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垮掉一代”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一代"借助东方哲学尤其是禅宗思索改革社会的良方。从习禅、写禅、化禅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禅宗在"垮掉一代"中的全面渗透。"垮掉一代"身体力行地进行禅宗实践,如打坐、沉思、去寺院研习禅经、开设禅堂,甚至担任禅寺住持,不仅将禅理应用于日常生活,而且以禅入诗,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禅典,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创作,提倡强调直觉的具有禅宗美学特质的自发式写作。虽然"垮掉一代"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深深打上了美国本土烙印,形成独具美国特色的"垮掉禅"。  相似文献   

3.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入宋以来,禅宗灯录刊行,丛林参究公案之风益盛.禅僧不再拘泥于"文字障道"之见,反而彰显语言文字和禅的"指月"关系,把民间兼有说、评、颂、唱的"说话"的方式--评唱引入了禅门.圆悟克勤所著、被誉为"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则是评唱的开山之作,也是代表之作.克勤的禅学走的也是一条综合的道路,但他主要的致力方向还是以己意诠释公案,用文字说明不立文字.自灯录刊行,继而颂古,继而评唱,都是应禅宗发展的需要而施设的,它标明了中国的禅学已经开始由丛林走向社会,融入整个的大文化洪流中了.  相似文献   

5.
禅宗思维与诗性思维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思维,那种所谓"诗学等禅宗,千古渊源共"、"论诗如论禅"、"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是把禅宗思维中渗透的诗性思维也当成了禅宗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表面上看都追求"自性"和"个性",也都有对"空"、"无"的独到见解,但实质上两者的"自性"观、"空""无"观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此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级和幕府政权的保护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体的汉诗人通过禅宗接受中国优秀文化,掀起汉文学风潮,产生了主导当时日本文坛的"五山文学"。五山文学完成了从"偈"到"诗"的演进,推动了早期汉诗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主流文学的特点,成为日本汉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所以禅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仅是宗教的禅、哲学的禅,而且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  相似文献   

7.
无际禅师和楚山绍琦师徒振兴禅宗,形成四川禅系。记载无际史迹文献的发现,揭示了无际在明初禅宗的地位和贡献。楚山继承无际而发展了四川禅宗,其禅风具有自己的特色。无际、楚山挽禅宗于既颓,为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字禅在宋代的发展与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过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其偈颂语录世俗化的语言外壳,而文字禅在宋代的兴起与衰落和“文学”的誉扬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宋诗人提倡的“以俗为雅”,一是指题材的世俗化,与禅宗多举日用事的宗教实践观有关;二是指语言的通俗化,俚词俗语人诗,其根源来自禅籍俗语言风格的启示。宋诗受禅籍俗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仿拟禅宗偈颂的语言风格,并由此而推崇摹仿王梵志和寒山类似偈颂的白话诗。禅籍俗语开拓了宋诗的语言材料,使诗歌产生谐谑的趣味和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析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问题,指出禅宗机锋多用一字多义、双关谐音、譬喻类比等手法,与戏剧中的"诨"和"砌"相似;禅宗棒喝有程式性和随机表演性,与戏剧的搕瓜击打极相似;禅宗公案用动作模仿前辈禅师的言行范例,极类戏剧的角色扮演;而禅与戏的根本契合点,在于宗教与艺术同样具有对自由--"游戏神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禅宗修辞的理解向以扑朔迷离见称,特定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特定的表述方式。理解禅宗那种禅体验信息的话语,对于禅者至为重要。禅宗修辞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停留在语表意义上,而必须超越世俗语义和逻辑的约束,结合自己内心的体悟来理解。禅宗修辞理解的过程,就是参禅,不管是对"有义句"还是"无义句",都应"参活句",抓取其字面以外的"语义",直探佛禅的真如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的文字禅观念是针对当时禅门流行的"无事禅"和"无言禅"而提出来的。他借助包括佛学以外的儒道思想资源和经典言论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平常无事"的禅宗宗旨进行修正,为文字禅的有效性作出辩护。在文字禅理论的支持下,惠洪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述,包括佛教的经论注疏、僧史僧传、语录偈颂、禅宗纲要以及世俗的诗文辞赋、笔记杂录、诗话诗格、经书注解。惠洪能成为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人物,与其童年教育、禅门师承、社会交往、坎坷遭遇有关,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具备了融通儒与释、禅与教、诗与禅的眼光。惠洪的著述和文字禅观念对后世禅林影响深远,甚至在日本五山禅林文学里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4.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难得的身兼学问家和禅师两种角色的佛学家。他关于禅宗思想性质的界定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当代禅宗发展之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讨论太虚与禅宗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太虚出身于禅宗,参悟于禅宗,却"出走"禅宗,学宗唯识,最后又"回归"禅宗的曲折经历。二是反思中国佛教历史和抉择全体佛法的总持智慧,确立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并以对全体佛学的教理抉择和总体判摄,坚持中国佛教禅宗的圆教教理和圆顿禅观,着力会通圆顿教理与唯识学。三是面对佛法契合时代的深切现实和实践观思,认为唯识学教理更适合现代科学时代,大乘通教的学修次第更适合现代人,因此会通中印佛学,提出教法由"圆顿"转向"圆渐",以"圆渐"之大乘法为适应当下时代的佛学实践路线,由发达人生以进趣佛道。由此提倡以"今菩萨行"为主线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并认为禅宗的禅机智慧在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当下的禅生活才是人生佛教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振兴禅宗生机仍是今天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全州湘山宗慧禅师是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的法子.无论在古代民间信仰还是禅宗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他颇多神变,生前已被佛教信众尊为无量寿佛,圆寂后则形成了地跨数省、时越千年的无量寿佛信仰;在禅宗史上,他的<牧牛歌>开创了以牧牛偈颂讲宣禅法的历史,不但开出了新的说禅方式,而且丰富了禅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禅宗灯录失载,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近来不多的研究也不尽人意.文章运用新材料,初步推定出禅师的生卒与世寿,考定出今本<湘山百问>非其著作,并对其<牧牛歌>的思想及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初步论评.  相似文献   

