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是中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动力之一。蔡家崖村地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近年来,蔡家崖村依托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富民之路,形成了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互促共赢的发展局面,目前基本实现了全村脱贫,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山西省兴县蔡家崖村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的代表地,通过分析其旅游扶贫的背景、模式与实施路径,深入研究蔡家崖村“红色旅游扶贫,农旅融合兴村,旅游电商富民”的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总结蔡家崖村旅游扶贫的经验和启示,探讨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应实施多种组合扶贫方式,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特别是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可持续产业链支持,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精准施策,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民营企业恒大集团对贵州大方县的易地移民搬迁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其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全方位扶贫的经验,提炼出斩断穷根式的易地搬迁模式、搬迁点配套产业模式等精准扶贫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在对现有旅游扶贫成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南太行山区辉县市为例,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测算了辉县市旅游扶贫绩效协调度,并提出了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恶劣的生态环境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贵州民族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异地搬迁民族社区在可持续脱贫中难免面对资金严重缺乏、移民生产技能丧失、社会权利被剥夺、“搬迁震荡”及社区冲突严重等困局。发展旅游业被认为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内生条件作用下,异地搬迁社区可以依托整个大旅游产业体系,精准判识各移民社区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差异化地形成民族特色旅游、景区配套旅游、交通接待旅游、产业延伸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特色的移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异地搬迁民族社区居民脱贫致富,不仅能够促进移民村落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的自觉,更有利于重构“社区生态”,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护航精准扶贫"不仅有宪法人权保障理论和共同富裕思想的正当基础,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和破解扶贫实践难题的需要。对安徽省13个地市的实证调研表明,当前"法治护航精准扶贫"工作在顶层制度设计、具体服务落实和后期保障机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法治理念淡薄、缺少规范性文件指导全局工作,无力应对疑难法律纠纷和制度前瞻性考量不足等问题。应坚持法治理念指导扶贫实践,健全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机制,制定精准扶贫法律规范文件,构建多元社会合作机制,实现法治助力精准扶贫,未来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后小康时代,中国开始向内生性发展转型,从精准扶贫过渡到共同富裕。扶志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46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文献计量及知识图谱为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系统性追溯扶志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脉络。结果表明:扶志研究突现于精准扶贫期间(2016年),于脱贫攻坚决胜期(2020年)达到高潮,并于乡村振兴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时期稳步发展,未来的研究趋势指向共同富裕的精神方面。扶志研究的演进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导向表现出明显相关性,“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心理扶贫”“精神扶贫”都是扶志的重要方式,“相对贫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是扶志的重点关注,“精神贫困”“内生动力”是扶志的核心靶向。共同富裕时代的扶志研究须从视域拓展、方法创新和范式提炼三个方面不断深化,立足中国实践、回应中国问题、挖掘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巴中市是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巴中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巴 中式大摸底,贫困户识别更精准;二是实施六大扶贫措施 ,项目开展更精准;三是动态管理扶贫资金,资金使用更精准;四是推 进“五个一批”工程,措施到户更精准。巴中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贫困户的脱贫主动 性不足、乡风不文明的现象比较突出、扶贫资金的管理有难度、产业发展还不够科学等难题。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 精准扶贫来引领扶贫工作的创新,制定有效对策,如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重视文明乡风的建设、精准产业项目的引进、精准 扶贫资金的使用,奋力夺胜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9.
