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温潘亚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
《胆剑篇》是60年代初我国戏剧舞台上众多"卧薪尝胆"戏中唯一的一部话剧,倾注了曹禺大量的心血。但如果用经典文学的标准衡量,《胆剑篇》则存在着种种"破碎性",这是由周总理所说的"新的迷信",也就是"理胜于情"的束缚造成的。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还使得史剧家的创作个性与自我不断丧失。由于语言的探索尚不会触犯当时的各种创作禁忌,这就成为曹禺在创作时努力冲破束缚的一个突破口,也使得曹禺被压抑已久的内在"自我"通过语言的探索得到了一定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钟小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6)
话剧<胆剑篇>和评剧<钟离剑>都是描写春秋战国时吴越之战和卧薪尝胆故事的,但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因而性质和面目也就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可从人物性格、剧情结构、语言特色三方面对两剧的典型形象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申睿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7-89,122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并几经修订,流传至今。原本《玉篇》大部分已经亡佚,所剩的只有残卷。在原本《玉篇》残卷中,重文数量不少。从字形上看,可以将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之间的关系划分成三类:异体关系、假借关系、同义换读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小卫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111-113
《集韵》和《类篇》中收录的俗字主要有简省、增繁、偏旁改换、讹变、书写变易、全新创造、借用7种类型。这些俗字反映了汉字系统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小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0-24
《吕氏春秋》仲夏、季夏二纪中的八篇文章以论乐为主,通过考察这八篇文章中与《礼记·乐记》相同的内容,可知《乐记》中的《乐本》、《乐言》、《乐象》等篇在《吕氏春秋》撰写前已经基本成书。而结合其他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可以推测《吕氏春秋》仲夏、季夏二纪可能还保存了《乐记》十二佚篇中的《乐作》、《说律》与《意(音)始》篇。 相似文献
6.
涂江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
<会饮篇>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它集中表达了柏拉图的爱情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然而,越大众化就越有被误读的危险.柏拉图的爱情观自文艺复兴时就已被简化为"柏拉图式爱情"——精神恋爱的代名词.这是否符合柏拉图的本意?通过对<会饮篇>的深入解析,力图还柏拉图爱情观一个本来面目,消除长久以来置于"柏拉图式爱情"名下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沃斯的“语篇世界理论”是一个系统的认知模型,它详细地阐释了读者与语篇相互作用,积极理解、加工语篇的动态过程。我们运用该模型对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探讨读者如何处理语篇、形成认知世界,以及这些认知世界如何展现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主人公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魏现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14
摘要:邢準《新修余音引证群籍玉篇》完整保留了孙强《玉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二言。其中有73条引及《方言》,部分保存了唐时《方言》的面貌。对其所引《方言》的体例作了初步的考探,并就其与宋本《方言》相异之处作了比勘。 相似文献
9.
贾忠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65-69,98
宋本《玉篇》明确标注出的引《说文》(大徐本)的内容,包括释义、析形、书证、注音、字形和重文。其引文与《说文》相应条目的不同,表现为十二个方面。修订者参考了不同于大徐本的说文本子,或者引用时改动了原文,以及宋本《玉篇》和大徐本在流传中产生的讹误,都可能导致这些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杨载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1-34
明坊贾伪托宋濂、屠隆之名编印的《篇海类编》究竟本之何书,学术界一直未有确切结论。文章将《篇海类编》、《详校篇海》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篇海类编》实本之于《详校篇海》,是将《详校篇海》改头换面后重新翻刻而成的一本伪书。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文选》选文定篇之得失,古人多有争议,骆鸿凯《文选学》问世以来,赞扬一派成为主导,但骆氏意见颇可商榷。较之今人选本,可知同期大量文章精华未收入《文选》。作为一部总集,《文选》不录经史诸子,对陶渊明、鲍照等大家作品取择失当,因而总体上未能完全达到"总集之为书,必考镜文章之源流、洞悉体制之正变、举历代之大宗、柬名家之精要"的标准,因而《文选》选文定篇存在显著失当。这一失当有着深刻的原因,它又可以结合时代风气、儒家文学观及编者出身等方面来理解它。 相似文献
14.
贺淑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4):90-94
修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反映文化各个层面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语言、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层面,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环境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语料,融合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特性于一体。因此,通过从文化的视角阐释《中国日报》中相关语篇的修辞特点,并分析其中形成的原因,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读者加强对其所属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提高二语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瑞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85
关于曹植《名都篇》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从曹植的思想性格、《名都篇》的写作年代、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文学精神的传承四个方面来看,《名都篇》中所表现的宴饮、游侠、斗鸡走马的盛况,并非用来讥刺和感愤,而是曹植思想性格之于创作实践的一种折射,是时代风貌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朱岩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57-59
上古语篇的衔接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尚书》在汉语语篇的衔接机制形成中功不可没。《尚书》语篇的衔接机制有2类6种,对应型衔接是其中一种。《论语》全面继承了《尚书》的衔接机制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孙少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25-129
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作者及其与《孔丛子》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尔雅》最早成书于秦汉之际,最早的作者为孔鲋,其后此书历汉、魏、晋又经后人增益、改定。《小尔雅》对《孔丛子》而言,最早于秦汉之际被附于《孔丛子》,魏晋之前被辑出单行。后人以为其先单行后被采入《孔丛子》,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8.
出土文献与《荀子·成相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16-121
《荀子·成相篇》形式独特,但长期得不到文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秦简·成相篇》的发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以《荀子·成相篇》为代表的“成相辞”的关注。通过二重证据法可以证实:“成相辞”这种艺术形式并非荀子首创,而在《荀子·成相篇》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民间歌谣与瞽史说唱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促进了“成相辞”的最终定型。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动先秦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姜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96-397,399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短小精悍,却高度浓缩了多重深刻的主题思想。本文拟将通过对这篇短篇小说中的一小段文字进行语篇连贯分析来揭示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赵青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56-61
文章主要考察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均收字对应义训之差异,总结了后世撰修者重修<玉篇>时使用的删改手段,即增字、删字、倒字、改字、合并义项、分化义项、提取关键字词、概括总结,并尽力揭示删改的深层原因,以客观认识<玉篇>重修之功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