16.
唐代佛教与诗歌有新的融合 ,诗作中多涉禅语、用禅典、示禅机 ,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 ,禅之内涵可以开拓诗境 ,增补诗歌内涵与理论。文章试从诗与禅宗融通的基础、禅宗对唐诗融通与开拓的实践、禅宗对唐诗理论之开拓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初期禅宗延寿禅师的一部独特作品(即《万善同归集》)的思想特色,并借此简单勾勒了禅宗的风格,浅述了禅宗对"行"的看法、对佛教其他各宗思想的态度以及佛教"广行众善"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8.
易相与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道无所不在,而易道无所不包。禅易的特质逻辑地决定了其融合的历史必然性。禅本不立文字、不可说,然又不能脱却文字、不得不说。禅家借易说禅,以易的阴阳变化与图象思维巧妙地创造了禅宗新的言说方式,是禅易会通的杰作;同时,所构建的禅宗易学,也是对易学宝库的丰富,值得在易学史上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体制内,出处(仕隐)关系是士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魏晋到隋唐,随着政治局势的盛衰变化,士人与封建政权的关系或是和谐、或是冲突,如何在不违背名教纲常的前提下,追求个人身心闲适,这是中古士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大隐到亦官亦隐,再到中隐,是士人给出的答案。从思想根源上看,佛学对此具有重要影响:《维摩诘经》的不二法荡相遣执,消除各种差别;禅宗进一步发挥般若之"空",涤除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对立;生活禅则将"空"之否定转化为对日常生活之"有"的肯定,士人通过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建构,最终消融了出处的矛盾,使身心得以安顿。  相似文献   

20.
禅的运思神出鬼没,千变万化;禅的语言晦涩多义,光怪陆离;由此,禅宗被标举为"中国式的东方神秘主义"。禅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是造成其神秘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禅的思维多种多样,包含了人类思维活动的主要类型,禅的运思把"直觉思维"、"理性思维"、"日常生活中的综合思维"、"悖论思维"等混合在一起加以灵活运用,不仅使人很难给予归类和界定,也难以给它打上某种标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