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斯·维贝尔对现代社会学影响之大是无可比拟的。他所提出的有关官僚政治、政治权威结构、社会层化、支配经济活动的道德标准、宗教世界观和法律制度等等的看法,一直被人们在进行有关这些问题的具体调查中广泛使用。本文目的在于扼要评论维贝尔对社会学内某几个十分重要领域的研究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维贝尔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他同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些研究纠正了把维贝尔看成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马克斯·维贝尔的兴趣至今未减,围绕着他的争论至今未休。这部新书包括12篇论文。除其中一篇之外,其他论文最初都曾在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学院于1980年10月举行的维贝尔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过。R.本迪克斯为该书写了序言,V.默瓦写了结语。本文副标题“一种关于理性化世界的悲观论力来出源于维贝尔悲观主义的预言,他认为,官僚政治将证明是未来支配经济  相似文献   

3.
宗教哲学人类学是以西德亨斯坦贝格、哈默、科列特、拉涅尔等著名思想家为代表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人类学的一个流派。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现代德国哲学人类学,及其奠基人马克斯·谢勒、赫尔穆特·普列斯涅尔和阿尔诺尔德·海伦的著作。马克斯·谢勒的哲学人类学实质上就是宗教哲学人类学,它含有决定这个学派进一步发展的某些因素。如:论证人对世界的“开放性”理论、通过与动物的对比确定灵魂的本体论地位,等等。这个流派的特点是它的拥护者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动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全部武库。同时,广泛地运用了现象学、释义学、先验的新托马斯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西柏林社会学家奥西普·库特·弗勒希特海姆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为1943年他侨居美国时“发明了”“未来学”一词,并以此命名刚刚产生的“关于未来的新科学”。弗勒希特海姆的生平对许多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观点的德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说来,是颇有代表性的。这些人经历过法西斯主义的悲剧,但始终未能越出抽象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框框。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发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马克斯·维贝尔所说的儒家思想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还有可能是中国较晚地和未能深入地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关于第一个原因,即中国的不发达是由于儒家思想造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十九世纪以前,也就是在中国实行“开放”以前的两个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可观的。中国在明清时代的经济发展意味着有必要对儒家的思想体系和官僚结构作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概念的复杂化,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最高表现。随着“工业社会”理论的诞生,又出现了一系列各种各样名称的“后工业化社会”概念:“后工业化社会”(丹尼尔·贝尔),“超工业化社会”(阿尔文·托夫勒),“后文明化社会”(肯尼斯·鲍尔丁)等等。所有这些理论都企图创造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一个非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社会”。在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亚洲问题的学者所了解的有关马克斯·韦伯的某件事情,不幸是错误的。这就是,亚洲各社会无法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是由于印度教、佛教、儒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中缺少一种类似“新教伦理”的东西这个臭名昭著的“韦伯命题”。许多人经常错误地声称这是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其实,韦伯根本就没有说过这样的事情。韦伯做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分析,《新教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上一世纪末社会学研究开始以来,社会分层理论一直属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部分。乔治·齐美尔早就致力干这个课题.埃米尔·迪尔凯姆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论述社会分层的.马克斯·韦伯虽然没有写出这方面的专著,但是,他所说的价值关系与生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社会行动——韦伯文化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文化看作为社会行动的观点主要源于马克斯·韦伯的思想。韦伯对于文化研究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化科学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化观开创了一个文化分析传统。韦伯的文化社会学对于我们当今理解文化仍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国丰富多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中,“发生结构主义”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近年来变得非常流行的一个哲学文化流派。“发生结构主义”的创始人是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L.哥尔德曼,在当今的哲学思想中,它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就方法论而言,它更接近于法国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结构主义。罗歇·哥尔德曼(1913—1970)从1961年起领导布鲁塞尔社会学学院的文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一篇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和哈佛大学同行雷切尔·麦克利里(RachelMccleary)共同完成的新论文探究了宗教信仰和仪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肯定,这不是经济学家第一次讨论这一话题。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系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因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诸如“婚姻是否在经济上有效”,“吸毒是否是理性的”,“夫妇如何决定生育多少个孩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享有盛誉。尽管经济学家大多将宗教搁置一边,但其他学会的学者却毫不迟疑地提供关于宗教和财富的思想。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的创立者马克斯·韦伯(MaxWeber…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对世界几乎每个重要宗教都有分析。这方面的成果收在他死后出版的《宗教社会学论集》(1921-1922)中,该书内容包括基督教、儒教和道教(第一卷),印度教与佛教(第二卷),古代犹太教(第三卷)。本文根据该书第二卷参考其他一些材料,对韦伯关于印度各宗  相似文献   

