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保护工作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逐步制定具体、完善的文物保护政策,领导边区军民进行博物馆建设,开展文物征集、展览、抢救和研究等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陕甘宁边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历史继承性,总结陕甘宁边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得出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物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而形成的不可替代的珍贵遗迹。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是文物保护管理所肩负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文物的破坏与流失。因此,文物保护管理所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文物保护管理所如何加强政工工作进行了探讨分析,可为广大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渝中区乃重庆母城,历史积淀深厚,属文物大区,应按照胡锦涛关于重庆城市建设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诸原则,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倾力打造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建成重庆最大、最有特色的博物馆群,争取地下考古有新的突破,把宝贵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渝中区建成重庆记忆之城历史文化展示区。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和我国的国内法都有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和保护文物的条文,国家有义务为公民的文化权利提供便利条件,为了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我国将很多文物公开展出.然而,文物保护正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文化权利的保障与文物保护的理论从“人类为中心主义”转变到“生态中心主义”和“世代公平”,公物理论衍生的文化权利与文物保护之间也存在矛盾.既能解决文物保护困境,又能保障公民对文物的文化权利,应重新确定公民对文物的权利与义务,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当中.  相似文献   

5.
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的本质及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物陈列的本质是突出民族文化展示主题。民族地方博物馆是民族文物陈列展示的主力军,文物陈列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化与感情化的过程,民族博物馆透过文物标本陈列展示彰显人文关怀。民族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陈列展示方式吸引观众,陈列设计既是艺术创作更是艺术实践,民族博物馆应当高度重视文物陈展档案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博物馆有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工作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仅积极发展博物馆内部事业,更加强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尤其着重对文物审美价值的挖掘与文化内涵的再造,开发出一批又一批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7.
高校博物馆是建设和谐文化校园的重要文化载体,数字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虚拟体现,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它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地呈现于网络,并通过网络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数字博物馆建设包括博物馆网站、馆藏品管理系统、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基于触摸屏的藏品展示系统和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的制作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民族类博物馆作为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主要典藏和保护机构,承载着开发、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使命。但从民族类博物馆的馆藏工作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仍然存在着文物征集渠道复杂、文物典藏缺乏行业标准、技术保护理论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典藏规范,提高民族文物征集的科学性,构建近现代民族文物馆藏的技术保护模式,建立和完善民族博物馆典藏标准,从而使近现代民族文物典藏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品的研发是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在的市场需求、丰厚的文物资源使文化产品研发工作前景广阔。深入解读安徽厚重历史,利用安徽和安徽博物馆的特色文化符号研发文化产品,以文化为根、志在创新、打造精品战略是研发工作的指导理念。重视宣传和营销,扩大文化产品的推广,延伸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文化影响力,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历史遗存文物,数量的丰富、品类的众多,反映历史的系统性、分布地域的广袤性,在世文化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它使中国文化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之林中呈现出独特的光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家设立了文物局,作为全国文物工作的主管机构,陆续公布了几百处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博物馆有700多所,藏品约600万件,其中一级品有5万多件。近年来,许多重大考古成果如马王堆汉墓、秦俑、曾侯乙编钟等相继被发掘出来,从各个侧面再现了优秀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1.
动作捕捉技术对祭孔仪式的祛魅和返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作捕捉技术能够捕获真实的人体动作和表情数据,进而可以制作出更加逼真的人物运动三维效果。将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到数字化祭孔仪式中,不仅会带来全新的身心体验,更有利于动态复原国之大典的场景,进而有利于文物保护、游览观赏和文化传承等。数字虚拟技术在建构人文精神、体现审美价值、对传统的祭孔仪式进行返魅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着祛魅。技术的物理化和机械化消解着神秘与主观,解构了主体间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体验,进而揭示出当代人的自我迷失和精神困境。因此,需要坚持价值理性,改进虚拟技术,消解不利影响,培育主体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鉴于文物保护存在将文物建筑保护等同于文物保护和以文化遗产为依托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两个极端,文章在提出文物深度保护概念的基础上,以甲秀楼文化价值深度保护为个案,紧扣贵阳文物景点特点,提出贵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的路径:一是实现凝视、文化阐释、文化符号的融会贯通;二是重视文化展演。  相似文献   

