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启文、陈长畅两同志在《论在真理界限上可能隐藏着错误》一文(见《学术研究》第三期)中,比较系统地谈了他们对真理与错误关系问题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反对形而上学片面性,对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混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在认识论范围之外,无所谓真理和错误。所谓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正确认识),就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认识。真理,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东西;从内容来说它又是客观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但它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所以,真理有其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只有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才叫做真理。所谓错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就是主观不符合于客观的认识。错误,也有其  相似文献   

3.
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长期来被林彪、“四人帮”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之一。在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进一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完全恢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恩格斯也早就批判过那种只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除此一切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观点。他强调指出,旧形而上学把真理和谬误看作是不可克服的对立,而懂得辩证法的人们,是“不再敬重”这  相似文献   

4.
真理是否有可能隐藏错误?这是一个涉及到对人类已认识到的真理应抱什么态度的问题,这原本是恩格斯早就解决了的问题。对于如何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在学术界展开过讨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可以隐藏错误,真理本身不能隐藏错误。一些人为了维护这种观点,甚至改译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有关文句。然而历史是严峻的,那些曾被人们狂热地鼓吹和崇拜的“绝对真理”,一个个显露出了它的错误的方面,于是在一些人中间,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是从一个极端走  相似文献   

5.
真理中是否包含错误,这个六十年代哲学界争论的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以稍微不同的形式提出来了。陈中立同志《论相对真理中包含错误因素》一文,明确提出在“相对真理”中,“一方面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绝对地排除某些和客观事物本来面目不相符合的因素(错误因素)”。(见《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陶德麟同志在与何祚庥同志的爭论中,对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解,他说:“如果一个认识是真理,那么这种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存在于何种范围之內呢?它的适用界限应该怎么划法才合乎实际情况呢?这个问題,实践是不能确切地证明的。……无论何种条件下的实践,都不能保证‘准无差错’地、‘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題,都不能保证以后再不发生‘扩张’或‘缩小’的情况。……这正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一面。”又说:“既然它是真理,它就是推翻不了的。被推翻的不是这个定理的內容,而仅仅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定理的适用范围的规定。这个规定并不是什么相对真理,而正是错误;这个错误并不包含在  相似文献   

7.
近来,学术界在真理和错误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陈翰伯同志认为,相对真理是包含错误的,他并从多方面作了论述。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陈翰伯同志认为,从真理是过程原理来看,相对真理是可能包含错误的。他说,正因为真理是一个过程,在“还没有完成一次认识运动以前”,认识中“正确的部份和错误的部份往往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排斥。因而,……某些相对真理包含错误”,不能“从一次认识运动的终点上来看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又说,如果承认真理是一个过程,就应该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如燃素说)“作历史主义的评价,就应该承认其中包含相对真理,也包含错误。”  相似文献   

8.
去年《新建设》第10期上发表了陶德麟同志的《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几个问題》一文。陶德麟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种认识是不是具有不依賴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內容,是不是同一定的客观对象相符合,也就是说它是不是真理,这种事情,实践是能够确切地证明的。……这正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的表现。当然,问題还有另一面。科学理论中确实还有不能为实践所确切地证明的东西,那就是关于真理的适用范围问题。……真理界限问題归根到底还是可以依靠实践得到解决的,但  相似文献   

9.
<正> 我并不认为“价值真理”是科学的观念。但是,看了《哲学研究》1986年第1期上庞学铨同志《价值真理是科学的概念吗?》一文之后,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促进对现有工交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提取、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今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刘礼欣、田椿生两同志《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文章,正确地指出了“折旧基金要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并提出了改进折旧  相似文献   

11.
讀了厚民同志《感性认識到理性认識的飞跃是怎样“飞”起来的》一文后,得到不少的启发。厚民同志的許多见解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問題。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商榷。一厚民同志在讲了一段感性认識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标志是什么的道理之后,提出:“有人会问:照你这样讲,那么,怎样理解飞跃过程中所产生的錯誤?这种錯誤认識算什么呢?他們讲,理性认識并不都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应該有正确的理性认識和錯誤的理性认識之分。飞跃过程中所产生的錯誤就是一种錯誤的理性认識,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它就是‘歪曲的飞跃’,是‘飞錯了’。”  相似文献   

