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胶东经济圈不同等级、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呈显著集聚型分布,在烟台、威海两市和潍坊市西部分别形成倾斜“T”字型和“L”字型集中连片分布带。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分布不均衡;2)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遗产资源与距行政边界距离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传统村落总体呈现低海拔、低坡度、向阳坡、沿河流指向,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交通闭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研判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释放夜间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深刻意义。以第一、二批共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与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揭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深层次驱动区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东南侧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数量和密度均显著高于西北侧;2)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平均密度省际分布不均衡,环核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3个密度核心区;3)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居民幸福指数、高等级景区数量、交通设施与水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回归系数正负值比重、高低值分布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规律,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安徽省40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指标”(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评价模型来测算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凝聚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从时间上看各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逐渐趋于均匀,但从空间上看市级区域间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4个地级市内;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两个高密度区。研究认为,在自然因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险要的地势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维系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文因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交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类型多样,按其培训内容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及休闲农业、农技服务、电子商务等8个类型,其中,农业田间学校又含普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学校;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在普通种植业田间学校中,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培训学校集聚程度较高;安徽主体功能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文化教育资源与农民学习意愿是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作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以山西不同县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测算山西传统村落空间自相关、生成传统村落冷热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山西传统村落在县域基础上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793,表明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结合Getis-Ord Gi*值产生的冷热区图,晋城市下辖陵川县、高平市、泽州县、阳城县连片区以及阳泉市郊区构成了山西传统村落的热点集聚区。通过空间分析,揭示山西传统村落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山西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特点,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寻找因地制宜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省9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与粤东,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点状集聚性出现,数量占总数53.85%,粤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粤北和粤西分布较为分散。最邻近指数R为1.059 4,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状态为均匀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特征和文化特色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是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石”,对其文化特色(如聚落形成原因、居民习俗等)也具有一定影响;人文社会因素(包括GDP水平、交通通达性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别于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于名镇名村发展具有反哺和促进作用,这与其形成发展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集聚分形维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这四种集聚特征模型,对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内密外疏的状态,都市核心区是人文景点的集聚区,自然景点则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以森林公园、温泉等为主.提出了“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59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聚集状况。研究表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时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南部地区聚集程度较高,总体呈Z字形结构分布。结合空间分异特征和类型结构特征,设计市域、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2-2013年中国内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区位商指数分析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变动态势,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距离两个不同角度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蔬菜生产集聚度影响因素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蔬菜生产集中水平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经济特征相近的省域之间在蔬菜生产上也具有相互依赖性,但相互依存程度低于地理上相互邻近的省域。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外溢效应且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等)具有高聚集的良性发展态势。影响蔬菜生产集聚的因素有: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规模、自然资源及交通运输成本等。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低密高疏的垂直分异和河谷平地密、高原山地疏的水平分异的特征.由于西北民族地区城市数量少及规模小的原因,从空间结构上看,省(区)际分布差异十分明显,表现为两个城市空间重点;从区域内的城市集聚区看,形成了三个块状城市集聚区:宁夏平原块状城市集聚区、兰州-西宁块状城市集聚区以及乌鲁木齐城市集聚区.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11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的数据处理工具,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分布,形成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两个高密度区.外在因素方面,山区带来的空间阻隔效应、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分别是维持传统村落生存和导致传统村落消亡的主导因素;内在因素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选址、演变和延续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家战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鲁豫环核延伸群;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自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似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高型”三种关联模式;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展览业体系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3种分析方法,使用Mapinfo软件对扬州市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市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程度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在探讨影响扬州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前提下,提出了扬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然态势,产业集聚所引发的经济要素空间流动对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西北地区51个地级行政单元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地理统计方法对西北地区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eneral G指数表明西北地区产业与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关联,伴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集聚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二者存在明显的共生性增长态势;2005和2012年西北51个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i指数分布表明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地理耦合,且二者集聚热点均呈扩散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发展的调适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1983—2021年的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揭示山东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博物馆数量呈增长趋势,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小幅增长、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各城市的博物馆数量差异具有梯度性,呈现出分散特征;历史文化题材类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占据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博物馆类型多元化趋势凸显。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呈“一个中心,多次级中心并存”的格局;全局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局部高低集聚区变动明显;重心集中在山东省几何中心附近,呈倒“V”型迁移。3)山东省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是在政策、旅游、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综合密度指数分别对138家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差异和区域空间密度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分布发展和区域规模发展两个角度探讨了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趋于凝聚分布,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4区国家地质公园集中,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类型已由凝聚型逐渐向随机型转变,地区发展不平衡,华北、华中、西南、华南4区发展迅速,提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应做好市场主导、突出主题、地区平衡、发展平衡等4个方面的工作,以实现国家地质公园健康、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