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研究的学科化发展和女性问题纳入主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逐渐转向学术化。这一时期,对《第二性》的讨论较80年代更加全面,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女性主义哲学两个视阈呈现出来,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  相似文献   

2.
享誉全世界的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全面,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对全世界的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波伏娃提出的女人不同于男人的问题,特别是“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社会造就的”著名哲学命题,使得她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和奠基人物,其地位更是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男性传统文学中的妇女陈规形象进行批判 ,因这些妇女形象未能真实地反映女性自我。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初看似乎也落入“天使”与“魔鬼”的陈规模式。而勃朗特实际上正是通过对妇女陈规形象的再现和重新解析来探讨妇女真实的内心世界 ,反映妇女的真正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化的提出,是对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方向性问题的回应,是推动中国特色女性学学科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学科表达。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化明确了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立场,彰显了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品格,唯有如此,才能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女性/性别研究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争鸣中褒显自己的学术特质。基于这个理解,着力探讨如下问题:第一,从学术史层面梳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第二,从理论维度厘清马克思主义女性学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第三,从学科称谓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女性学”何以成学及其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理论结晶。这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周易》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典籍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方针指导下,辩证分析《周易》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联系,有利于赋予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周易》的若干合理思想出发,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探究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周易》思想的若干体现。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创新发展,应当把握好理论守正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要勇于开拓创新;应当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统一,在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当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时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有益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语境下,符号与真实的关系受到普遍质疑,女性主义者愈来愈清晰地意识到妇女正处于错误表征的丛林之中。在《女权辩护》中,妇女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反表征之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则看到了妇女自我表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妇女深陷表征/反表征的迷宫之中。在《第二性》与《性的政治》中,明确提出了妇女自我表征的政治诉求与文化诉求。从发生学意义上考察女性主义批评,表征/反表征可以被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