13.
纸质文物因其自身特性,易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从而造成各种污染,如水浸、泥斑附着、油污浸染、霉菌滋生等。这些污染物长时间作用在纸质文物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减少其寿命,为文物保护工作增加困难,因此对纸质文物开展清洗工作至关重要,对清洗方法、清洗材料、清洗技术的选择与运用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归纳总结近五年国内纸质文物的清洗材料与方法,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教育、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等多种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针对博物馆的职能和现代大众对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满足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对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多媒体技术如何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总结配套提升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信息系统、丰富展览展陈形式的多媒体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方面对博物馆发展的关键作用,由此提出加快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调研、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等关键步骤,为博物馆实现数字化提供可参考的多媒体技术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随着现代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形成,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政府文物保护工作以颁发政策法规的形式迈出了中国现代文物保护事业的第一步,同时开始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进行文物调查,限制文物出口,查办文物盗窃、盗运案件,为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博物馆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主动融入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可以大致分为文物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资产化和展览虚拟现实化三个阶段。文物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主要面临新的版权作品生成与否的判断难题;数字资源资产化阶段的版权风险主要在于NFT(Non-Fungible Token)数字藏品的版权生成和流转环节;博物馆虚拟展览因观众参与方式和自由创作程度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版权问题。针对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版权问题,博物馆亟需进行版权风险的应对与治理,数字化版权风险评估是首要任务,其次应该完善博物馆数字化版权风险防范机制,最后还应该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提升博物馆的数字化版权维权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而且逐渐成为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通过借鉴文化空间理论,认为博物馆文化空间是由核心文化、符号系统和动态展演构成。作为公众社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应主要扮演文化记忆和文化创造两种角色。除了文物展示以外,当代博物馆应注重见证当代文化、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营销文物来源地以及传承区域文化等功能的实现。从博物馆的文化空间生产角度,应从营造文化氛围和举办相关活动两个方面来优化升级湖北省博物馆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数字藏品将传统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表达,实现了数字意义上的“文物永生”,用年轻化的潮流语言与社交符号促进用户的具身沉浸体验,增强了情感消费认同与社会资本联结。尤其是在元宇宙的发展环境下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消费场景和流量入口焕发实体经济活力。当前,我国博物馆数字藏品发展势头迅猛,但尚处于市场与产业探索创新的初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形式趋同与文化缺位、市场不确定与技术不稳定、版权侵犯与数据安全、产业生态未明等隐忧风险与行为失范问题。通过优质内容创作与文化价值引领、产业规制与行业自律、IP授权完善与版权交易规范以及全场景、全产业链的产业联动机制方能打造元宇宙背景下健康清朗的博物馆数字藏品创作、授权、交易的产业生态闭环。  相似文献   

19.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把文物中承载的各种信息抽取出来,将传统的静态文物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数字化信息,使访问者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在博物馆中漫游、学习。因此,以丽江市东巴文化博物馆为原型构建东巴文化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通过向访问者全面展示蕴含在展品中的文化精髓外,充分结合人机工程的特点,将用户的心理特征、使用习惯和学习兴趣纳入到虚拟博物馆的设计中,最大限度考虑"人"的使用因素,不断突出人与虚拟博物馆之间自然、流畅的交流与协作,在为访问者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访问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使东巴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谈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民族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凡是民族学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不专设民族学博物馆,苏联、美国、西欧和日本都有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民族学博物馆。它可以用来宣传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生活习俗,使观众开阔眼界,同时也是研究工作者最为宝贵的资料。在我国,搞好民族文物工作,还可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