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广泛用户基础和强大技术赋能的社交媒体给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时代境遇,其传送时效促进了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圈层文化重构了传播生态的宣教场域,意见领袖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涵化效果。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场域下,也易产生多元思潮离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导,话语表征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算法权力控制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偏向等风险挑战。因此,应从培育主体素养,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丰富人文内涵;强化平台建设,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夯实宣传阵地;完善话语策略,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话语权威;健全监管体系,为当代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创设制度保障等维度,积极探寻社交媒体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的成熟发展为公共卫生谣言快速而广泛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谣言的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用户的转发等分享行为.以新冠肺炎为例,大量谣言遍布在社交网络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分享行为,基于个体在谣言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从社交媒体用户的需求满足与个体特征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方法(N=353)对影...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是目前实现内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最佳平台,而用户的分享行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对大学生的观察访谈后得知:用户印象管理、个体价值认同与构建、社交关系维护、群体荣誉及群体认同等内在动机,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内容分享的核心动机。而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的介入,反而可能会对用户的内在动机造成干扰,形成驱逐效应。文章由此提出驱动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动机的营销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感、构建优质社群以及重视情感链接。以此来提升对于用户个人价值、印象管理、社交成本、情感链接等要素的关注。同时要将不同动机的驱动策略组合运用,才能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选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网络社交媒体,通过网络爬取和实证分析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群体身份进行考察,发现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生产偶像”群体是最重要的意见领袖,其次是从政人士、商业或公共服务业人员、文化及相关产业人员。四种网络社交媒体的特点不同,各平台的意见领袖呈现出不同特征。研究基于不同平台的意见领袖共性及个性特征指出其群体身份的“创意阶层”特征,提出建立包容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不同“意见领袖”群体的传播力,完善中国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活动机制等策略和建议,以实现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危机事件的扩散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传播前置性、情绪感染性、主体多元性、即时交互性和事实模糊性六大特征。传播动力研究是探究这些传播特征动因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此类研究偏重系统性的宏观描述,缺乏精确性的微观分析。文章以微博上热议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为例,提出“信息—价值”传播动力模式,从微观层面具体解释社交媒体危机事件如何维持其独特的传播特征及连续的高活跃度,并将此模型发挥效用概括为三点:第一,情感共振导致的“群体极化”引爆舆论炸弹;第二,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用户靠自我价值观评判事件而非真相;第三,危机事件中新信息的输入往往伴随着利益的角逐。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藉由新技术和新兴社交媒体平台,正在以新的样态走近青年用户。通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B站平台开设的官方账号“央视新闻”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时段内随机抽取的319条视频样本,采用内容分析和回归分析系统考察主题类别、价值要素、播放时长、组织形式四个维度因素对“央视新闻”B站号短视频用户参与度的影响,以此探究更易引发青年用户互动参与的视听内容特点。研究发现:社会类视频最能提升用户参与度;趣味性、实用性、人情味等价值要素最易吸引用户参与;时长为三至十分钟的视频新闻能够有效激发用户参与;相较于自制视频,合拍类创作形式能够显著提高视频的传播度和参与度。其他诸如时政、国际、财经新闻等价值要素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央视新闻”B站号在后续运营中应主动引入公共议题增进青年群体公共事务参与,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合理利用情感表达策略和人格化传播,进而达到吸引、沟通、留存和培育青年群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政务微博顺时而生,成为我国政务传播开放体系的先行者。我国的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其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政府要构建WB2.0时代政务传播开放体系就要适应社交媒体"话题"模式,合理布局定位各类社交媒体在政务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塑造体制内网络红"V",破除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强大的声势涌入主流传播渠道,使得艺术传播单一地屈从传统大众传媒传播逻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艺术的生长或因现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情况:依托传统大众传媒发展的艺术进一步精萃化,服务于企业品牌建设的倾向化创作促使艺术流派多元共生,基于个人自媒体的艺术精彩纷呈。在这个注意力主导的时代,以互动、社交、分享、小众化、大数据取胜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发生诸多变化:艺术普及更为迅速广泛,大众审美空前提升;人人都是设计师,个性化订制大发展;艺术批评全球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加活跃;艺术文化产业大发展,基于艺术的自媒体“钱景”可期。自媒体传播在大大促进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自媒体艺术传播面临发展瓶颈;超现实镜像问题依然在自媒体中存在,这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技术引发传播异化,并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形式多样的社交网站激增,社交媒体用户也达到了前所未用的规模,新兴的社交媒体正以风驰电掣的速度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一场社交变革.本文正是以互联网用户的传播诱因作为出发点深度解析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而对企业的社交营销给予建议.通过研究表明,用户的社交传播动机可分为:自我表达,身份认同;信息易感,资源分享;利益驱动,行使传播权三种类型.