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议户外素质拓展中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沛娥 《中南论坛》2009,4(1):6-7,16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置身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极限情境,在支持性的团队中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由此而体验、震惊、反思,进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维度素质的拓展。而对进校的大一新生,他们的心理存在很多的矛盾以及困惑,素质拓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在每一个项目的分享过程中与他们的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参加拓展训练之前,常常在电视里看到类似的活动和游戏,一直认为这种活动只是对于智力和体能的开发,从未想过会对一个团队合作起什么作用。当我参加完一天的拓展训练之后,我发现,我是如此震撼,当我再次身处一个团队的时候,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所经历的游戏过程,刺激着我的团队神经。在这里重现一次训练过程,希望你能有一次“纸上体验”,对“团队”两字更有启发。——记者手记  相似文献   

3.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闵行校区)的学子,近期在学校精心策划并推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民族文化进校园两大系列活动中获益匪浅。这两大系列活动,分别以"强国有我""传承与超越"为主题,前者包括两场专题讲座、一场拓展训练,后者包括一场专题讲座、两场体验活动和一场人文行走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素质拓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大学生个体和团队执行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高校素质拓展分为5个阶段:破冰、建队、体验、分享、迁移。高校素质拓展有班级团队训练、小团队训练和定向拓展训练3种模式。目前,在高校中可以广泛开展的拓展项目类型有团队协作竞争型、团队协作型、大型器械协...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等表现。以拓展训练为手段,通过编排导入、体验感受、自我反省、沟通交流、总结点拨等五个步骤,可以激发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并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大学生们在校园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6.
“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2022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系列活动近日在欢呼、掌声中圆满落幕。连续8周15个双休日,《成才与就业》团队与11所民文基地校共推出22场市级特色讲座与专题培训、2场送培训进校活动。做香囊、品红茶、学插花、做古书……活动的集约亮相,吸引了众多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子加入“抢票”行列,不少人感叹“真的不够过瘾,还想参加”从“深度文化浸润”到“差异特色体验”,精彩瞬间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7.
心理拓展训练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心理拓展训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心理拓展训练过程有: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极限、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等六个步骤。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重点阐述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开展英美文学教学、学习活动。运用“合作式”教学和审美体验教学理念设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身体和情感的体验不仅提高自身语言能力,而且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浙大EMBA入门培训的第一堂户外课。旨在通过这种起源于二战期间英军培训水兵从求生技能训练转向个人心理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磨练的野外模拟训练,培养学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领导力和执行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适应现代工商管理。参加拓展训练之后,的确受益匪浅,感悟颇深。特别是一场“走出雷阵”的体验课,寓教于事,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0.
从媒介演化历史来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个人体验。人类体验有着复杂的心理体验和体验结构,因而人类身心与VR情境发生互动后产生的体验可能远非“沉浸”可以完全囊括。VR体验是两个过程的合一:以身体为媒介而生的感受过程,以及“我”与“我”的感受发生互动的反身过程。在感受和反身的双重过程中,沉浸并非VR体验的唯一感受。沉浸既独立生成,又往往和非沉浸、无沉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融入、并置和搁置这三种体验结构和三种虚实关系。反身不仅构成了人类体验和技术之间的滑动界限,个体可以在亲历者、参与者和旁观者三种内隐身份上滑动,而且通过个体体验的更新而使得自我、社会、文化乃至文明处于反身建构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时间由此循环向前。体验的反身及其建构特征意味着技术可以趋近但是无法抵达人类基本经验形式的原初地带。随着文化体验及文化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适应性问题,立足于精微的人类反身体验以运用人类主体性,是理解技术和人类关系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涉及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思想是“和平”、“合作”、“信义”。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晚清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表现为“天朝大国”的以“抚”为特征的恩威兼施;从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表现为以“信”来“保全和局”;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表现为借助列强之力维持和平;从八国联军战争到辛亥革命,表现为“委屈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民国政府外交思想中的传承是:从广东国民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从南京政府成立到“七七事变”,表现为对日妥协有“度”以及努力促和;从“七七事变”到抗战结束,表现为立足于战争,不放弃和平,并以“信”求和。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思想中得到了很好传承。  相似文献   

12.
以鄂西南三所“职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传承群体对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三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同感,分析“职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最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地方“职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位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认为需要从明确文化传承目的、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提升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拓展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文化空间、构建研—发—教一体化的教育传承体系来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李庄白肉     
陈俊龙 《社区》2015,(9):62-63
一片肉,肥瘦兼半,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薄如蝉翼,用川南的话叫“透亮”,这就是“李庄白肉”。它产自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李庄。李庄位于川南名城宜宾近郊,早在3000年前,这儿就是古焚人活动的地方,建制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位于长江边上,自古李庄就是商贸码头,是进出四川各种货品的集散地。在明末清初多重文化的浸润下,李庄古镇的文化底蕴已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拓展培训的认识,以及亲身体验,从中启发得到拓展培训不仅适用于大型生产企业及商业机构,也是医院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纳的一种有效的、全新的训练模式。拓展培训中相应的项目设计和精心执行,可以暴露出很多不曾考虑的问题,不曾透过的视角,充分体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优秀的领导力、执行力、可行性的计划化和组织协调以及自信和他信的结合对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提高团队绩效的重要性。同时,青山绿水间的训练方式、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实现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多义词“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polysemy)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身体和思维及词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源于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身体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以汉语多义姿势动词“立”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一项定量研究探索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对词义扩展的潜在理据作用,支持了多义词的义项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人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的论断;继而把中文“立”和英文stand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意象图式具有文化差异性,以及意象图式对不同语言中相同词汇的语义扩展方式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表演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乡村/乡愁旅游中的作用愈益凸显。转九曲从娱人与娱神合二为一的传统年俗活动,随着乾坤湾旅游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文化属性,既是乾坤湾人展现“地方性”的表演的“前台”,也是承载“现代性”生活的“后台”。研究发现,东道主作为民俗表演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展示在地文化,往往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富于表演性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作为民俗表演的“客人”,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感官体验,而是通过身体化的实践和表演性的参与,追求“在场感”与“介入性”的多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以社会历史为基础生成、发展的。实践的内涵可以包括目的性要求和对象性活动两个方面。这些都正是以社会历史为基础而实现和拓展的。理解实践必须要有一个把“抽象的人”回复到“具体的人”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具有“驱逐日寇”与“争取民主”的双重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法制为保障、普选制为基础、“三三制”为原则、抗战和“帮忙政府”为目的的有机整体。这一民主实践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南开新剧团是南开爱国教育的典范。抗战时期,南开新剧团的爱国性和成熟性以及日军对中国和南开学校残酷毁虐是新剧团进行爱国实践的基础。南开新剧团主要通过改译揭露社会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配合战争形势、发挥戏剧战斗作用的抗战剧本,开展宣传演出和赈济演出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从“点”“块”“面”三个维度加强了爱国主义,不仅推动了大后方学校爱国实践的发展,为抗战宣传提供了文化力量和物质基础,更与南开学校其他的爱国教育活动共同形成了“以社会为课本”“以团体为方式”独特的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