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保护生态是清代族规家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在对林木、水源、动物和土壤的保护。禁止性事项和惩罚奖励性措施是族规家法保护生态的主要内容。它在客观上培养了人们保护生态的习惯,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和约束力量。这在大力提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社会里,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北抗日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地颁布了保护林木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造林技术,明确林地产权,通过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造林与发展经济相结合等办法,推动了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从而减少了灾荒,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林业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力栽植经济林、墓林,在长城和河堤上栽植防护林和加固林,对林木的社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风水思想也影响着林业的发展,但在农本思想的影响下,依然强调的是林木的经济效益,而对森林的生态价值认识较浅。  相似文献   

4.
徽州宗谱家法是谱牒资料的重要内容 ,它是徽州宗族社会的民间法规行为 ,是宗族成员行动的规范 ,对宗族成员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提倡植树护林 ,是徽州宗谱家法资料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表现了徽州宗族追求林木绿化景观的景观生态思想 ,倡导植树绿化的行为和禁止毁林的护林行为 ,并在客观上培养了徽州人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惯 ,产生了巨大的植树护林效应和约束力量。该文认为产生徽州地区宗族植树护林行为的重要原因是 ,山林经济地位特殊、毁林严重、风水意识盛行及宗族经营山林。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社会里 ,徽州宗谱家法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有关于徽州林木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徽州山林经营、林木保护及地方社会应对等问题,但难见对明清徽州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系统梳理了契约文书资料后,揭示了徽州文书对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研究的独特价值。资料显示,在明清徽州的农村社会,林木盗砍对农家经济、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其原因值得深思。明清徽州林木盗砍既有人口激增的背景,也与人口流动趋于频繁有关,并且,在明清时期徽州逐利民俗的大背景下,徽州人的贪图小利以及棍徒横行等因素也加重了徽州林木盗砍现象。这些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山西省提倡大力实施社会教育。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30年代初山西社会教育机构数已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以多种多样的施教主体、异彩纷呈的教育活动、施政启智并重的教育内容、动之以情的教化方法为特征的山西社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确保了政令的推行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风水林是中国人认为对一人一家、一族一姓、一村一镇的现在及将来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它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产物。通过对阳朔、临桂、兴安、荔浦等地的居民及桂林部分高校、中学的桂林籍学生的调查,了解了当代桂林人对后龙山风水林文化的认同状况,探索风水林文化的承传方式。提出了正确认识风水林文化精华,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应构建森林保护法律法规及村规民约相结合的风水林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救灾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密切配合。文章聚焦于古代救灾活动中政府纵向间的合作逻辑,以大量历史文本为研究素材,借助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古代救灾活动中层级政府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表明,古代救灾过程在纵向上存在着上行与下行两种路径,上行路径即基层与地方政府向上报灾勘灾,中央政府向上天忏悔祈福;下行路径即中央政府制定救灾政令,地方政府响应政令,基层政府落实政令。层级政府间互动配合的救灾过程,实际上是以中央通过资源输入,强化控制地方行为这一结果为导向,同时也是地方向中央表达利益诉求,表示自身忠诚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力宣扬"以孝治天下",提倡孝道,孝文化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对封建法律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存留养亲制度即是古代孝与法律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它是为了解决被判死刑、流刑或徒刑犯人的祖父母、父母因老疾无人侍养问题而设置的。这一制度自北魏创制,经唐宋时期的发展,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古代一项卓有成效且极具特色的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发展林木质生物能源既是能源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林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发和利用林木质生物能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研究表明,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林木质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景广阔。根据国家林业局《中国林木质能源2006—202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及相关数据,该文还就林木质能源林培育、林木生物质发电、利用木质纤维素和油料树种果实开发液体燃料项目,对中国近15年林木质生物能源发展进行了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分析,以期为林业投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制定得力的保护措施、改善生存环境条件、加强养护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保护好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环北京地区的林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资料的分析,明清时期当时政府为了保护北京都城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鼓励发展林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保护皇陵墓地森林树木;奖励河堤植树;发展植树造林、禁止滥伐;利用运河依靠南方提供木材、粮食等各种生产生活物资;设置税关,加强林业税收管理.这些政策措施,对今天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受推崇的伟大诗人。他诗中的意象均来自简朴的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但却蕴含着严肃而深刻的哲思与智慧。从原型及隐喻的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平经历,解读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树木原型,从而加深对他诗歌的理解,拓展其作品在我国的研究和鉴赏空间。  相似文献   

14.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社会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树名木在园林规划、人文景观、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查,概述了云台山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树龄、分布以及生长环境,分析了云台山风景区古树名木生存环境的保护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云台山古树名木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保护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西部的省(市区)情出发,西部应当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走依靠"科技兴省(市区)"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方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创新发展体制,寻求发展动力;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与国际接轨的途径;多种途径启动"富民工程",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坚持共同开发建设大西部,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增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也在对环境设计做出反思.文章通过对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城市户外环境的实地考察,就其户外环境的设计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剖析了俄罗斯户外环境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开发海洋经济,首先要解决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开发地居民生活福利这个理念问题,并且要正确把握不同于陆地经济的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浙江若要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就要着力发展海洋服务业.这是使社会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契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包括解决沿海渔农民转业转产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东方大港,竞争东北亚枢纽港地位的需要.海洋服务是全面开放式的服务,发展海洋服务产业需要基地,而舟山市有良好条件成为浙江国际海洋服务基地的核心.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努力争取.  相似文献   

18.
民生保障是当今中国的重要议题,国家对民生保障在尊重与给付义务方面已给予了充分关注,而对保护义务的履行则稍显不足.基于保护义务在民生保障中的重要地位,需要强化保护义务在民生保障过程中的履行.由于国家理性的制约,保护义务在履行过程中应明确其范围与程度.在这个基础上,遵循保护义务的内在结构,从预防、排除及救济三个层次对民生保障予以实现,是落实民生保障过程中国家保护义务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在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创造、享有并留传下来的非物质性财富,主要是一种精神性、文化性的存在。它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生存环境有着高度依赖性。因而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要保护它在历史传统规约下所形成的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物理和文化环境以及联系二者之间的文化事象。只有这样,非遗的功能才能与需要对接,形式与环境匹配,呈现出活态来,从而具有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