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变革正以加速度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消费场景、商业模式、消费观念不断对内容营销的创新带来全新挑战,也给传播业带来了从底层逻辑重新审视营销链路的必然思考。传播的模式创新决定了内容创新,底层逻辑的战略方向决定了内容营销的战术规划。我们如何建立新的传播逻辑闭环,打造品牌创建和推广的新模式,为新的传播路径创造更具时效性的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进步离不开新闻传播,新闻的传播和共享是提高人类素质的重要方法。为改善新闻的服务水平,采用云计算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设计了一个新闻云原型平台,为新闻行业提供服务。该平台引入Hadoop作为新闻数据的存储核心,使用Hive数据库解决数据转换和查找,能够完成海量数据的检索。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部分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回顾和概述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技术的革新应用、舆论生态的多元复杂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技术革新的演变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语境,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科理论建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人才教育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技术驱动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的成果和经验,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也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趋向;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和格局,受众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与传统媒体组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成为新闻生产重塑和传媒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以理念更新为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方案,构筑传统与新兴媒体协调互通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元要素的融合;舆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舆论场域愈加复杂多元,着力打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短视频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新的增长点,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参与短视频生产的主体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成为舆论引导和现代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家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和制度建设,但数字版权问题不断涌现,表现为立法、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不成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网络版权冲突成为新的路径;技术逻辑主导下,需建构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应对新闻伦理风险,通过提升新闻质量,挖掘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发挥新闻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人才,聚焦中国问题,打造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4.
2013年,较之其他学科,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在社会转型和变革中呈现发展迅速、异彩纷呈之趋势.纵览、横视新闻传播学科及传媒界的发展状况,其呈现出融合、变革、反思、分化、深入的特点,具有多元发展、主体分化、理论提升、主旨分明之趋向.从13个方面对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围绕新闻传播学、传媒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并购与转型重组等问题,思考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拓展一些新的热点研究话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使城市形象传播面临全面转型,新的传播环境既是对内容生产方式的挑战,又面临着传播技术的创新融合。打破不同媒介的边界,消除行业之间的壁垒,将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无缝链接,提升整体传播思维,才能适应新的传播趋势。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其城市形象的传播也必须探索新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域成都社会经济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把握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现状、热点与轨迹变化,探寻新闻叙事研究的未来进路,推动新闻叙事理论发展,以157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CiteSpace软件的共词分析法对中国新闻叙事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相关数量和质量都稳步上升,新闻叙事研究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新闻叙事研究的核心机构初具规模,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新闻叙事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叙事创新是中国新闻叙事研究的主线,研究视角涉及新闻文本、新闻主体、新闻载体、新闻创新等; 新闻叙事研究紧跟新闻实践活动,媒介融合、数据新闻、虚拟现实、可视化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未来中国新闻叙事研究可以从内容转向、学科交叉、方法拓展3个方面进行深入,即由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勾连起新闻叙事活动的双方以便于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数据新闻逐渐成为业界和研究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数据新闻起源于计算机辅助报道,但今天它已经远远超越了计算机辅助报道这个概念,而是涵盖了新闻生产的全部环节。数据新闻与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有密切关联,但也有些差异。数据新闻是一个全新的新闻生产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数据关系来发现与揭示新闻背景及深层原因、通过数据关系来梳理事物的共性以及建立规律和预测模型,都是今天数据新闻所需要的关键思维。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一种快捷表达方式,可视化的基础是新闻对象的数据化,其表现形式的核心是逻辑结构,同时,它也需要注重用户体验。技术也是可视化的基础支持要素。在数据新闻的发展中,数据的来源与质量问题,复合型人才问题等,仍是制约其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传播行业的变革正以加速度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消费场景、商业模式、消费观念不断对内容营销的创新带来全新挑战,也给传播业带来了从底层逻辑重新审视营销链路的必然思考.传播的模式创新决定了内容创新,底层逻辑的战略方向决定了内容营销的战术规划.我们如何建立新的传播逻辑闭环,打造品牌创建和推广的新模式,为新的传播路...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新时期新闻传媒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其三大功能: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生产文化产品;然后根据新闻传媒的三大功能对新闻传媒进行分类,针对不同追求目标的新闻传媒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近年来新闻传媒行业出现的内容同质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从新闻传播工作者出发,要克服思维定势和模式化的写作倾向,提高新闻传媒内容的真实准确性;从受众的主体性出发,要满足其正当合理性的需求,体现了新闻传媒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政务微博、草根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动融合,为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管理和新闻传播创新提供新的模式。