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凡  陶涛  杜敏 《人口研究》2016,(2):50-62
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正在改变着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传统生育观念中的男孩偏好逐步弱化.文章梳理了流动对人们生育观念影响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在控制了人口流动的选择偏差的条件下,比较了从未流动的农村育龄妇女和有流动经历的农村育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流动时是否与丈夫在一起”的经历对农村育龄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流动经历和没有流动经历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流动的选择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源于流动使妇女的生育观念更为现代化,弱化了她们的男孩偏好.但是,流出地的文化传统依然通过家庭和社区影响着妇女生育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给农村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带来的深刻变化,人口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在积极地思考如何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创建农村人口控制的新模式。山东省泰安市自199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以下简称“合格村”)的活动。这是在新形势下对农村计划生育社区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是从社区角度破解农村人口转变机制之谜的有效实践;是农村社区发展与计划生育一体化的真正体现。本文对泰安市开展的这一活动,从理论上作些初步探讨。一、“合料材”概况(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生育观变革的原动力在于农村社区居民尤其是妇女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及其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发展与人口控制”试点网络以此为出发点,从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的各项实际需求入手,注重推动农村社区妇女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社区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的关键。本文基于1996年“社区发展与人口控制”试点网络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试点网络农村社区以人为本发展的实践形式、手段及其成效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谓“农村妇女婚迁”,是指农村妇女因婚姻关系迁移外省外地落户而形成的人口流动。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管理农村、市郊、城市之间的人口,实行了一整套控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农村人口之间因通婚而迁移,政策还是允许的。因此,婚迁现象历来有之。如灾区农村妇女为躲避自然灾害离乡婚配等。近几年,外省农村妇女来浙婚配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仅1985年以来,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并且这种模式至今仍为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不少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为其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转入这一模式的。值得研究的是,这一转变是否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动因是什么?本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6.
目前政府与学术界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及人口城市化过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苏志霞等撰写的《走向一元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调查与对策》一书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 ,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河北省 5 0 5 6样本户调查及典型调查为基础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29~30日,中国人口学会与湖南省人口计生委、湖南省人口学会、湖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人口与计划生育前沿问题论坛”在长沙召开。本次论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人口流动问题”为主题,旨在加强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寻求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动和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从多角度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如何融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本次论坛设置了5个专题论坛:一是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二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频率的高低往往是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改革开放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农村和城镇中大量过去的“隐性剩余劳力”显性化。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鼓励和“自谋职业”,流动就业“就业”的号召,加上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全国人口的大流动。位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经济发展更是走在前列。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和承受力也是更大。  相似文献   

9.
江苏农村人口与社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夏海勇近年来,与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江苏农村人口与社区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有影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苏南的以乡镇企业为支柱、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人口与社区发展模式,二是苏北和苏中的以“少生、快富、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经济的改革,农村中富余的劳动力离土又离乡,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流动现象大量出现了。在这一大批户籍仍在原乡的流动着的人口中,除了一部份属于每日或三五天内往返流动的农贸市场卖方人口(即所谓“钟摆式流动人口”)外,有相当大一部份是外出时间相对较长的“侯鸟型人口”或“城乡两栖人口”,这其中,有一部份是夫妇一起外出,或者一方在暂住地逗留期间有夫妇共同生活机会的育龄夫妇。他们处于生育旺盛期,十分需要得到各种有效的计划生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论“两栖人口”——四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栖人口的出现 “两栖”原为生物学上的术语,这里我们提出的“两栖人口”,是指不变更户口,越过乡、镇界限,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农村劳动者。通俗讲,两栖人口是指户籍在原地,劳动在彼地,离乡不“背井”的农村劳动者。它是流动人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劳动力流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特定表现。 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冲动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收益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进行了全国农村地区跨省流入人口的调查.本文着重分析这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并对数据的一致性做出说明.既揭示了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非典时期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流向特点,又反映了非典对这一时期全国人口的流动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展示了我国抗击非典工作在农村地区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口安全既应该包括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也应该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等的和谐,使他们处于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出现了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流动人口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大量的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养老、儿童教育等多个方面,关注流动人口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室今年的科研重点是参加编写全国“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人口丛书》陕西分册,具体负责第十一章《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状况》。为此,去冬今春该室已在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县斗门公社对1005户农村家庭进行了家庭、婚姻与生育情况的调查,整理出两份调查材料。今年5月4日,部分同志又到安康山区及汉中平原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人口的异地流动,现代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老人”随之产生。研究表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现有社会条件下,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因此探索出一条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可以为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老人自助养老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三生”中心户看人口控制、市场经济与社区发展江亦曼在贯彻国家计生委提出的“三结合”之路的工作中,辽宁省结合本省实际,充分发挥“三生”(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中心户的作用,使农村基层特别是在村组一级,开始出现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人口控制与社区发展紧...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人们担心人口失去控制,我国农村人口将又会回到生育的无政府状态中去,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也会落空。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调查了甘肃省文县碧口镇的几个生产队,同社员们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和访问我们得到的印象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七十年代初全省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控制了人口盲目增长的势头,少生了几百万人,而且在于人们对于计划生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了。过去人们总认为在我国农村流行的是“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等封建意识,并且这种封建意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根深蒂固,不容易动摇。我们这次在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组织了大型“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农村青年劳动力人口外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影响。一方面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等负担的增加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照料网络如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志愿者等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体系还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网络对老年人提供的照料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弱化了家庭照料老人的功能而忽略了其对社会照料体系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些调查,深感这一变革的迅猛。 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而劳动力结构的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陕西省榆林市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社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之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现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导致偏远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壳村"。"空壳村"的出现给榆林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社会事业、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截至2013年9月底,榆林市常住总人口为347.9万人,流出人口137.5万人,除城市人口外,农村实际留守人口只占户籍人口的30%左右。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农村“空壳村”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的专项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