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对中共一大代表都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林是在1921年6月到达上海的。一到中国,他就立即着手帮助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先后同李大钊、张国焘、李汉俊等交换了意见,研究确定了召开“一大”的有关事宜,并设法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3.
《老人世界》2011,(7):I0002-I0002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共15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相似文献   

4.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马林来到了上海。马林到上海之后不久,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遣接替维经斯基工作的尼科尔斯基(俄国人)也来到了上海。他们同李达商议,建议“应当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于是李达“发信给各地党小组,各派代表两人到上海开会”。国际代表的到来,加快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何立波 《老年人》2007,(7):36-37
“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即为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新文化运动,两人均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两人在途中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相似文献   

6.
静画 《老年世界》2006,(21):12-13
“七一”这个光辉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但是,熟悉党史的人可能知道,就在20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一大”召开的确切日期,众说纷纭,成为困扰党史研究的难解之谜。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最先破解了这道难题的就是我军少将、现任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  相似文献   

7.
贺吉元 《老年人》2003,(8):36-37
1950年初秋,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干部沈之瑜和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的遗孀杨淑慧,受中共上海市委的指派,寻找“中共一大”会议旧址。时间过去了将近30年,加之战争的破坏,一切都变了,要在上海找到党的“一大”会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姚溱,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周佛海之子周之友说他父亲的《往矣集》里,提及了他出席中共“一大”时的情形。沈之瑜直奔上海市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由于周佛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堕落成为大汉奸,臭名昭著,他的著作早就被查封了。一番折腾,沈之瑜好不容易才在尘封的书堆中找…  相似文献   

8.
《老年世界》2007,(19):5-5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出席会议的有李汉俊、李达、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相似文献   

9.
“七一”这个光辉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但是,熟悉党史的人可能知道,就在20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党的“一大”召开的确切日期,众说纷纭,成为困扰党史研究的难解之谜。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最先破解了这道难题的就是我军少将、现为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  相似文献   

10.
何立波 《老年人》2005,(7):38-38
参加中共“一大”的15位代表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俄国人尼科尔斯基,另一位是荷兰人马林。1920年7月,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使者来华。8个月后,维经斯基离任回国,他的使命由尼科尔斯基接任。尼科尔斯基来华的目的,是和马林一道帮助成立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一大”时,尼科尔斯基年仅23岁。与他同岁的“一大”代表有济南小组的王尽美,比他年龄小的有北京小组的刘仁静(19岁)和济南小组的邓恩铭(20岁),其余的代表年龄都比他大。作为中共“一大”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尼科尔斯基长期以来是个谜一般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之前,包括中国、苏…  相似文献   

11.
石海 《老年人》2011,(1):36-37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华大地内忧外患,风起云涌。湖南的一批先进分子立志仿效俄国十月革命,积极进行建党的初步实践,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等4位中共“一大”代表就是在这个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做出过较大贡献的湖南人。  相似文献   

12.
沙土  友琴 《当代老年》2011,(8):F0003-F0003
今年57岁的何政权,退休前是武汉船厂的退休工人。5年前,因为小外孙爱好模型,他也对手工雕刻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病退休后,他开始潜心钻研雕刻。  相似文献   

13.
萧栋梁 《老年人》2006,(8):31-32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召开中共“六大”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的。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改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成立,作出了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杜林 《老年人》2007,(12):42-42
毛岸青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次子。虽然身为领袖后代,但他为人平和低调,勤奋朴实。这种处世作风的形成,除了他自身严于律己之外,更得益于父亲毛泽东“爱、严、励”的家庭“三字经”教育。  相似文献   

15.
林贤 《老年人》2006,(2):36-37
毛泽东感情丰富、细腻,他乐当“红娘”,在革命队伍中留下许多佳话。巧为刘少奇和何宝珍牵线1921年10月,毛泽东在夏明翰的陪同下到衡阳,以女三师为重点,开展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何宝珍就是在衡阳认识毛泽东的。后来何宝珍到长沙,便住在毛泽东家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她常和杨开慧  相似文献   

16.
刘松茂 《老年人》2004,(12):34-35
“文化大革命”,从文斗到武斗,再到全面内战,对于国家和人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那么,作为“文革”发动者,毛泽东对“武斗”是什么态度呢?很多史料表明,毛泽东对武斗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主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明确规定“要用文斗,不用武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李书城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3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筹备和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在武昌与黄兴并肩战斗,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等战争。1921年前后,李书城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  相似文献   

18.
赖晨 《炎黄世界》2011,(4):22-23
中共“一大”召开时共有8个党小组,53名党员。上海党小组有15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沈玄庐、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李启汉、杨明斋、林伯渠、沈泽民、袁振英(又名李震浪)、李季、李中;北京党小组14人: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劫、黄日葵、李梅羹、李骏(李一峰)、张太雷、朱务善;  相似文献   

19.
基辛格说:周恩来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对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周恩来也是不理解的。正如他1966年7月29日在北京的群众大会上所说,自己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但不久后,他看到了这是一场灾难,对于这场灾难,他认为硬顶是不行的,必须“因势利导,否则就会被冲垮。”他说,要做“弄潮儿,站在潮头上,做旁观人不行”。他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切为了这个国家和这个党。  相似文献   

20.
子墨 《老年人》2006,(1):38-39
对于中共党史,很多人都认为毛泽东被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排挤,不受重视。毛泽东也曾抱怨“:我可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其实,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虽然对毛泽东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甚至是指责,但总的是信任和支持的。正是经过反复观察和比较后,共产国际最终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