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具备跨界视野、跨界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成为时代需求。这一转变对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外语+专业”“外语+外语”的复合型和复语型语言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具备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成为语言服务人才的一大衡量标准。当前高校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在“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结合语言服务的理念,需要对高校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加以改革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力,也是推动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契机。云南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实施RCEP,需要培养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包括创新型研究人才、高水平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商业人才等。分析RCEP框架的区域性和人才需求,明晰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内涵;协同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大主体,即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战略支撑与发展环境相辅、国内外人才培养资源相融、人才流动和聚集效应相宜、“3n”螺旋与“3n”网络相协的区域性国际化人才驱动策略,为云南培养高质量实施RCEP、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优质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离不开语言服务与语言人才制定和实施多语种教育政策是全球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总趋势.当前中国外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树立语言战略意识,加强顶层语言规划,实施多语种外语教育政策,增设语言培训学校,提供就业规划指导,是今后规划和制定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功能,“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阈下的外语教育规划需要突出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沿线各国要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统筹语言地位规划,强化跨文化规划,并通过具体的语言习得规划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复合型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无可替代地成为复合型人才最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辅助性技能.“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高校外语系(学院)遵循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截然不同,“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亟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针对法学教育热潮中理工科大学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兴未艾的态势 ,探讨了其发展的时代必然性和挑战性 ,分析了中外办学的几种主要模式 ,指出了理工科大学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需进一步完善的应有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人文社科素质教育 ,坚持四年制的本科法律教育为主阵地 ,塑造侧重内涵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以质量求生存。第二、实现“商—法”、“电—法”、“工—法”等跨专业联合办学 ,创办“3 +2”等模式 ,使培养交叉学科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有质的飞跃 ,以特色求发展。第三、要敢于走出自我 ,不断拓宽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的渠道 ,拓建侧重外向型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以品牌求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计划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发展特色教育,坚持服务地方原则,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对汉语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复合型汉语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是解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培养对象、传播内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的改革是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方式。培养对象方面,坚持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专业学生汉语专业知识教育和非汉语言专业学生商务汉语能力教育多向结合;培养内容方面,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文明教育多方结合;培养方式方面,依托课堂教学实体模式,引入多样化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语言文化活动,实现国家发展倡议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统筹国际形势,助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重大决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借助无数思想开放、具有创新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抓住机遇,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担当。解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探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明晰办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激发学生潜能,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实战经验,完善产学研合作、搭建学习平台,鼓励跨界融合、共建育人生态等方面提出应对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工程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媒介,坚持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由培养单一型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的工程人才,由多层次人才培养向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由“学”、“术”分离向“学”、“术”紧密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呼唤复合型外语人才。本文着重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主要优势及其多种培养模式,指出在复合型外语人材培养中要应校制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全面培养各类复合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的工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需要思想政治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21世纪应当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问题,要突出素质教育;三是一般人才与杰出人才,既要培养大批一般人才,更要突出抓好杰出人才的培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多的需要复合型音乐人才。高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就肩负着既要培养音乐表演人才,又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双重任务。然而普通高校要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学生,就要紧跟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为社会所用的音乐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论法学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法学教育中引入双语教学,培养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提升我国法学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的一种现实可行方法。文章指出法学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专业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承载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而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人才培养无法由学校单独完成。全国报关技能大赛旨在促进产学结合校企共同培养报关后备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的报关人才,不仅要认识到报关技能大赛对高职报关人才培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更要加强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人文精神教育、产学结合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是国家语言能力包括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包括国际传播能力。从三者的关系来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应该是外语专业(包括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使命。为顺利完成这一使命,建议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语言教育”与“传播教育”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所需要的是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思路开阔,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收集的数据从复合型英语人才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研究了普通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状况,明确指出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对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求对探讨21世纪的大学专业英语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工作母机”。中学教师就业素质的养成,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师教育课堂这一主渠道,这就要求对高等师范课程进行改革,使职前、职后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培养出顺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此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从实践教学、工程型师资、高校教师技术职称聘任考核制度、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几个方面就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广阔平台,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要在全球化的时代广泛实施,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更加注重深化教育改革,按照市场的要求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还应该按照当下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寻求当今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