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事物颜色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而且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红"为个案,考察"红+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能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是典型的表事物量度属性的单音节形容词,是单音节形容词中很重要且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高”为个案,考察“高+N”二字组合的语义结构关系,初步建立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后现名词性成分组合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为其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量词"颗""粒"都主要用于计量体积较小的球状物体。它们的用法分布既有交叉也有区别,非常复杂。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隐喻理论,结合汉字语义演变的轨迹,对它们的用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量词"颗"的语义特征为"类球体、较小、具有个体性",量词"粒"的语义特征为"类球体、极小、缺乏个体性",并对二者的交叉用法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5.
湖北建始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区地方语。在该方言中,"倒"是一个很重要的动态助词。"倒"用于动词及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性状的持续或动作的正在进行时。其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与共同语的"着"既相似又相异,已成为当地方言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京话中的"容"字句在句法、语义和表达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在语法语义功能上有一些共性特征,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兼语的"容"字句与"让"字句之间的相同与相异性,可以发现,"容"字句中的"容"字在北京话中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句法标记词,同时在口语中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在表示"允许"义时,常常为"让"字句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研究人类大脑认知与语言紧密相关的科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按照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一文观点,可以尝试对结构语法、配价语法没有解答或分析不透彻的问题进行认知分析。在对沈先生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结构语法、语义特征、变换分析、配价语法提出过的争议问题及未解答问题,运用认知域中的"有界"与"无界"进行重新分析,探析认知语言学路线优于语言学研究的其他两条路线(结构语言学路线和功能语言学路线)的地方-汉语语法结构除了受语境、语义、功能分布、语用等影响,词的"有界"与"无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近代汉语的典范之作,其被动句用法在被动句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从结构形式、语义问题、与"被"字句的用法比较等方面对《红楼梦》表被动"叫"字句作一全面描述,从而揭示二者的区别以及"叫"字句在当时的发展情况。通过全面考查《红楼梦》"叫"字句发现,"叫"字句只有"叫+NP+VP"这种结构形式,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对主语所代表的事物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这说明当时"叫"字句结构较简单,还未定型化。因为表被动的"叫"出现较晚,所以清朝中叶的《红楼梦》中"叫"字句还未得到完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范围副词“光”“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中,"光"和"净"是两个比较常用且意义、用法都很相近的词,同时这两个词的区别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较容易遇到的问题,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在时体分类和对时间看法上存在的差异,使英汉语时体分类和语义解释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对汉语时体进行语义解释不能直接延用英语的语义解释方式,而必须对汉语时体的语义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间语言形式化地描述语义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时体处理问题.汉语的"了"、"过"、"在"、"着"、"起来"和"下去",在语义上相对应,是常用的典型时体标记,以它们为例进行语义对比分析,以时态逻辑为形式化描述手段,较好地体现了汉语时体之间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具有副X化、副X和X化三类形式的化缀词进行归类考察,分析三种形式存在和转化的语义基础及语法功能,指出它们都具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且"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三种形式的成立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作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极为重要的语料,能很好地体现中古汉语的词汇使用状况。完整搜集该书中18个表示概念"哭"的动词词项,通过对各词项属性的穷尽式测查,探寻其表现的词汇复音化现象,以此来观察其在语义属性、组合属性和使用属性方面体现出的复音化特点,以及在语音方面形成复音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义背景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6.
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描述了宝鸡方言里“的”字的用法,指出“的”与位于它前面的形容词、代词等构成“的字结构”,并归纳了这一结构的语义、语用特点,从而得出结论:“的”字结构反映了宝鸡方言的口语特点。它不规范,应以普通话去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7.
“有 N属性”不是表示一般的领有关系,而是表示“N属性 A”,即表示具有该属性的某种特征,这类结构是形容词性的,它们可以受程度副词“很”、“最”等修饰。“有 N属性”这一语义语法特点可以作为判断属性名词的形式标准。有些由属性名词跟“很”组合而成的“很 N属性”结构其实就是省略了“有”造成的,如“很个性”就是“很有个性”的省略形式。  相似文献   

18.
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语"起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在隐喻的作用下,该基本意象图式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与心理范畴,引申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由到规范、从观察现象到表达本质等多条意义。"起来"表达本质的意义无法从"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直接投射而来,但通过"从自由到规范"的中介作用则可能发生。而与某些表达消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的"起来",如"消沉起来"之类的少数用例常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可认为是通过构式的作用表达"起始"意义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历时考察了"非常"的功能嬗变。在"非+常+名物"这一结构式中,"非"通过否定外延比较大的事物,从而突出与之相对的事物的个性,把事物自身暗含的显著特征激活出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非+常"逐渐演变成一个双音节程度副词,更直接地表示名物性质的程度属性,从而体现出谓语形容词的程度的量。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语法学界对"NP1的NP2"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已有比较全面的分析,除表领有、属性两大类之外,部分NP1与NP2之间虽然在结构形式上表示领有关系,但并不能真正表示领有关系,造成该结构形义对应的失称,如"王刚的主席",这类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可称之为"伪领属关系"。但在根据结构主义语法"向心结构理论"认定"NP1的NP2"结构的中心语时,却遇到这样的矛盾:可以用NP2指代前两类"NP1的NP2"结构,但不能指代表"伪领属关系"的"NP1的NP2"结构。问题的症结在于认定中心语时采用了句法、语义双重标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句法和语义剥离开来。根据生成语法的短语结构理论,在"NP1的NP2"结构中,NP2是它的语义中心语,"的"是它的句法中心语,这一结构是一个标句词短语,整个结构具有的[+N]语类特征是由句法中心语"的"的语类特征所决定的,而并非NP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