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开放经济,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当前各国、各地区的主流选择。青海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且远离东部沿海主流市场,开放经济发展始终较为滞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和思路举措,有利于改善青海的区位条件,提升开放效率,拓展发展空间,助推青海向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正两千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曾络绎于途。往事越千年,斗转星移,沙起沙落,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巨大活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世界“大棋局”视角下的“国家战略”,是国家最高层次的工作总方略、国家运行的总目标,具有长期性、国内整体性、世界全局性和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融合的特点.国际上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则集中于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和印度.基于国内各省区地理位置、区域发展与周边国家联通优势等因素,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广西作为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内蒙古作为我国对蒙古和俄罗斯开放的前沿、黑龙江作为与俄罗斯合作的重要省区等得到了基本认同,这些省区与周边国家在铁路、公路、口岸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问题,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古丝绸之路在促进各国文化贸易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发掘好、利用好这个宝贵遗产,让"新丝路"、新亚欧大陆桥在推动世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做出更大贡献。这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都从中受益,并对沿线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经过青海地区的通道,是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尤其是公元5-9世纪,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道又以"青唐道"的名义再次复兴,持续近百年。其余较长时期使用频率相对不很高。  相似文献   

6.
新疆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疆与内地的“马绢贸易”更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马绢贸易”主要是通过“以物易物”的官方“互赠”、“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马绢贸易”的兴盛,促使“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马绢贸易”活动还促进了新疆本地蚕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沿线区域合作共赢、推动沿线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内蒙古作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省区、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省份,在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和任务.通过构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将会对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两年来青海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战略定位、组织保障、财政金融、发展环境、规划指导、人才培养、联系机制、宣传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青海清真产业和对外贸易的现状及青海清真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探讨了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初期,应将清真产业作为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选项点之一,开展对中西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和研究,积极加入或参与到"中亚经济贸易圈"的建设之中,并大力提升青海清真产业自身发展的路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就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贡献而言,无论怎样评价"丝绸之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都不显得过分。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在促进西域各民族进步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路到海上,四通八达的道路和从四面八方蜂拥而入的新奇的思想、新奇的艺术、新奇的物产,造就了一个空前开放、空前强盛的大唐王朝,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亚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12.
李白是唐代诗人中身上最具有西域和丝路文化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西域文化色彩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更体现在他的家世的西域文化背景上。他的西域情结和西域文化因素不仅是体现在表面的言行风格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骨子里,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面。他是盛唐时代文化开放和思想开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中亚和西域文化的熏陶使李白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成功走向世界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版的中国和外国美术史书籍,分别是两个不同思维体系的产物,中国美术史多以王朝为架构、汉族美术为基本面,西方美术史以希腊罗马为主源、欧洲美术为中心.两种美术史之间没有中间的有机的联系,两者都构不成有整体观的通贯"东西"的美术史.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西亚、中亚的古代艺术整体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上古时代中原地区并不是封闭的,内地与西部地区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海贝之路"就是东西通路中的一个环节。考古资料表明,这条通路从中原到关中,从关中到西域、西南地区,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到商周,可以说是后代"丝绸之路"的先导。  相似文献   

16.
刘文锁 《西域研究》2007,(2):128-132
由上海博物馆组织的这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初在上博召开,与会者除钱币学者外,还专门邀请了一些中亚考古、历史、语言等学科的学者。谈论的主题是“丝绸之路”古国(以中亚为中心)的钱币,以及与此有关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问题。主要介绍了一些考古学、中亚历史语言学、钱  相似文献   

17.
刘永连 《西域研究》2008,28(2):75-83
当域外广大地区衍生出各自的丝绸文化后,就有大量的异域丝绸文化流人中国.由于与中国在地理和文化关系上的差异,这些各具特色的外来丝绸及其传说等文化现象汇成色彩纷呈的文化回流,从不同地域、沿不同路线涌回到中国,对中国从生产技术到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这种文化回流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属于中西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上升华到这样一个高度:由于这种文化回流的涌动,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贡献,而且成为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基于这种文化回流的作用,东西文明才得到深层交流和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界定西域定义及其与丝绸之路关系基础上,对西域地区丝绸之路开辟前后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丝绸之路开辟给西域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它的社会历史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钱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国历代王朝的钱币、西域地方政权的钱币和罗马帝国、波斯王朝的钱币 ,揭示了钱币交流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