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情绪体验与获取知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人们在追求社会目标时情绪与认知所起的作用,进而提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社会目标并追求社会目标时,时间知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间知觉是人们追求社会目标的依据所在.根据该理论,社会动机包括两大类:一类为获取知识的动机;另一类为调节情绪的动机.当人们将时间知觉为无限时,获取知识的动机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将时间知觉为有限时,调节情绪的动机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从人类自然的生命发展阶段还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时间知觉阶段均使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社会比较的动力:动机与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比较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推动社会比较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受到最多关注的两种动力因素是社会比较动机和社会比较倾向性.推动社会比较的动机可分为三大类: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和自我增强.在不同动机驱动下,比较者在选择比较目标和比较维度、对比较过程和比较信息的操纵等方面有差异.社会比较倾向性指进行社会比较的意愿.社会比较倾向性的个体差异会影响个体进行比较的频率和效应.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更喜欢做比较,更容易受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的二元性动机是个体行为的永恒动力。社会系统中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理性人的角度分析,和谐有序的社会系统有赖于以利益“均衡点”为依托的个人利益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行为选择的标准又是具体确定的。  相似文献   

4.
时间知觉包括时距知觉和时序知觉。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资源分配模型、记忆衰减模型和状态依赖网络模型;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中枢计时机制、特定特征机制和信息强度假设;同时考虑时距和时序加工的综合模型包括:层级周期振荡模型和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未来将在探明时间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扩展时间知觉的应用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结合探索机理上可能有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把探讨语言规律如何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作为基本任务。语言习得和使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除了外在的社会环境以外,还包括个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态度、动机、性格、能力、已学知识等。农村英语教学的滞后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态度、动机、等因素的关系密切,注重这些因...  相似文献   

6.
工作无聊是个体在职场中知觉到无意义、无趣感,伴随对当前工作情境具有注意涣散与动机缺失倾向的负性情绪体验,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身心健康与组织发展.工作无聊的前因变量主要有认知、人格特质、工作设计、任务特征、组织环境等个体与组织因素,可以划分为个体与组织两种层面的积极与消极应对措施.未来研究应当从概念明晰、考察发生机制、深化研究测量、拓展积极功能、关注社会文化研究五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7.
以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为基础,运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在情绪诱发情境下,考察外来工子女对积极、消极、中性三类颜色词的辨别反应时与错误率的差异。从广州市外来工子弟学校抽取338名初中生,选取高、低心理弹性者各30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1)在积极词汇反应时上,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反应时均比消极词汇上快;高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在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反应时任务中能激发认知,反应时均低于低弹性个体;(2)在社会支持情境诱发下,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反应时均比社会排斥情境下快;高弹性个体具有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在社会支持条件与社会排斥条件下,都能领悟到较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激发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反应时均比低弹性个体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为基础,将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内在于个体的主观性社会认知因素与外在于个体的客观性社会地位因素,并进一步将社会地位划分为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计量地位。基于CGSS2017的数据,应用O-logit模型探讨社会认知、社会地位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第一,社会认知是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第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幸福的主要因素。同时,拥有房产与汽车也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社会计量地位方面,工作类型不对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而拥有党员身份、地位自感与家庭社会层级自感较高的农民工拥有较高的幸福感。第三,社会认知、社会地位与农民工幸福感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民工的情绪状态是其幸福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对未来预期的感受。收入的提高与拥有汽车能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而老一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党员身份与房产状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宗旨驱动型组织,非营利组织主要依靠其员工来提供服务并满足组织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需求。然而,基于何种动机个体才会选择到非营利组织而不是营利或公共组织从业呢?对此问题的理解要比非营利组织为了从数量和质量上招募到理想员工而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更为优先。与营利部门和公共部门不同,非营利部门有其独特的员工及其服务动机谱系,利他主义也只能代表非营利部门的其中一面。相对于诸多学者所使用的“内因-外因”传统两分法分析框架,从员工在非营利部门从业的服务约束性(积极性/被动性)和服务导向性(利他性/利己性)维度构建的非营利部门员工从业动机矩阵将员工从业动机分为四种类型,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员工显性从业选择行为下实际的隐性需求,并可成为未来实证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情绪场的五个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情绪场”,是一种能给个体以情绪感染和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动机或需要的客观环境。教育性教学的“情绪场”是一种能给学生的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从而产生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的教学情境。它包括教学中的教师将传授知识与形成学生品德、个性相统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中社会情绪表达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个体的人的喜怒哀乐诸种情绪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共同性情绪特征时,这就演化成了社会情绪。在传统大众传媒领域,一种社会情绪的汇集与表达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要受到这些媒体把关人的审视和调控,但当网络媒体出现、兴起后,社会情绪借助这一媒介平台其表达、传播、汇集就变得十分容易,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很大,对社会的运行有时能起到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有的社会情绪的消极作用也同样会出现。这就产生了网络传播时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即网络传播中的社会情绪表达。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因为它关乎网络传播本身运行的量与质,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个体正义优先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不仅强调要实现个体正义以促进个体自由、平等与全面发展,而且强调要保障个体正义的优先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的个体正义优先理论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具有较为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幼儿亲社会延迟选择的发展机制,随机选取135名3~5岁幼儿参加操控了年龄、动机、诱惑物表征、同伴关系变量的亲社会延迟选择实验任务。结果发现:(1)幼儿3岁时已能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发展的过渡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2)为自己而分享是3~5岁幼儿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的主要动机。(3)面对诱惑物的实物表征,4岁和5岁幼儿比3岁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面对诱惑物的抽象表征,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幼儿易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4)在为自己而分享的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而5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在完全利他动机驱使下,3岁幼儿倾向为不喜欢的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不论在哪种动机驱使下,只有5岁幼儿倾向为陌生同伴做出亲社会延迟选择。  相似文献   

