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代湖北风俗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事象和民间文化.风俗的演变与发展,与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湖北地处长江小游,其风俗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内容。古代湖北风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即两晋时期、南宋时期以及清世。两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一时期,社会的重大事象之一就是人口的大量流移,北方人民纷纷南徙,这不仅意味着南方人口的骤增,同时,也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风俗,包括生产经验和技术、方言和文学、生活习惯及民风民情等。湖北是南迁人口主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赤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域,人口构成十分复杂。因此,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赤峰话实际上是山东、河北、山西以及东北方言和蒙古语相互混杂而产生的一种方言。目前的很多著作中将赤峰话与附近的朝阳市方言归为一个方言片,称为"朝峰"方言片。除此之外,并没有对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朝赤方言片与周围其它地域方言的不同进行细致的探究。本文借助大量的田野调查结果、历史文献以及地方志材料,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进行比较,对两地方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山东方言和赤峰方言的关系以及赤峰方言的形成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它分布的地区比较广,除了台湾省的大部分和福建省南部外。还有广东省的潮汕、海南和雷州半岛的部分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的一些地方。海外华侨中也有不少说闽南方言的。闽南方言同普通话以及汉语其他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南方言又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主要有两方面内涵:(1)景观多样性,包括自然景观的多样性、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景观认知与意义的多样性.(2)历史道路与发展进程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历史发展道路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在历史进程中的差异以及影响历史发展诸要素的区域差异.区域多样性的视角与思想方法,试图摆脱以"王朝更替"为中心线索的区域史叙述与阐释模式,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内部差异与多元构成,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条单一的轨迹,不同的区域都可能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论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化风俗对当代大陆小说文本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区域文化风俗使创作主体本身成了某种区域文化的载体。二、当带着区域文化色彩的“人”进入小说文本时,小说文本将产生个性化品格。三、风俗习惯作为生活材料直接进入小说文本,会带来个性化品格。四、从小说文本的艺术形式、手法,如风俗、民歌、风物意象、魔幻与轰毁、方言俗语,可看出区域文化风俗对小说文本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同方言的发展与大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人文历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大同方言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域环境对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代的河内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风俗区,其风俗以刚强耿直、恃强凌弱、好利轻礼、方术文化盛行等为特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殷商文化、西周时卫文化、春秋时晋文化、战国时秦韩魏多国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河内各种风俗的初步形成。从自然环境来看,河内地区的地形地貌、农业耕作环境、交通形势与这种风俗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2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样本,以方言多样性代理度量文化多样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方法,首次就文化多样性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方言多样性对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考虑存在遗漏变量的可能而引入滞后一期的城镇化率作为解释变量后,方言多样性对城镇化率的影响依然显著为负;在采用历史外来人口迁入作为方言多样性的工具变量后,这种负向影响仍然显著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因此,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变量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陕北方言作为一种积淀深厚和形式稳固的文化样式,是陕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以原生农耕文化为主体,融会游牧文化驳杂多样性因素和文化特征的一种区域性亚文化,这种文化集中通过陕北方言的发音方式、词类使用、语言风格、修辞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而表现出来,并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诗性特征。对陕北方言的诗性特征的审美研究可为当今美学研究带来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福州文化圈可以从方言区、行政区、风俗区、建筑风格区等方面分析:1、方言区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化和人们的迁徙。福建汉语方言的形成,首先应迫溯的是汉人及汉语入闽历史。据考古推测,商代晚期中原汉人已进入福建,福建与  相似文献   

11.
方言研究与地方民俗文化弘扬应互动互补,方言乃民俗事象,亦为民俗内容.巢湖方言习语记录着巢湖当地诸如生产、岁时、信仰等类型的民俗,映射着巢湖百姓生活万象,而巢湖民俗源自于巢湖流域百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模式、行为轨迹,从巢湖方言习语中可管窥巢湖流域民情风俗之一斑.巢湖方言习语具有地域自身独特的谐音民俗特征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化功能.巢湖方言与习俗之间关系大多是动态的、互存的和平衡的,只是世革言殊,方言语汇的消长并非与民俗演变亦步亦趋,新民俗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方言习语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权威方言,应当具有双重权威性,即既是权威的地域方言,同时又是权威的社会方言。语言规范应当采用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双重参照,从而形成复合参照系。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中,权威方言的作用是逐渐得到认识的,时至今日,总体来说对权威地域方言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对权威社会方言的认识仍显不足。在现代语言规范中,应充分肯定权威社会方言在规范中的地位,并努力培植当今权威社会方言的样本。  相似文献   

13.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代表了一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但是由于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区的亲属称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休宁话作为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其亲属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特点。休宁话亲属称谓的划分、休宁话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泛化的一些问题是本文讨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安徽颍上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语法现象。文章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了颍上方言中评比句的几种主要形式的语法意义和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5.
哈代小说中的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人物语言、民俗歌舞和小说的民间故事结构等四个方面 ,而这四个方面的地方色彩的运用对哈代小说的成功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宁乡方言的形成演化与宁乡历史时期的行政隶属、地理交通、人口迁徙、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等文化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缘与历史沿革 ,也因为交通等因素 ,宁乡与长沙、益阳话同中有异 ,而江西移民的进入 ,使宁乡方言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 ,佛教文化的浸润与巫鬼文化的积淀 ,丰富了宁乡方言词汇 ,民风予其语言风格以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穗港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由于三地同处岭南 ,且在同一文化圈内 ,因而三地在民风习俗方面有不少相同之处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性质的差异以及与西方交往的程度不同 ,又决定了三地民俗无论在源流、具体内容 ,还是在中西民俗交融的程度上 ,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民间传说由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描述涉及国家、民族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地方风物或习俗。苗族东部方言社区里流传的“九月初九”节日传说文本呈现族群想象与“帝国”之间的联系,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节日仪式的“杀鸭子”操演中传送和保持。因此,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民众所言说的“北京正王”和社群的关系也与传说如出一辙。尽管社会成员具有一个共同记忆,但是现在的体验使政府机构表征的国家与由历史记忆产生的想象的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地方社会基于对过去形象的记忆与地方政府通过民族文化事项互动,实现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20.
在科尔沁草原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尔沁婚俗文化内容多样,特色鲜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载着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民俗学、旅游学及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科尔沁婚俗蕴涵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其潜在的文化传承价值、品牌价值及经济价值,即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