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8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出席这次学术年会。2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陈凡主持。大会由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首先致欢迎辞,沈阳市副市长王玲、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张沈立、…  相似文献   

2.
由东北大学主办、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的“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0日至13日在东北大学召开。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隆重举行。会议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陈凡主持。大会由东北大学副校长左良首先致欢迎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领导张东刚教授、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卫国、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张沈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张明国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致辞。左良副校长在欢迎辞中表示…  相似文献   

3.
东北大学“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科技史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该基地以科技与社会为研究核心,结合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强项和  相似文献   

4.
8月20日至21日,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学科——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和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技术哲学暨STS暑期学院(2010)”在东北大学举办。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9日,“融合,共生,互动”——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东北大学中日文化比较研究所、外国语学院、“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  相似文献   

6.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Reseach center for capital commercial industry)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依托北京工商大学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研究基地紧密联系北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要研究流通业内部结构调整,流通业创新机制,流通业与  相似文献   

7.
由东南大学“9 8 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联合上海大学等单位举办的2 0 0 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研讨会于2 0 0 6年5月1 9-2 1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与会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学科的定位、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门类艺术研究等三个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对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据 2 0 0 3年 3月 1日光明日报报道 ,年内国家教育部将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其中一大举措施是 :“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 ,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科学院院士相应的待遇。”该项计划还包括重大课题攻关、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奖励、学术精品奖励、文科教育改革、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6项计划 ,以及启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继续实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新人培养计划等 1 0项举措。对实施计…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结果公布,我校“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被评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次共有东南大学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等13家机构被推荐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等16家机构被推荐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19日,在辽宁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东北大学台湾事务办公室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海峡两岸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科技教育与企业创新和政府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应邀出席会议的有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施明德先生和台湾中山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澎湖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的20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福州大学等10余所大陆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大学联合主办,由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9)”拟定于2009年8月5日至7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诚挚欢迎国内外学界同仁参加。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四大作用: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协调作用。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中,可以通过下述五大途径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的作用:以观念创新引导制度创新;以社科理论创新促进社会进步;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以文化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务院学位办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暨科技史与科技文明创新基地承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协办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定于2009年7月31日-8月4日在安徽黄山举行。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2日至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160余所地方高校的校长、书记(分管副校长)和社科(科研)处长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作了“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大力提高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讲话。首都师范大学等  相似文献   

16.
著作介绍     
《社会工程哲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田鹏颖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宅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政治尊院)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现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认知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在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2007年入选中共辽宁省委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辽宁省人事厅“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等。  相似文献   

17.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相似文献   

18.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相似文献   

19.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