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语用以及句法功能等角度对助动词“能”和“可以”的用法进行全面考察,比较二者异同,指出它们各自宾语与语义关系的区别,逻辑平面和话语平面上的“能”、“可以”在语用、语义、句法角度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助动词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入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入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4.
同义词的探讨多为内省法。我们采用内省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词和语的异同。先从权威的词典释义入手,接着检索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词和语的历时分布,及其在不同语域中的词频分布,特别是不同语域的不同搭配特征,绘制出各自的用法使用图。总体而言,语的用法远远大于词的用法。词的使用不同语域情况各不相同,而语的使用不同语域的情况大致相同。当词与语同义并混用时,词表达的是词作为最小使用的语言单位的释义,强调的是语法或者语义;而语则是作为"语言"这一语义的表现,更注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动词VP前边的“会”和“能”及其相应句式。“会 VP”和“能 VP”有时可以换着说.如: 他会说汉语 他能说汉语 雨不会停了 雨不能停了那么,“会”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什么情况下不行?弄清上述问题,对外族人学汉语有帮助,对深化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也有价值。 本文力求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会”和“能”的内部分化、异同及其在句式中的换用情况,最后谈谈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7.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8.
汉语数量词的用法古今多有相同之处 ,又有很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地方。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 ,就数、量词的搭配使用情况 ,数量词的位置 (词序 ) ,数量词充当句子成分及古汉语数词的特殊用法等几个方面对数量词古今用法的异同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蕾 《社区》2012,(11):23
我们社区所辖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计划生育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曾经遇到一位前来咨询业务的外国朋友,她临走时对我说:微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你们的服务态度我很满意,如果能在服务上专业化一些,就更好了。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10.
双语在中国一直是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有些地区和人们往往误解了国家推行的双语制和双语教育,缘于他们对双语缺乏的了解。通过双言和双语的异同进行分析,让国人更好的了解”双言”和“双语”异同,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国家实行双语制和双语教育的目的和苦心。  相似文献   

11.
“如何”和“何如”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询问的动宾式固定结构,都由动词“如”和代词“何”构成,但词序相反。二者在询问的对象、表达的语气、句法功能和结构的扩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处,阅读时很容易混淆。因此,将其进行系统的比较,弄清同异,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什么”的意义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又写作“甚么”,北方话也说“啥”。在现代汉语中“什么”使用的频率很高,是一个代替事物的疑问代词。不过,表示疑问只是它的基本用法、在实际言语中“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如表示强调、反法等语气,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其他一些灵活用法较为复杂。为了准确把握“什么”的意义和用法,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对各种事物因疑而问是“什么”一词的基本意义和常见用法,它具有指示和称代两种用途。例如:(1)我问你…  相似文献   

13.
"きっぱり"和"はっきり"在同义词词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日语词典中的描述较为简洁,并没有做具体的意思分析。通过大量例句分析考察后,可以认为きっぱり是切断连续的关系和状态,而はっきり是一个明确的对象;抑或可以说きっぱり是"轮廓的明确化",而はっきり是"内容的明确化"。  相似文献   

14.
严莹 《社区》2013,(15):50-50
“从和楼道邻居聊天消磨时间,到走进社区听健康知识讲座;从小病拖、大病磨到积极参加免费健康体检;从过去不重视药品健康安全到自觉将过期药品投放至回收箱……在我们加德社区‘健康加油站’内,健康生活的理念正渐渐深入人心。”浙江杭州萧山区北干街道加德社区退休干工人赵阿姨笑着说。  相似文献   

15.
常宁方言中“得”的能性表达主要有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两种用法.作助动词用时构成“(不)得 V”格式,作补语标记时构成“V(不)得”、“V(不)得O”、“V得OC/VO不C”、“V得/不CO”等格式.“得 V”一般用于疑问句、否定句中,使用范围受限;“V 得(CO)”使用较自由.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出现在“得 V”中,“V 得”中的 V 只由动词充当.“得 V”一般表主观能力和对客观事件能否实现的主观估测;“V 得”既可表主观能力、推测,又可表客观可能和情理许可.二者分工除部分重叠外,处于互补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一 關於連詞“和”的用法,許多語法學家認為“一般只連接名詞、代詞或者以名詞為中心的詞組。”(初級中學《漢語》課本。這種看法有相當的代表性。)至於連接動詞、形容詞和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片語呢?那看法就很不一致。有的專家的語法書根本沒提到,如王力的《漢語語法綱要》。多數語法書提到了,但同時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而這些條件,各家的說法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探討。  相似文献   

17.
疑问用法是疑问代词“谁”的基本用法,非疑问用法是这种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本文根据“谁”的所指代或所指称的对象同话语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谁”的非疑问用法几种形式:任指,虚指,定指。  相似文献   

18.
程度副词,尤其是“很”,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手段.其实它们不只可以和形容词结合,也可以和动词结合,甚至有的也能和名词结合.只是各自结合的范围大小不同,条件不同罢了.但都有范围和限制,没有哪一类词能毫无限制地和它们自由结合.区分词类,应该在这个范围和限制上去研究.今就表比较的程度副词“最”,和一般程度副词“很”两个词,把它们运用的情况,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关系问题,我国学术界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但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还经常出现混用甚至错用的现象。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对我们的民族研究工作和民族工作实践很有必要。这两个概念从内涵、产生原因、基本特征、解决的办法和途径等层面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用到“通感”和“移就”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它们能够启人们联想,体味余韵,由此及彼,互相映衬,互相交融,渲染气氛,加深诗文意境,提高表达效果。例如:(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