将大数据与可视化工具相结合,检索2013年至2020年我国精准扶贫相关研究文献,从文献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被引、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对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研究前沿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知名学者为中心发散开来,来源机构比较一致。(2)热点关键词主要体现在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精准识别等八大领域。预测未来将会围绕相对贫困、防止返贫、可持续脱贫、乡村振兴、转型期城乡低收入群体、区块链技术在扶贫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与机械装备在脱贫中的应用等进行研究。(3)前期研究集中在扶贫理论以及扶贫主体方面,中期则对扶贫措施以及扶贫领域进行深入探索,近期则对深度贫困地区以及非物质贫困方面进行探索,以求在新时代达到全面脱贫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自精准扶贫活动开展以来,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方针不仅旨在让全国贫困人口更早更准确地脱贫致富,更是要以人文本综合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形成一个长期健康有效的脱贫机制。本研究针对目前国内精准扶贫的基本进展和战略思想,阐述施行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分析了河北省大名县的贫困、脱贫现状、扶贫路径和经验,并从顶层设计、特色绿色产业、建设保障体系、教育脱贫、多方面筹措资金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经验措施,以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客体参与方式上与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扶贫短期、中期和长期扶贫措施制定方面,构建了合理的战略发展体系,以解决贫困个体获得均等扶贫机会问题,体现了贵州旅游精准扶贫包容性发展特征.借鉴于此,提出从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确定、主体参与方式、客体参与方式、主客互动激发贫困者脱贫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理念,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进程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契合等方面概括了新发展理念下的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实践内涵,其主要包括以创新理念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以协调理念整合精准扶贫资源、以绿色理念加大生态精准扶贫、以开放理念拓展精准扶贫合作平台、以共享理念推进精准扶贫成果惠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难点,认为: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打造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合作产业链,实现精准扶贫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更加精准的产业帮扶措施,针对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产业扶贫在贫困县实现脱贫中发挥关键作用,产业脱贫人口占全部脱贫人口比重达60%,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62.8%,基本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投入格局。脱贫县在科学选择扶贫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带贫机制、支持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等领域实践创新,探索形成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经验模式,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举全国之力开展精准扶贫,业已成为当前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但从全局看,精准扶贫中仍存在政策消解现象增多、项目制扶贫的负面效应凸显、脱贫主体面临短缺与流失的挑战以及区域协同合作比较匮乏等碎片化难题。破解当前困局,需要尽快聚焦精准扶贫的元要素,既要大力联合脱贫主体,积极构建扶贫产业,同时也要促进扶贫政策耦合,加速区域协同扶贫。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一方面,通过整体培育脱贫主体与人才,并以资源整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合并构建扶贫政策圈,同时统筹扶贫的区域合作治理,为精准扶贫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实现路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偏离、精准帮扶错位、精准管理缺位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不完善等4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和文化深度性贫困以及政策执行主体面临双重压力、公共品供给错位、市场失灵的政府缺位等国家治理不足等。为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需要重点聚焦深度性贫困问题,从完善精准管理机制,提升帮扶政策精准度;强化力量集成,提升基层扶贫治理能力和水平;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积极性等方面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精准扶贫的机理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为一种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式.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扶贫脱贫任务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商扶贫目标备受关注.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性研究法,结合对淘宝村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传统扶贫的痛点进行梳理,并尝试探究适合电商扶贫工作的理论支撑.通过研究认为,实施精准扶贫,辅助供应链理论、协同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能有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电商精准扶贫.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推进过程中,要关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与电商扶贫的协同推进以及政府、企业与个人的示范效应,还要依托平台、技术支撑,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多元协同运作.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既是“十三五”脱贫攻坚主战场,又是国家减贫治理方式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已进入新时代,要使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必须以强大法治保障为前提。纵观目前我国民族法治建设运行现状,仍存在精准化扶贫刚性立法供给不足、运行程序不规范、精准扶贫纠纷现代解决机制阙如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法律体系构建、健全相关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制度、构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确保相关扶贫工作在法治框架下规范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情境下的创业扶贫工作受到创业意愿不强、创业资源不足、创业能力不高的约束,必须将创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精准脱贫。聚焦于意愿、资源、能力约束下精准创业扶贫模式运行机制及政策设计,以陕西省礼泉县栖霞镇袁家村创业扶贫为案例,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旨在有效构建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破解与精准创业扶贫模式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下创业扶贫的“输血”“活血”“造血”“换血”等典型模式需赋予其“精准”内涵;精准创业扶贫模式可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机制实现;精准创业扶贫政策需从系统性、整体性、时效性、层次性等角度予以优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结论与启示:当前中国贫困县中开展的 “互联网”“科技特派员”“经济共享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典型创业扶贫模式需从意愿、资源和能力约束破解视角予以完善;不同的精准创业扶贫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意愿、资源、能力约束条件,且在运行中必须将多种扶助机制融会贯通;针对具体的精准创业扶贫模式,相关政策仍需从意愿瓶颈突破效应、资源缺口补偿效应以及能力差距缩小效应等角度予以评价,并建立基于以上效应动态监控的精准创业扶贫政策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内生发展动力弱,贫困人口占比高,脱贫难度大等问题。按照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其贫困落后的现状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区位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等综合因素交织形成的,在如何实现凉山精准扶贫的问题上,需要充分考虑其扶贫攻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并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0.
增材制造钛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选择的扶贫产业可以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对贫困农民更友好的公平分配可以实现产业精准脱贫。以现有的产业扶贫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的扶贫产业精准选择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构建和多主体参与运作为核心,分析并解释了基于不同贫困层级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和内生的利益分享机制,认为持续的产业脱贫是外源性的产业扶贫与内生性的利益分享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