12.
中山大学哲学系七七级、七八级学生,结合学习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开展了“真理是否隐藏着错误”的讨论。会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真理隐藏着错误,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这两种观点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对真理的定义应如何理解的问题。持真理不隐藏错误的同学认为,真理是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错误则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不正确的或歪曲的认识。真理和错误是相互排斥的。持真理隐藏错误的同学中,对真理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同意上面那个  相似文献   

13.
陈中立同志在《论相对真理中包含错误因素》一文中指出:“承认某些相对真理中可能包含着某些错误因素,不仅符合认识过程,符合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这段话的立论是用“某些”、“可能”等含糊不清的限制词加以修饰,因而是不确定的。在另一段则用“常有”一词,又加以确定了:“自然科学史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在人们认识所达到的相对真理中,包含某些错误因素的事是常有的。不但自然科学方面是这样,社会科学方面也是这样。甚至可以说,在社会科学方面人们认识所达到的真理中包含错误时的情况更为明显。”还有一段不仅是“可能”或“常有”,  相似文献   

14.
李新事、付锐二同志在《从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谈真理的阶级性》一文(见甘肃《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以下简称李文)中,认为我国学术界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之所以争论不休,在于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方面,但也都有比较明显的片面性”。要对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作出比较全面正确的阐述,必须克服争论双方观点的片面性,把两种正确认识统一起来。”怎样才能使双方正确认识统一起来呢?李文提出要用“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的二重真理说来“统  相似文献   

15.
马俊芝同志在《学术月刊》第三期发表了“略谈主观能动性”一文,他在批评德麟同志的“规律消灭论”时,指出“消灭”规律,就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认为人可以转化客观规律。他在文章中比较明显而集中地写道:“如果说‘消灭’规律,是指的人们促使某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这一事物不存在了,那么这一事物的规律也随之消失了作用的意思,这最多还只是说法的确切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和思想混乱的问题,内容还是对的。”又写道:“从严格的哲学上的意义来说,‘消灭’是  相似文献   

16.
高健生、刘宁同志的《小型化是家庭发展的趋势——兼评托夫勒的“回家论”》(以下简称‘高文’,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十分精炼地总结了人类历史上家庭的发展趋势,得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并对世界闻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回家论”作了评价。在绝大多数主要问题上,我是同意高、刘二同志意见的,但对家庭功能的发展趋势,我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商榷。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人类家庭发展的总趋势——小型化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吴家麟同志在一九七八年八月七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概念要明确》一文,说“是想呼吁一下进行学术讨论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一个起码要求:‘概念要明确’”。“概念要明确”,这是十分必要的。列宁就说过:“要进行论争,就要明确地阐明各个概念”(《列宁全集》第23卷第344页)。但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的对象是什么?李先焜同志撰文提出是语言而不是思维形式。我则认为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形式而不是语言。 我们认为,说研究逻辑必须研究语言,甚至说逻辑直接研究的是语言,这本是对的.因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互为依存的.浯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和表现。因此,逻辑学要总结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必须研究语言,只有透过语言才能“捕捉”住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特别是逻辑学的创立阶段,人们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本来茫无所知,人们更是只有通过语言去探索。但是,逻辑学研究语言和语言学研究语言不同。后者研究语言在于总结语言(形式)的规律,而逻辑学研究语言,则在于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的规律。另外,逻辑学一旦透过语言总结出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后,就可以撇开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当然,逻  相似文献   

19.
柳文超同志在《客观真理没有阶级性》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中,具体阐述了社会科学真理(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为了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现对柳文的几个论点谈点不同意见。柳文说:“所谓具有阶级性,是指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以阶级意志为转移,被一定的阶级利益、愿望、要求所决定的东西。”这是在告诉我们,谁要说真理有阶级性,好象谁就是把真理说成以阶级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说真理有阶级性,真理就不是客观真理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