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体现出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对小说中作者"双性同体理想"的阐述,说明该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女性主义的文本解读,阐明《到灯塔去》是小说家伍尔夫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主义的有意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英国著名女小说家、批评家、女权运动的热衷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独到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在其作品《到灯塔去》和《海浪》中的应用。并通过其写作风格的形成 ,阐述作家在时代影响下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到灯塔去》和《白蛇》中,伍尔夫和严歌苓分别以女性视角写出了受时代影响的女性气质的被摧残和迷茫错乱。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严歌苓的《白蛇》都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双性心理”的女性给予关注,以超性别立场对同性恋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创新大师,伍尔夫倡导反映“内心真实”的美学主张,并创造一系列叙述策略来构筑其小说世界。从叙述时间、聚焦方式和意识叙述方式三个层面阐述了《到灯塔去》独特的叙述艺术及其表现的崭新的现代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为分析文本,阐述人物的感觉与印象对表现人物内在真实的重大意义.它使伍尔夫在再现客观真实上实现了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浓厚的抒情特色不仅源于作者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技巧,更是文字叙述与音乐叙事珠联璧合的产物。本文从音乐叙事结构,意象的主导动机,节奏性语言和风景描写的听觉叙事这四个方面对小说的音乐叙事特色进行认知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相似文献   

12.
情爱叙事在“十七年”文学文本中一直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鲁彦周话剧《归来》却较好地平衡了革命叙事与情爱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话剧中,作家从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与觉醒、传统婚恋观的解构以及对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等角度揭示着他的婚恋书写,从中渗透着作家对两性关系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心理叙事、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多重聚焦、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交织等叙事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了一个基于及物性分析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的认知叙事学理论框架对小说的以上叙事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及物性分析确定叙述对象,叙述者角色是理解内心独白和心灵对话的线索,文本世界指示转移和心理时间引发的文本世界套层和转移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关键,为意识流作品读者阅读过程的认知做出了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大浴女》是铁凝笔下一部女性意识浓厚的文本,小说多视点地描述了几位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成长历程,展示了她们从“牺牲的奴隶”到“觉醒抗争”的女人的生命史,进而在男女两性关系的现实演绎中表达了作者向往“两性和谐”的新的女性观与人性观,从而使小说成为铁凝表现其独特的女性意识的一种言说。  相似文献   

15.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名噪一时的布鲁姆斯伯里文人艺术家群体中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先锋作家,伍尔夫在创作时,不仅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征,更展现了女性作家的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特征。《到灯塔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尤其是拉姆齐太太这位"大地之母"般的中心人物,一直是评论家分析的焦点。然而,小说中的一直如影随形的配角莉丽·布里斯科,作为拉姆齐夫人的画家,也是拉姆齐一家在度假时的客人,一直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作家笔下的这位女画家,不仅见证了拉姆齐太太一家的兴衰,而且与拉姆齐太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折射出了作家对时代的思考。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莉丽的形象定位;塑造莉丽形象的方法以及莉丽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伍尔夫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解读,展示她如何对自然特征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描述,揭示自然与女性一样,如何努力摆脱受压制、受破坏的地位,解构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最终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的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是较早在文学领域内展示男性在女权运动兴起时面临新危机和新挑战的作家之一。与传统小说不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表现了世纪初两性关系的新格局。通过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两性关系,特别是男主人公在婚恋中所处的劣势、遭遇到的困境,探讨了男权白日梦的破灭。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两性叙事视角并用的方式,精确地表现了20世纪初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男权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伍尔夫在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开始在文学上探索全新的艺术形式。文章指出其作品《到灯塔去》中的后印象主义绘画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多焦点透视的运用、变形意象的出现、简化的处理以及严整的构图。通过对后印象主义绘画理论与技巧的借鉴,伍尔夫成功地用文字描绘出一次写在画布上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20.
私小说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在中国当代文坛,陈染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私小说强调自我暴露和自我书写的特点。作为女性作家,其小说《无处告别》《破开》《私人生活》等多部作品都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深度书写,并涉及到同性情感这一边缘性的敏感私密的话题。陈染在作品中试图打破性别界限,从爱情本身出发,并力图消解加之于爱情上的外在因素,以一种超性别意识赋予了同性情感以合理性。陈染以同性恋小说拓宽了私小说的题材,也奠定了陈染在私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