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能否有效地治理风险,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对政府的形象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政府是风险治理的主导力量,其风险治理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政府在民众中的信任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关系到政府自身的形象。因此,政府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有效地治理和化解风险,使广大民众及时摆脱风险困境,促进经济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2.
如何构建和维持政府信任是公共管理学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政府信任即政治信任,是公众与政府互动过程中对政治制度与政府行为的一种心理预期。综合来看,政府信任的测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通过公众对政府持肯定或否定态度测量,二是间接通过其他态度(如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测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属性、政治、政府、经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改善政府信任需要深化政府改革、提高公众满意度;改进政府绩效、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形象、打击官员腐败;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任流失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不仅会削弱政府的合法性,而且会妨碍政府治理,更会破坏社会和谐。基于什托姆普卡的理论,我国政府信任流失的状况可从言辞、行动和信任的功能替代品等三个方面来检视,其原因既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也有公民和政府的因素。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既是政府治道变革的过程,也是公民和政府的一场心理革命。因此,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重塑政府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施行 ,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必将对我国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发挥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讲 ,它有利于树立现代政府的四种形象 ,即高效的政府形象、廉洁的政府形象、诚信的政府形象、开放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5.
政府形象因其具有的重要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的政府形象塑造理论研究尚不完善,无法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政府形象塑造应建立在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与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按照政府形象塑造模型的理路,涵盖政府形象初始塑造和形象循环再造两大子系统,包含形象初始规划、形象传播、形象评估、形象舆情监测、形象重塑、形象再传播等内容。回应视角下政府形象塑造模型将有助于改善目前政府形象塑造实践中存在的回应不足、形塑片段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分析盐都区政府机关形象,认识塑造政府形象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塑造政府形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巩固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赢得国际良好声誉的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形象本身所承载的价值也被提升和扩展到全球,因此政府形象构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就我国政府形象构建而言,应进一步增强形象塑造意识,着力构建能力型政府和开放型透明政府,以构建起理想的政府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8.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972份农民调查数据,利用二元离散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政治信任因素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和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593个百分点,政府信任与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政策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政策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334个百分点,政策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公职人员信任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状态,农民对公职人员的信任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时,农民的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就会提高0.0614个百分点,公职人员信任与农民多层次幸福感指数呈正向关系。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破除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心理防线,降低农民对政策的误解及疑虑,弱化农民与公职人员之间的隔阂将是提升农民多层次幸福感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传播迅捷、范围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形象、诚信水平状况日益凸显,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级政府的信任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一个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从分析政府信任的构建和政府的合法性内涵入手,指出政府信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决策权力缺乏约束、某些地方政府职权滥用、部分政府公务员形象败坏和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提出依据公共事务分类,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有限型、透明型和法治型的信任政府是解决各级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府权威是一种源于政府合法性的力量,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权威一般面临着从传统权威向法理型权威转变,既需要确立新的政府权威,又容易流失原有权威。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政府及其成员的管理方式和权力运行方式决定,农村基层政府权威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通过村官的管理方式和公共形象来实现。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基层政府建设的一支新兴力量,在社会转型期需要立足乡村,以法理性政府权威为目标,从法治思维的培养、法治方式的实施、民主治理的推进、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角色的转换等方面着手,塑造新时期的农村基层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党和政府执政资源的一部分,政务微博已成为党政机构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疏通民意和聚拢民心的重要的互动式执政新平台。政务微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形象。本文通过结合政府形象分析政务微博的传播特点和发展现状,阐述政务微博传播政府形象的作用和优势,并着力探索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困境及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政府形象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形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政府形象划分为主要公众中的政府形象与次要公众中的政府形象、单一性政府形象与综合性政府形象、真实的政府形象与虚假的政府形象、现实的政府形象与理想的政府形象、有形的政府形象与无形的政府形象、本质的政府形象与非本质的政府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与不良的政府形象、自觉的政府形象与不自觉的政府形象等。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要靠政府人员从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使自觉塑造和维系政府的良好形象成为全体政府人员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环境污染侵害的远不止公众健康。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状况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损害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但不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不同环境污染状况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居民感知的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而居民感知的水污染严重程度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源于居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环境治理责任的不同判定。环境污染状况对不同区域和居住地居民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空气污染损害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地区,而水污染损害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均有表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任,而互联网使用强度的增大降低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也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环境污染治理关系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公正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强化对民众感受的调查研究,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地方政府不能像以往那样全方位控制信息源和传播渠道,负面信息大量传播,导致地方政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被信任是有效行政的基础。地方政府信任的建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提高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反省施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低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要加强公职人员的修养和行为规范;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尤其要变被动应急为主动传播,使信息公开透明。另外,也需要加强对公民理性精神的教育,适度策划地方政府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政府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在当代政府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危机公关中,政府行为较之常态下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以智利矿难为例,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4个阶段对智利政府在圣何塞矿难事件中所采取的公共关系行为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智利政府是通过实施积极开放式的救援,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事后的赔偿与问责机制,善于领导人的角色定位和善用媒体平台五种途径来塑造其良好的政府形象,旨在对中国的危机公关中政府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形象既是一种精神资源,又是一种能力资源,它是事关政府危机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共危机的发生,对政府形象建设提出了挑战,表现为:社会公众期待政府形象的理想性,危机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塑造诚信形象,通过指挥和组织危机的处理塑造服务形象,通过理性治理塑造责任形象。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党和政府公信力、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塑造良好的政府机关形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以及优化发展环境的需要。塑造政府机关良好形象需要通过政务运行、服务效能和部门责任三方面的转变,努力塑造"阳光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任历来是一国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体系获取其合法性的社会心理基础。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政治信任就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国民的政治信任下降严重,老百姓都变成了"老不信",这便导致国内学者也产生了对政治信任的研究兴趣,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及成果均很有限。本文通过分别阐述政治信任和政治合法性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先后把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探索了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政治信任程度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对一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实证领域尝试着对笔者所属群体——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任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政治信任缘起于社会学。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政治信任。西方学者在分析政治信任危机中,分别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公众因素、政府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认为社会一市民、经济一效率、政治一合法性这三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机制对于政治信任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政治信任下降的态势,西方各国采取了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这两方面来改善政治信任度。同时许多学者认为,持续改革是保持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区域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区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其它资源优势的发挥,有利于优化区域社会环境,提高区域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因此,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直接关系到区域的长远发展。在区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区域良好形象的塑造,要以区域综合实力的不断发展,为区域形象塑造提供有力支撑,要有一个系统的塑造区域形象的实施战略,同时要重视不断提升区域公众的文明素质和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