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咖啡机只能泡咖啡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世界上的咖啡机功能几乎都一样。不过有个年轻人改变了咖啡机的功能,这款名为“叮咚”的专利茶饮机,不但能泡出高品质的咖啡,还能泡养生花茶、果茶、凉茶等各类中式暖饮,让人们在一分钟时间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美味、实惠的高品质健康饮品。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6,(7)
选杯自己的咖啡"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还记得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从何时开始流传的吗?曾几何时,去喝咖啡被认为是"小资"的象征,在咖啡厅里小憩闲聊被认为是高雅时尚的代名词,而男女情侣一边饮着咖啡、一边情话绵绵更意味着爱情与甜蜜……关于咖啡,你知道多少呢?不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咖啡王国,去探究它的些许奥秘吧。咖啡的"诞生说"关于咖啡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两大传说令人津津乐道,分别就是"牧羊人的故事"和"阿拉伯僧侣的传说"。"牧羊人的故事"也可以叫做"卡尔弟的传说"。故事以六世纪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酒与文章一同降生”,此话想来并不过份。酒与文学实实在在结下了不解之缘。《周书》中便有了“酒诰”。《诗经》的“大雅”、“小雅”中都留下了酒的诗文记录;所谓“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瓠叶四章》)据传古之圣贤皆能酒豪饮,《孔业子儒服篇》录:“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木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酒既能成为千古文章不可少的部分,首先是酒为诗人们的良伴益友。陶潜有“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止酒》)李白的“东风吹出花,安可不尽杯。”(《金陵凤  相似文献   

4.
释"酒"(上)     
本文选取若干与“酒”有关的汉字进行字形字义分析,这些汉字都内含构件“酉”,可见“酉”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文将这些汉字分别隶属于酒的源头、酒的酿造、酒的品类、酒的功用、酒的价值、酒的敬奉六个部分加以论析,梳理了“酉”族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蕴涵的酒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酒筹一般不易见到,这是因为古代酒筹颇难收藏,它不像古代酒具,一杯一盏,一壶一注,不易散失;酒筹一般由数十根筹子组成,极易散失,如果为竹木所制者,且易朽坏,所以收藏保存古代酒筹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成套的酒筹,愈加显得十分珍贵。 在南京,笔者有幸见到了一筒全套《西厢记》酒筹。这筒酒筹共63根,骨质,清代所制。酒筹正面写有一句《西厢记》词语,背面注明与《西厢记》这句词语相对应的什么样的人所饮用,甚为有趣。如“小车子如何载得起”,则“身胖者饮”;“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则“善医者饮”;“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则“穿时色衣者  相似文献   

6.
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在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的同时,又用作一般动词,因而另带有一个受事宾语的那种结构形式。例如: (1)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僖公二十七年)此例中的“饮之酒”,意思是“请他们喝酒”。其中“饮”既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之”(指代“国者”),又用作一般动词,带有受事宾语“酒”。这就是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 使动双宾语络构在《左传》中出现较多,全书共约三十例。因此,它是《左传》中的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高收入、高物价,酝酿了“品类的奢华”,折合人民币几百元一公斤的大米、上千元一份的寿司生鱼片,在日本随处可见.不是日本的生产成本高,而是狡猾的日本商人,深谙“品类奢华”之道. 在日本,最贵的大米是“越光”,即使在其产地也是如此,一般的中产阶级,根本不可能经常购买. 我问过一个日本年轻人,越光大米真比几元钱一公斤的普通大米好吃100倍吗?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是一个嗜酒的民族。最盛行的一种酒叫“维诺”的葡萄酒,人们把它作为家常饮料,有时喝咖啡,也掺上它。在正式宴会上,每上一道菜,便有一种不同颜色的酒,酒杯的式样也不同。比较隆重的场合,还要开香槟酒。开香槟酒很讲究技术,要先轻轻转、拔瓶塞,让瓶中的气体慢慢推动瓶塞,最后“砰”的一声,瓶塞弹得很远。宾客以此为吉利的预兆,鼓掌以贺。 法国酿酒闻名世界,饮酒也堪称世界之冠。法国是有名的香槟酒、白兰地酒的故乡。每年还要从意大利、美国和中国进口各种酒。在那里,酒是普通的饮料,和英国  相似文献   

9.
在一家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中国“茶姑娘”虽然面容姣好,亭亭玉立,却满脸悲戚,怯生生地躲在一边暗自垂泪,而那些身穿异服的“咖啡女士”、红茶先生”却趾高气扬,一步一步逼近中国“茶姑娘”…… “从来佳茗似佳人”,前人的一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一 部分老年人中,尤其 是一些老年知识分 子,有饮咖啡的习 惯。饮咖啡能使人精 神振奋,消除睡意和疲倦,提高脑的活动能力,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然而,老年人饮咖啡弊大于利。因为:  相似文献   

11.
<正> 酒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自从有了酒,也便有了酒文化。那么酒究竟源于何时?国外的姑且不论,单是国内的说法就很多,大别起来有两种:一者说出自个人的发明创造,最早提到的名字有仪狄和杜康。“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显然,仪狄是夏朝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说文解字·巾部》,汉·刘向《世本》也有类似记述)由此可知杜康即少康,而少康则是夏王朝再造之君。  相似文献   

