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佘国秀 《天府新论》2018,(4):129-138
20世纪西方汉学家和艺术史家运用现代性知识话语,全面建构中国艺术史。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文人画“情有独钟”。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中涵盖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的独特绘画门类,因其“出位之思”、画家身份界定、画作构成要素、诗意追求、情感表现等因素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方艺术史界广泛认同的中国绘画艺术最高境界的代表。西方现代知识性话语对文人画的擢升与标举,体现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与西方现代学术规则、话语方式的表层通约性。西方学者在建构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解构与建构并存,湮没与擢升共现,“立”与“破”同在。被称为“心画”和“心印”的文人画,游弋于绘画和文学的区间,携带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符合西方艺术由模仿再现走向直觉表现,西方艺术史撰写由对视觉艺术的语词性再创造走向分析、阐释的主流话语模式与学术规则。文人画的标出性特征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密切相关,是西方学者建构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他者”注脚。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把中国艺术的精神分为“先秦理性精神”和“楚汉浪漫主义”。在敦煌的石窟中,汉文化的艺术精神首先与佛教艺术发生共鸣的就是浪漫主义。早期敦煌艺术以“拙”的朴质、“游”的自在、“逸”的超然构成了其审关品格的三个方面,并把中国艺术的浪漫精神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3.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是东方文化代表,中国艺术家在认识宇宙世界的特殊思维中,常常以自己的审美态度去观照宇宙,觉得“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总是以“高洁豪放”的性格去面对人生,而在艺术追求上,则常常以“空灵”作为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风格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作为古典风格理论主题形式的“气”论、古典风格理论主要艺术手段的“喻”论、古典风格理论典型美学特质的“风骨”论,在民族性的共同主题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肖佩华 《江淮论坛》2007,(5):179-182
中国小说的历史是从“喜”剧开始的,这种记载“街谈巷语”、“稗官野史”的粗鄙文类从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它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反对话语而出现的。喜剧艺术是对人类与民族苦难和不幸的超越。市井风情小说喜剧的民间性正是在笑乐中将苦难与焦虑淡化,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去直面人生。中国现代市井风情小说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喜”感。  相似文献   

7.
“不搞争论”是邓小平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初丽华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在其领导活动中,创造了精湛的领导艺术。认真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艺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  相似文献   

8.
《中文信息》2008,(1):59-59
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位于萧山江寺公园,内设“中国古代微雕艺术陈列室”和“海内外微雕名家珍品陈列室”,展示自24万年前至全民国时期中国古、近代微雕艺术珍品(复制品)、“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发展史宣传图版”和代表当今最高水平、最具影响的21位海内外华人微艺名家的微雕、微刻、微书、微画等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李永胜 《天府新论》2015,(3):120-124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形神论是华夏传统美学体系中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之一,它广泛涉及作品真实、意象构造、创作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问题。本文拟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切入,对其作一整体论述。上篇:历史演进中的逻辑展开追踪华夏艺术文化发展史可知,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起步于对“写形”的追求,成型于对“传神”的标举,深化于对“体道”的自觉。传统美学形神论滥筋于先秦以来的哲学形神论,而形神作为美学问题明确提出于艺术领域,则以绘画为发端。绘画艺术起步于对“形似”的向往,按古人定义,“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中,对于“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评定,往往不是由事实的判断上升为价值的判断,而是由价值的判断向事实的判断逆推。具体的批评,则更多看到了“五四”的历史局限,“批资”的兴趣,往往高于“反封建”的兴趣,致使“五四”精神在当代文坛严重受挫。从历史的观点看,“五四”无论作为一种价值指向还是作为一种艺术传统,它并没因此而中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画的国度。作为姊妹艺术的中国诗与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聪明智慧与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文明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画上题诗,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艺术形式,应是“一部揭示人的本质、力量秘密的书”(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国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画上题诗始于宋代文人画崛起的时期。不过,中国的诗与画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沿着同一道路向前发展。诗与画的结合,经历了从单纯为诗配画,转为为画题…  相似文献   

13.
在喧哗和骚动中走向多元化──90年代中国电影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喧哗和骚动中走向多元化──90年代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尹鸿处在多种传媒方式和传播手段的重重围困之中,已经从大众文化消费的宝顶跌落下来的中国电影在“一仆三主”的境遇中狼奔豕突、寻找出路:它一方面作为工业产品,受制于商品生产规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15.
宗教、艺术、文论与文化四者在蒋先生的研究领域中似乎互相联系着,都离不开他的“文化观照”与“艺术审美”的眼光。首先,关于佛教文化与中国文艺美学的影响研究。蒋先生关注到:佛教作为异质文化如何得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认同、融化、消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如何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17.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艺术、艺术哲学、敦煌艺术哲学”散论●穆纪光1.法国的丹纳、中国的马奇、美国的奥尔德里奇等艺术批评家或美学家,都曾以“艺术哲学”为名写过很好的书;一些艺术批评家如司空图、道济、刘勰、朗格、科林伍德等也写过很好的书,这些书虽未贯以哲学的名字,但确是艺术...  相似文献   

20.
《艺概》浅说田忠辉《艺概》一书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晚年的著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它用“概述”“概说”“概论”的表达方式,总括了诗、词、曲、赋、文、书法等艺术部门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与艺术规律,几乎包容了中国文艺发展史所应触及的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