以用户的心理动机为理论基础,结合微博、微信等给媒介平台的属性为企业的社会化营销提出了三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息流广告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属性进行智能推送的原生广告,通常内嵌于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中。信息流视频广告借鉴短视频“作为社交货币”的传播思路,从图文赛道转入视频赛道、从平面投放转向空间布局。外层页与落地页是信息流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层页的界面设置捕捉用户注意力,落地页的场景搭建完成消费意识到消费行为的转换,视频的植入使得信息流广告在外层页和落地页之间生产出内层页。信息流视频广告对网络空间的征服和整合,投射着消费主义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权力关系。智能推荐带来的想象茧房、用户隐私边界难界定、引发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等,是当前信息流广告进行监管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突出,需引起足够重视。网络社交“圈层化”具有在圈层传播中圈内开放与圈际分离、圈层群体话语权中平等性与层级性并存、圈层表达上圈内同质与圈际异质等特征,成因主要有社会思潮多样化、媒介服务精准化、认知结构碎片化。通过研究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传播封闭性、圈层群体极化和圈层表达脱序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高校要增强互动参与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引导网络社交“圈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主体仿真方法构建了知识分享的“捐赠者-接受者”演化模型,并引入了基于人际相似性选择知识分享对象的过程,目的在于探讨通过增加社会互动来促进知识分享的合理性.通过系统的仿真实验和分析发现,增加社会互动虽然能够为知识分享创造更多机会,但也促进了机会主义策略的传播,从而降低了个体在面临交互机会时的分享意愿.对于大规模群体,降低社会互动,提高个人分享意愿是最佳选择;而对于小规模群体,减少人际差异,促进社会互动能实现群体知识分享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提要]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用户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的?中美之间有何不同?本文从技术接受视角对中美特定网民群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网民对社交机器人持更乐观看法。中国网民倾向于认为社交机器人带有好的目的,而更多美国网民则认为其带有坏的目的,对社交机器人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影响认知也是如此;在辨别社交机器人方面,中国网民对自己辨别社交机器人账号的能力更加自信;在社交机器人使用场景方面,中美网民的看法基本一致,均是最接受使用社交机器人发布紧急消息,最反对用以分享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国际公关》2024,(5):137-139
社交媒体时代,文化交流频率大幅提升,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成为中国社交网络中的流行元素。英语文化的网络传播不仅包括语言本身的学习和使用,更涵盖各种英语文化元素,如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的传播和接受。跨文化网络传播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其背后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以有效应对跨文化传播机遇挑战为目标,对社交媒体时代英语文化网络传播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影响与优化路径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打破原有传播关系格局,突出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如何扩大网络受众这一难题,而在社交媒体中确立受众主体地位则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受众主体性地位涉及三个重要维度:内容,以受众为主体扩大内容边界,突破新闻报道的局限;推广,建构以受众为主体的内容推广方式,让信息去追踪受众;互动,融入以受众为主体的互动关系,稳固并扩大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6.
振兴乡村、传播乡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媒体时代,乡土影像在“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双维度上积蓄情感能量,并通过互动仪式链引发网络用户的共鸣。在自媒体情境下,乡土影像遵循着乡土记忆的唤起、乡土特色的互动、乡土情怀的共鸣、乡土现代化的期待这一逻辑线索完成了情感传播的过程。乡土影像互动仪式链中产生的情感共鸣能够引发用户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虚拟身份的三重认同,进而拉近了城乡的情感距离,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国家需求、符合人民需求的创新式道路。  相似文献   

17.
林小榆  陈纯 《国际公关》2023,(19):158-160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时代下活跃在海内外社交平台的“洋网红”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其跨文化传播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洋网红”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以此表明借助“洋网红”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有益尝试与可行路径,应挖掘培养更多的优质“洋网红”成为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同时积极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展交流合作,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源。既往高校舆情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段、特定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缺乏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的学术聚焦。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模和回归分析探寻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导致的传播行为差异,为高校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治理提供事实依据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微博为例,阐述媒体进入社交网络后,新闻开始出现社交化的性质,且因为用户公民意识的提升和社交化新闻的易得性和及时性,社交化的新闻更易得到用户们的肯定与接受.在社交化过程中,新闻和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媒体与用户开始平等、传播网络出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再建构、新闻的传播生产运营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化,新闻内容也更加平易...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是消费者自由开展口碑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六度空间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长尾理论等,结合信息传播流程和关键节点的分析框架,根据社交媒体负面口碑在个体、群体及媒体等3个层面上的传播与扩散机制,提出了以个体社交网络为核心的传播单元模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自组织传播模型以及以跨媒体传播为特征的口碑扩散模型。其中,单元模型揭示了发布者类型、口碑表达方式及接受者与发布者关系的重要性;自组织模型反映了负面口碑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和人际规则由无序走向有序;口碑扩散模型体现了社交媒体成员的角色多元化以及媒体之间的竞合关系,系统解释了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破坏力不断放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