入共同性的经济发展与能力建设的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