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立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33-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新时期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本文在阐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赤峰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找出当前赤峰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赤峰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河南信阳郝堂村自2009年开始了一场逆城市化的美丽新乡村基层建设实验。这场乡建实验涉及基层建设、基层治理、基层传播三方面,并在基层经济模式、基层空间架构、基层组织治理、基层文化传播、基层公共卫生、基层生产活动六个层次探索出逆城市化发展路径,诠释了以乡村为主体的内生发展与以文化为媒介的生态改造,既适应了乡村振兴战略,又做到利民惠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5.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面临着来自体制改革的冲击,高校基层团组织必须牢牢抓住“三个代表”的思想武器,在工作理念、组织建设、工作载体、工作手段、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城市出现一个问题,即城市困难群众。这些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的困境,如何对城市困难群众进行社会救助,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合肥市瑶海区S街道为例,研究城市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模式。下一步还要在基于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对社会救助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44-150
空间意识是指引编辑实践创新的重要意识,编辑实践创新需要空间自觉。以联合策划这种重要编辑实践创新形式为例,需要揭示编辑实践创新本质有空间化内容,它是证明编辑实践创新需要空间自觉的深层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空间自觉指引编辑实践创新发生的现实条件性,它是说明以空间自觉指引编辑实践创新为什么在当前得以凸显的前提;需要归纳出既具有空间内容又促进了编辑实践创新的开放意识、跨界意识、重构意识等。要实现编辑实践创新,必须坚持开放办刊理念;必须在不同的学术生产空间进行跨界;必须在新的编辑空间中对学术生产主体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创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枫桥经验”,经过近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由改造“四类分子”的样板——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典范——社会管理的范例——社会治理的典型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枫桥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基层治理领域攻坚克难、铸造辉煌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但传承了“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陶富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20-2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基层腐败没有完全杜绝,基层腐败治理方式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大数据技术推动了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巨变,回答了“技术如何引发组织变革”的命题。“互联网+监督”将技术与治理结合并运用于基层腐败治理,可以直击基层腐败的三大痛点: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监管风险、基层权力末端的监管乏力、熟人社会的干扰困境。在基层腐败治理场域中,基层政府借助“互联网+监督”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为群众直接监督赋权、为政府透明行政赋能的治理目标。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对组织的塑造,也是组织对技术的吸纳,更是人民群众对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三者的高效互动共同推动着基层腐败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3-40
近年来中央把"双带双培"政策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主导方针,"富人治村"成了基层政权、农民、富人三者基于自身利益,在乡村治理的互动与博弈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合谋行为。与依靠乡村内生性力量实现的国家集权简约治理下传统的"乡绅治村"相比,可以说"富人治村"在主体合法性、主体产生机制、主体治理行为上已经丢失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他们的治理行为也将农村基层治理带入到村庄权力场域的结构化、村庄治理私人化、基层政权权威弱化的困境。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完善村民自治法律,规范基层选举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管理监督机制;培养和提升"富人"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培育村民民主意识,推进基层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1.
村务公开作为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难点村"治理是为村务公开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山西省翼城县为例,结合"难点村"治理工作,分析了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村支两委“一肩挑”是一项旨在增强党在乡村场域内治理权威性与合法性的制度安排,并表现为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这既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的必要性考量,也为基层治理的党政统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制度试验。通过对科层制与复合科层式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复合科层式治理兼具政治与行政融合、权力结构糅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嵌以及行动主体角色均衡等多维复合与叠加优势。复合科层式治理理念在村支两委“一肩挑”层面形塑了“党政融合”的复合型治理结构、“双向赋权”的复合型权力结构、“融法于情”的复合型制度结构以及“三重代理”的复合型角色结构等多维度的乡村治理效能。在复合科层式的乡村治理模式中,以党建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其注入了精神内核与价值动力,因而担任两委“一肩挑”角色的村庄组织更需要注重群众路线的实现以及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全过程民主。 相似文献
13.
14.
胡美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0-105
通过对内生型边民社会组织成长实践进行梳理,认为边民社会组织在边境地区村落治理中作了有益探索。充分发挥边境地区多元主体协同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企社"良性互动、提升边民综合能力、促进边民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是推进边境地区长效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层治理创新是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绩效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机制,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为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本文以注意力为分析视角,构建“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竞争—注意力持续”的三维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X区治理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创新泛滥的状况。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领导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由强确定性变为弱确定性的特点。诱发创新主体注意力竞争性的变化,由弱竞争性变为强竞争性,而基层治理资源的不足难以支持创新主体注意力强竞争性的要求。同时,领导注意力持续性的间断性变化导致了对“伪创新”的制度性包容,最终导致了基层治理“伪创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基层政府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如何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与自身治理与服务能力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H市基层政府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与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衔接的核心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筹与协调功能,关键是推动管理下移改革基层政府行政体制,基础是推动资源下移夯实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基础,目标是推动服务下移建设人民满意的基层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7.
何永红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109-115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立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宁波试点地区通过公共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监管职能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基层监管的组织网络;同时,借助社会治理的手段吸纳社会力量,动员多方主体,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公共安全监管的社会化运作。试点地区的实践已显示出了较好的绩效,其经验对其他地区建设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当然,在宁波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中,仍需克服法规政策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参与范围不广等阻碍公共安全的社会治理程度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是有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甘溪侗寨合约食堂治理模式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了内生动力的表现形式、逻辑机理和激励机制等内容。基层社会内生动力体现在采取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多元共治、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融入基层社会自治规范、基层治理体现群体文化认同的引导等方面。而梳理内生动力各要素的逻辑机理,表现在多元主体共治与基层群众自治耦合衔接,共同需求、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是治理内生动力源,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激发内生动力产生治理效能,需要强化基层群众共生性受益群体意识、激发基层群众有效参与的可持续治理措施、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形成与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20.
在当前公共项目推动治理创新的背景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可持续性困境。基于跨案例的组态视角,文章构建了“政治支持—社会嵌入—创新属性”的三维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剖析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可持续性的复杂因果路径。通过研究发现,治理创新的可持续性是多重因素交叠作用的结果,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可持续性运转并不存在“项目悖论”。其中,“行政推动”是创新可持续的外部诱致性因素,而“社会嵌入”是内生性动力因素,也是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可持续性的关键。据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项目嵌入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从而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自主性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