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注意挖掘和利用三家资源,探讨当代中国儒道墨三维和谐管理观,意义深远。儒道墨作为管理体系中的三个支点,它们之间是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墨是根基,若无儒道,根基不能自美;儒是连接墨道的纽带,若无墨道,纽带则无意义;道是儒墨的升华,若无儒墨,道则无所加。注重社会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魂灵,无论是"仁爱"、"道爱"还是"兼爱",皆体现了和谐的管理境界,可谓是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先秦儒、墨、道三家的有无论思想进行了比较考察, 儒家有无观重在“有”, 是政治、伦理和社会学层面上的有无观, 他们所论及的有无范畴还只是殊相意义上的;墨家的有无观虽然主要的是就具体的事事物物而论的, 但又开始涉及到共相意义上的有无问题; 道家的有无论中所体现的否定的思维方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原则,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有无相生的生成论, 无有一无有的辩证法等反映了其有无论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比较而言, 在有无观上, 三家各有特点, 各有其长处。但从哲学上讲, 道家有无论最具思辨品格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的人学观评说丁原明人学作为人对其自身本质、本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常新的研究课题。仅就我国先秦哲学来说。不仅儒、道诸家对人的问题予以真切的关怀,并且连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氏春秋》,也在综合儒...  相似文献   

4.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思想.儒、释、道诸家都对其作过论述与阐发.而儒家中和观在"中和"思想中是最原创、最有主导性、最具根本性的.对儒家的中和观,人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和"作为一个理论性极强的哲学概念,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渗透了道德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墨家的人生哲学丁原明人生哲学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就先秦哲学来说,诸子百家对人生问题的兴趣似乎更为浓重,无论儒、墨抑或道家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对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皆有深究,而对墨家的人生哲学则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6.
《墨辩》是先秦哲学中最具逻辑性反思性格的哲学文献.在现代学术形成和奠基的阶段,关于《墨辩》的研究一时蔚为显学.《墨辩》中"纯客观"的物观的出现,是春秋末年礼序崩坏的结果.墨家以激进的"理性主义"态度,消解了礼序赋予物的价值属性.而更为抽象的几何意义的物观,则源自墨家对辩论的庄重态度,以及随名辩之学的兴起而来的形式性论证和辩护的需要.辩者之学是在儒、墨之间以及墨家内部各派之间的持续论辩中产生的,随之而来的普遍的质疑和辩护的思想氛围,对"子学时代"的各家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8.
自老子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无为”概念以来,“无为”成为贯串道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本体论、政治说和人性修养论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三者之间构成内在的有机整体。随着道、儒、法、墨、阴阳等诸家在学术上的兼容和互补,道家“无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淮南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使之成为特定的“有为”,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概念,达到了在老子哲学术语织成的理论外衣下面这个概念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10.
浅论纵横家     
纵横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自刘向、刘歆父子及班固以后,纵横家和儒、道、墨、法等诸家并举,长期沿用不衰。事实上,与其他诸家相较,纵横家没有系统稳定的学术的、伦理的、政治的思想,同类人群中也没有师承关系,它是不能和其他诸家相提并论的,它应运而生、相时而动、趋利避害、长于权谋。他们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只要条件成熟,他们就会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具有巨大的适应性、灵活性,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实践群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道家的道言观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其实,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其文化及其语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终极存在的探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民族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先秦道家可以同现代西方哲学家在同等层次上进行对话,双方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达到相互的汇通。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比较老、庄的道言观与西方现代的语言观,会给我们许多崭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谈起,举证了三位学者对“语言哲学”、“语言学哲学”、“哲学语言学”等概念的不同理解。鉴于当代主要的两大语言学流派都有很深刻的哲学背景,重在强调: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我国的汉语研究只有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语言学。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哲学产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政治哲学。旱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以确定政治思想,并求得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这就产生了政治哲学。儒、墨、法、道思想中的政治哲学对中国的政治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着中国以后几千年的政治统治,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言学致力于“发展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它所建构的社会符号学和功能语义观同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基本思想是高度契合的。文章从哲学理据、意义观和实践性三个微观层面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呈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特征,以期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言研究明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以及相应的研究趋向和路径,而缺乏整合。相对于传统语言本质论,现代语言哲学可以说发现了语言的另一面,但语言哲学肯定语言思想本体性时,完全否认传统的语言工具性,并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这又失之片面。检讨当今的语言问题研究,不论是语言学、语言哲学还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它们对语言的研究都存在着片面性,片面的根源在于语言本质观的偏执。我们需要对两种语言本质观进行新的理论整合以弥合语言哲学和语言学之间的裂隙。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翻译学将语言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学科.西方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哲学框架上的语言观,对翻译有更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的三大观点,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奎因的语言哲学理论对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述评奎因语言哲学思想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及其自然主义语言观 ,包括行为主义意义论、翻译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本体论的相对性等论题和奎因语言学习理论 ,可以使我们从历史辩证的角度对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做客观评价 ,肯定他对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贡献 ,分析其自然主义语言观的理论失误及其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 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 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语言观与话语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 观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的语言研究为案例,以道与言、名与实、言与意三个问题为论述线索,比照中西 语言和话语规范的异同,可以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