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具体言之,乡村教育发展由乡村教育认同、居民深度参与、乡土资源开发、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四大核心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促成乡村教育的内生型运作。然而,目前乡村教育发展面临乡村教育游离于乡村社会发展之外、乡村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乡村教育主体积极性低下、乡村基层组织教育功能缺失等困境。实现乡村教育发展由外在性发展向内生性发展的时代转型有赖于提升教育主体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乡土文化向乡村学校的深度渗透、乡村教育的基层组织完善等。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乡村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文化生活普遍贫乏单一、不良文化占有一定市场、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文化市场发育极不健全等诸多危机,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功用,切实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阵地,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赋能农村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生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适应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人才流失、教育内容适配性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深入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打破了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阻断了儿童与乡土文化的联系,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从整体上呈现"离乡之趋"。究其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主要是因为农村建设城市化、资源配置绩效化、农村社会发展功利化等。因此,在国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应该深刻认识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要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及留住乡土人才等方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阶段,多维度考量乡村价值是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乡村价值主要包括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当前,乡村价值的实现陷入四重困境:新产业新业态培育“难”,限制乡村经济深度发展;生态涵养“乏”,破坏乡村生态建设格局;养生养老养人优势“弱”,削弱乡村社会建设优势;乡村文化建设“困”,淡化乡村文化特色。打破乡村价值的实现困境应遵循乡村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补强乡村发展生态短板,维护乡村生态平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乡村需要塑形铸魂,保护乡村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乡村学校发展仍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小规模及超小规模学校问题凸显、人力资源问题相对胶着、内外治理能力不足、乡村生源弱势状况堪忧。基于合作探索的亲身体悟,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中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乡村学校走出困境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在区域教育现代化框架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盘活资源、促进共享,创新乡村教师流动政策;重点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史的重要承载物,凝集着一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印迹与智慧,是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教育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软实力;乡村旅游是乡村教育文化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形式,是教育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功能得以发挥的有效载体。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苗、侗等族聚居的核心区域和民族文化"富矿区",有着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教育文化遗产。在贵州建设山地公园大省,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当下,流域各地应高度重视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整理、打造,积极推进其与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并以此促进流域乡村旅游"树形象、提品质、增效益"目标的实现和多种教育天然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达到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是指乡村地区的教育,即县级行政区划以下的乡镇、村落的教育;它包括乡村的学校教育,也包括乡村地区其他的非正式、非正规的一切文化、风俗等教育活动。乡村教育主要以广大乡村地区的学龄儿童和村民为教育对象,旨在以教育为主要手段,促进乡村儿童和村民的自我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社会建设。纵观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史,"为农"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乡村教育在国家与乡土社会的相互博弈中向前发展、传统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完善的乡村教育制度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相结合、乡村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地教育特征、民办教育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优质的师资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村型"大国,传统文化大多产生于乡村社会。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古代时期,"生存型"社会决定了生活化的乡村教育、官学无力导致私学的兴起、乡里的士绅对乡村教育做出积极贡献,追求功名激起了乡村社会的自学浪潮;近代时期,城市化发展决定了城乡学堂不均衡布局、新式教育的实施造就了一大批乡村教育家;现代时期,人民公社制推动了生产劳动式的乡村教育、文化大革命导致乡村教育的断层、乡村文化的滞后要求全面实施乡村素质教育、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提要]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手段,能够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由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面临较大挑战。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出发,依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潜在路径,并从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地区管理理念、主体参与程度、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回应性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态度与责任、认识与理解、技能与实践、反思与批判四个维度,以及乡土情怀、乡土知识、文化回应性教学能力、文化回应性课程能力、文化回应性评价能力、文化回应的敏感性六要目。目前,乡村教师责任担当存在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割裂、乡土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较为窄化零散、文化回应性教学设计和实施流于形式、文化回应性课程资源转化有限且碎片化、文化回应性评价内容和方法单一、文化回应性反思批判的敏感性薄弱等问题。基于此,需营造滋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构建文化回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聚焦乡村教育的实践情境搭建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总体上获得了重大发展,也有一些中西部农村面临"空心化"等困境.在走向现代化新征程和建构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成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选择.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村居民是主体,改善乡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是核心,增强农村活力是关键,集体性建设是重要内容.集体性是在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依存发展的群体活动的关系特征.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可以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建构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文化复健等途径加强乡村的集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儿童文化认同。因此,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位育”为理论视角,聚焦乡村儿童,基于其身处乡村的内在感受,以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中存在的乡村衰落、本地文化缺失、离农教育等问题作为切入点,利用环绕在乡村儿童身上的各种关系,从“教育之外”和“教育之内”两条道路出发,分别从城乡一体化、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文化教育、乡村儿童本土生长出发,构建乡村儿童文化认同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民宿旅游与乡村旅游迎来全新发展热潮。基于CNKI总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EBSCO数据库1990—2017年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脉络。国外研究内容主要有乡村民宿消费者、民宿主及两者互动关系等;国内研究则注重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研究、经营管理研究和延伸产品研究。国内外研究呈现研究对象体系化、研究视角实证化、研究方法定量化特点。未来乡村民宿研究要加强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注重地方文化挖掘、时空追踪及从业者心理建设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乡村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乡村价值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应用偏好环境型政策工具,但其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策略性措施使用频率较高;结合乡村价值维度来看,不同价值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平衡,面向文化及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较少;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组合涉及诸多部门和机构,配套机制亟待优化完善。未来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实践应用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内部组合结构,加大面向文化与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支持,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及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8.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关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政党维度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城乡平衡发展,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也有利于防范化解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从历史维度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逻辑,它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也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从人本维度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缓解农村文化供需矛盾,也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方法维度看,繁荣乡村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把握和科学运用。文化发展繁荣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前瞻性地思考乡村文化发展,而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节点。目前,乡村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治理困境,表现在治理主体过分单一、治理过程流于表面、治理环境逐渐恶化、治理空间遭受挤压、治理目标缺乏土味等诸多方面。“图书馆+”是使乡村图书馆摆脱发展困境的有效方式,提升乡村图书馆的治理水平需要以乡村图书馆为依托,通过将文化站、网络资源、乡村游、新乡贤、技能培训、他山之石等整合在一起,拓展乡村图书馆的办馆思路,丰富办馆内容和拓展办馆空间,在传统纸媒基础上,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速度。为了促进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需要克服单一财政投入的不足,尽快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投资主体,让乡村图书馆具有感染了土味的乡情和乡趣,从而为乡村图书馆增添附加功能创造机会,进一步强化乡村图书馆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图景意味着用数字化擘画乡村教育不同以往的起点、抛砖引玉的关键点和厚积薄发的生长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起点在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期待、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潜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关键点可以归结为,建设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数字设施、数字制度和数字生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生长点指向于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乡村校长的数字领导力提升和乡村干部的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这幅数字化图景不仅预示着乡村教育由贫乏到丰富的“量”变,也孕育着乡村教育从守旧到创新的“质”变,更彰显着乡村教育质量及其格局的高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