13.
人们发现,研究了近二十年多次再版的主要由西德和美国社会学家撰写的40本著作,除迪尔凯姆和维贝尔之外,被引证得最频繁的作家是马克思。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代表人物中享有的声望?由此可以从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4.
英国民族学家马克斯·格拉克曼和美国民族学家弗雷德·伊根在为社会人类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的最初四卷论文集所写的导言中指出,1946年建立这个协会乃是为了适应人类学家日益细密的专业分工的需要。1960年,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学家感到他们的工作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十分接近,在英国科学进步协会内部新建了一个“社会学部”。这两件事情虽然只是组织上的措施,却反映了某些重要的理论动向和趋势。早在1940年,就在福蒂斯和伊文斯-普里查德主持下编辑  相似文献   

15.
法和社会秩序是法和社会关系研究,即法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命题。法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孔德、梅因都在其著作中论及法和社会的关系。其后,马克斯·韦伯、罗斯柯·庞德在其社会学法理论中,创立、论证了法和社会秩序的理论命题,在法理论上开创了“法=秩序”的认识,探求出法和社会秩序及社会控制命题的理论体系。二次大战后,法社会学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入目的论和经验性研究的阶段。在“法=秩序”理论研究中,以人的社会行为为基础,考察社会秩序、社会控制和法、法作用过程的现实性联系,在经验性的认识基础上,探求合理、现实性的“法=秩序”命题理论。此命题的理论研究已完全脱离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生于1770年8月27日)于1831年11月14日被霍乱夺去了生命,他,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之一和“从莱布尼茨以来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亨利希·海涅语)逝世了。黑格尔的创作是古典资产阶级哲学(从培根、笛卡儿、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经过法国唯物主义者,直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费尔巴哈)的顶峰,同时也是古典资产阶级哲学的终结。它是准备并促进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思想运动的一部分。许多著名人物都为这一伟大的思想运动作出了贡献。众所周知,这一思想运动在哲学、  相似文献   

17.
维贝尔著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理性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维贝尔对欧洲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命运,“使世界摆脱魔力”的过程以及被他作为现实、文化和人的基本事实加以考察的过程发生兴趣。维贝尔在考察人类行动的理性时,提出了为什么理性成了现代生活的最主要形式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理性上的“文化意义”问题有关,因为根据维贝尔的方法论,社会科学不能局限于解释现象的事实结果,而应该说明它们的文化意义。维贝尔不同于现代的社会学家,他是以一般历史观点来考察价值多元论的。按照维贝尔的看法,人不只是、也不主要是借助社会结构来创造自己的现实性,而  相似文献   

18.
1824年,法国作家奥古斯特·孔德在近代史上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于1838年出版."社会学"一词取代了在此之前广为使用的"社会物理学"这个旧概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埃米尔·迪尔凯姆在波尔多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后来他在巴黎大学神学院任职时,联合一批有才华的社会学家在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德国社会学的最初兴起是由社会政治协会倡导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该协会的会  相似文献   

19.
S.凯尔伯格:《马克斯·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政策出版社,1994年,共221页。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韦伯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当代社会学家的重要任务。自进人80年代以来,这一研究达到了高潮。毋庸置疑,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何兰 《学术交流》2002,5(2):133-135
所谓“狄克逊事件”,是指1933年12月,德国新任驻日本大使冯·狄克逊拟应日本之邀访问伪满洲国之事件。这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对伪满“不承认”政策受到的一次严重冲击,也是德国外交部内部发生的政治“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