14.
依据归因理论,旨在验证自我威胁的内部归因会引发消费者的内疚情绪,进而影响其自我改进类产品选择行为。实验一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对自我威胁进行内部归因时,更容易产生内疚情绪。实验二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自我威胁进行内部归因后,其产生的内疚情绪更容易激活自我改进动机,进而通过购买自我改进类产品实现补偿式消费;内疚和自我改进动机在自我威胁与自我改进类产品选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实验三进一步说明,凡是可以提高个体自身能力的产品都可以缓解因自我威胁引发的内疚情绪,无论该产品是否与自我威胁紧密相关。由此,企业应积极关注消费者经历自我威胁后产生的情绪性反应,根据消费者的情绪状态制定相关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自我提升的消费需求,缓解自我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未来取向是对于积极未来的思考、规划和建构,是个体对于未来时间框架的偏好。高未来取向的个体对未来时间的时距知觉更近,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知觉多普勒效应,面对延迟折扣时表现出更低的时间折扣率以及在未来重要任务和紧急但不重要任务的优先权设置中更倾向于做出理性决策;低未来取向的个体则恰好相反。这种人格的差异被证明具有遗传性,基因和早期成长经历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未来取向的个体差异。此外,未来取向调控时距知觉多普勒效应还存在于具身认知当中,身体空间位移和眼动的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的未来映射在空间运动的右侧进行。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借助遗传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手段以及精神疾病及其干预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未来取向的功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造常与梦、酝酿、直觉、顿悟等无意识心理现象相联。无意识与创造有着密切联系,无意识对创造活动起着动机作用;无意识同外显认知结合帮助个体形成新颖独特而适宜的创造物。探讨无意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创造活动的心理加工机制,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过多选择效应是个体在面对较大选择集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的总称,是行为人决策有限理性的反映与结果,其发生有无差异性、信息不完备及目标导向三个前提.其中,无差异会导致感知相似性,信息不完备会导致个体无法开展全面判断,二者共同决定了决策困难和认知冲突,而目标导向则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与后悔等前瞻性情绪.当决策为无目标导向时,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反应都会导致延迟选择;反之,即使出现强烈的负面反应,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个体仍会做出决策,且决策后的负性心理依然存在,即焦虑和预期后悔并未消除.未来可结合目标导向型决策理论及行为决策理论,对这一效应引发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的互动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与具体表现,情感能量的深度决定了社会情绪表达的强度。以情绪与情感的相互关系为依据而建构的社会情绪"扩音"机制模型认为,社会互动是情感能量持续强化与社会情绪爆发的驱动力,事件、媒介、个人(或群体)、时空是情感能量传递与聚集的基本条件要素,信息污染和期望是情感能量转化与社会情绪爆发的扩涨机制。以"红黄蓝虐童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舆情形成的情感积聚、情绪爆发和情绪"扩音"三个阶段中,情感能量、网络互动、信息污染和个体期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社会情绪持续发展、强化、扩大,最终导致舆论生态的撕裂和失控态势。  相似文献   

19.
分离中的社会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有专属于自己的意志,希望与他人的分化带来物质的好处与行动的自由.然而个体却始终无法摆脱由于和群体分离带来的偏离焦虑,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动机,人们通过不断地加入群体来回归集体,达到社会认同.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社会认同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情绪理论强调情绪是独立于认知的动机系统,是先天预定的生物模块;认知的观点则强调情绪依赖于认知,情绪发展随着认知发展而发展;机能主义者强调情绪是个体适应周围情境的产物,因而也离不开认知和经验的影响;社会建构论强调建构需要认知能力作基础,同时更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情绪建构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生物机制的探讨还会继续,对情绪所包含的多种成分是否确定为情绪的一种成分等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对情绪的适应性机能的关注将推动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是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情绪发展?社会建构论融合了认知和机能主义的观点,这使得从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探讨情绪成为当前情绪研究的热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