研究立足宁波的实践与探索,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推进三大微博主体融合的路径为:地方政府应有经营政务微博的理念及制度保障、政务微博要善于利用微博设置议题、传统媒体的融合报道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微博信用制度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出现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大挑战,在回顾新闻传播学学科生态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从10个方面分析2015年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现状,围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新闻学行业变革、传播学研究新热点、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理念等问题,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为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协同创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2016年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将2016年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归纳为9个方面。研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系列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和定位,深刻回答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是指导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重塑和改变着中国新闻业,“媒体+直播”的模式成为众多媒体突出新闻现场感的报道模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始变革新闻生产方式,VR技术进入媒体领域并不断深入,社交化媒体成为重要的舆情场域,在社交化和数字化变革发展中的新闻业呈现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媒体融合从业界的媒体创新实践上升到国家战略,媒体融合成为传媒集团创新实践的重要手段,学界也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反思了目前媒介融合的难点和发展瓶颈,认为亟需从业态的媒介融合转向社会形态的媒介融合;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通过媒体平台间优势资源的互补、重组与整合,通过组织融合和机构创新实现战略化转型;数据新闻成为新闻业重要的创新实践,在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同时衍生了出其他社会现象,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同质化阅读普遍,数据新闻缺乏深度和人文思考的问题突出,应以政府为核心实施“大数据战略”,增加数据新闻的新闻温度;新媒体产品创新的理念和产品重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发展进入了社交基因全面渗透时期,新媒体从业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应促进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多种意见的集散地和多元价值观的呈现场所,应从政策法规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明确各行为主体要担负的互联网治理责任,优化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让网络生态逐渐好转;在“互联网+”环境下,当前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做的却是“+互联网”,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应在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中反思新的理论面向和学科范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入认知传播视角思考传播学研究的本土转换,反思新闻学的规范性研究;新闻传播院校应推行适应新闻业变化的新闻传播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微传播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业态,我国主流媒体迅速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并大力发展信息微传播平台.与传统时期相比,主流媒体微传播变迁路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封装"式组织形态到社会交往式生成,从内容为王到优质内容对接终端应用,从受众场域转向用户场景.主流媒体微传播作为新生平台,受诸多因素影响,尚处于需要不断摸索发展路径的初期阶段.为了提升其传播效能,从业者需要强化专业,打造品牌,复兴主流公信力与影响力;深度植入新媒体思维,精耕微传播领域,增强主流媒体微传播的聚合力与扩张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互联网连接的媒体平台,正在成为各类原生数据的源发地和汇聚中心,对大数据进行整合及应用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媒体平台运营的核心能力。建构在互联网平台之上的主流媒体必然要经历从信息总汇向数据总汇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业态、社会功能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伴随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容量海量化;传播方式交互化;传播手段多维化;传播时效全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应不断进行数据化的探索和创新,基于5G网络,通过大数据技术运用,强化数据库建设,以此为基础,运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并以之作为内容监管的有力武器。未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综合业务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为背景,分析了当代传播观念的变革,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及其价值发现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从重新理解数据、信息、新闻的相关关系,以及从"用事实说话"到"让数据发声"的数据新闻学兴起两个方面对相关主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闻传播观念的创新理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力成为我国媒体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电视财经新闻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闻类型,其国际传播力的发展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从提升内容覆盖能力的媒介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到提升有效传播能力的创新形态与媒体品牌,再到提升效果正面化能力的语态创新与信息加工,我国媒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有益经验,已呈现出覆盖范围更广、新闻策划化、新闻本土化等有利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知识表征是指知识的外在呈现形式,是一种可视化表征.知识可视化是要以合适的图解手段呈现知识,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改善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知识可视化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可视化的涵义、理论依据、特征和目的;其次分析了学习内容可视化的过程;最后论述了学习内容可视化的形式和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智能化路径是新闻生产在审稿上的优化取向和AI技术应用的深度呈现,助推新闻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和新闻生产传播成本控制高效化。基于新闻真实性审核、新颖性保障、审稿服务优化和文本规范检测的良好效果,新闻AI审稿显示出强大的新闻生产把关功能。但新闻AI审稿也会面临算法安全、技术认知、系统进化、制式刚性等方面的风险,在包括新闻内容安全在内的信息安全愈发受重视的情势下,可从风险意识、伦理法制、技术创新、多主体监管、人机协同等维度,探索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融合新闻实践通过多媒体集成、数据可视化、移动H5、直播、短视频、社交自媒体等多向度突破创新,显现出与传统新闻报道显著不同的具身体验趋向。其特征表现为报道内容从真相披露到感知体验,生产重心从生产端转移到用户端,报道效果从理性说服到感知渗透等多个方面。显著差异的背后影射出传统新闻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观等方面的突破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