12.
大盗霍震波     
《新少年》2011,(7):34-37
一天,卡斯柏尔的奶奶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凳上磨咖啡。这只咖啡磨具是卡斯柏尔和他的好朋友崔培尔,在奶奶生日那天作为礼物送给老人家的。它与普通磨具的不同之处是,摇把一摇就会播放出一首叫做《五月里来好风光》的歌曲,奶奶最喜欢听这首歌了。然而正当奶奶一边磨咖啡一边听歌的时候,院子里突然闯进一个彪形大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酒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生理上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一种伟大的浪漫精神,创造出绚烂多彩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东北与中原存在巨大差异。苍茫辽阔的北方荒原,造就了粗犷豪放的民风,在酒文化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喜饮烈性酒,嗜酒成风。但这只是酒文化的表象,它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则是其在民间的深人。酒作为一种饮料、一种礼仪媒介涉足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与礼仪,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酒文化。 1.历史上的嗜酒之俗 伴随农业文明的进程,粮有剩余,酒得到推广。尽管东北原始农业发展较慢,但受中原影响,酒及其制造技术也传人东北。史载,在商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的东胡族,向以饮烈性酒和酿造白酒著称。《太平御览·饮食部》记“东胡,俗能做白酒,向不知曲孽,常饮中国。”南北朝时,东胡一支已发展为强大的契丹族,他们一直保持东胡饮酒的习俗,原来用以盛酒的皮囊也逐渐变为陶制带釉的“鸡冠壶”。 满族先世在唐代就知道造酒,“勿吉嚼米酿酒,饮能至醉”。“靺鞨嚼米酿酒”,“酿糜为酒”。糜即黄米,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渤海人饮酒成风,《松漠纪闻》记一僧向蒲路虎献(木索)柃瘿木雕成的纹理可爱的小酒碗,足见渤海人对酒的喜  相似文献   

14.
唐·曹邺《对酒》:“爱酒知是癖,难与性相舍。未必独醒人,便是不饮者。晚岁无此物,何由住田野。”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有好酒的传统。我在从事外事工作的过程中,跟不少日本人打过交道,对此有亲身感受。中国老人往往经常告诫年轻人:“醉酒伤人,不可贪杯。”但日本人对饮酒却大加颂扬。他们认为:“酒有十德,即:百药之道;延年益寿;旅途作伴;御寒代衣;馈赠佳品;解忧消愁;结交贵人;解除疲劳;万人同乐;独居之友。”一个叫大伴旅人的诗人,还作了《赞酒歌十三首》,颇得日本人赞赏。诗中说:“我欲一应离人境,化作酒壶酒中浸。”不仅生前要饮酒作乐,死后还希望变作酒壶,成天让酒来浸泡,真是好酒好到家了。当好酒成为传统和社会风气,日本老人喜欢饮酒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与酒     
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他涉及饮酒的诗作中能把握到三种意绪:感性愉悦、忧勤自任、逍遥自得。在饮酒中,诗人更多地流露出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酒帮助诗人达成逍遥自得的生命境界,但起决定作用却不是酒,而是诗人“闲”、“静”、“远”、“虚”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陶诗的风格有别于李白等一些以饮得名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无酒不成宴。国人素来与酒有不解之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文化占有重要一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些千古绝句,古往今来,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骚客。 如今“酒文化”演绎成了“酒经济”。据统计,建国初期中国酒产量也只有16万吨,其中白酒仅有11万吨;到了1994年酒产量达2331万吨,其中白酒达651万吨;转眼到了1997年,白酒产量高达708.68万吨。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中国酿酒工业利税只有7.79亿元,而从1991到1994年仅三年时间,中国酿酒工业利税达106.67亿元。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的高收入、高物价,酝酿了"品类的奢华",折合人民币几百元一公斤的大米、上千元一份的寿司生鱼片,在日本随处可见。不是日本的生产成本高,而是狡猾的日本商人深谙"品类奢华"之道。在日本,最贵的大米是"越光",即使在其产地也是如此,一般的中产阶级,根本不可能经常购买。我问过一个日本年轻人,越光大米真比几元钱一斤的普通大米好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酒政     
据史料记载,很久以前,我国人民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吕氏春秋》说是“仪狄作醨。《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也认为仪狄最先作洒。当时酿造的酒,虽然也饮能至醉,但毕竟处于低级阶段。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酒的酿造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汉代已经能酿造种类繁多,质量较高的酒。宋代的酿酒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大多好饮,杜甫在继承前人嗜酒狂放的传统之外,将“穷愁”引进原本高雅的酒文化,并赋予“酒”以全新的内涵,他的酒诗以“俗化”、“穷愁”为外在标志,但其精神内核却是阔大疏朗、坚韧深沉的,打破了传统酒文化在疏狂外衣掩盖下的汲汲于个人得失的狭隘,体现了文化承载者自觉的殉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