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旭 《理论界》2009,(7):111-112
本文用量化和文本分析来考察"改革开放"一词在中国近20年的演变过程.指出, "改革开放"固定用语的出现是渐进的过程,从改革地位的确定,经历过"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改革、开放、搞活"、"改革和开放"等的提法,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改革开放"这一固定用语.这一过程与中国渐进型的改革道路的选择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发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绩效观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此基础上反驳了"有意的制度模糊"论,并指出渐进式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制度内生演化规律使然。渐进式制度变迁使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极富弹性,制度弹性又为制度实践过程中的渐进调整和后续改革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大幅降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来看,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不断调整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协同演化机制,这种系统耦合和正反馈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4,(3)
周冰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年第2期撰文《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是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与政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逐步突破和扬弃的过程。作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体制的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反映出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渐进的道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市场经济论的先后提出,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和斗争,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改革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中国改革理论的不同流派,其中比较激进的和试图寻找单一改革主线或突破口的各种…  相似文献   

5.
由西方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鼓吹的"中国模式"论,与同时散播的"中国威胁"论一样,分别具有捧杀和骂杀的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模式"日渐显露的内在弊端,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消费和捧杀,正在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醒觉。只有改革与改变"中国模式",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增进民主、社会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静 《理论界》2010,(2):40-44,123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有着"法国最优秀的人"之美誉的政治家、前总统夏尔·戴高乐的思维方式分别表现出富有中国智慧和法兰西智慧的理性精神。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和戴高乐旨在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戴高乐主义,体现了实用理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摸论"和戴高乐"以退为进、虚退实进"、"虚虚实实、步步为营"的"渐进战术",体现了渐进理性;邓小平"不搞争论"、"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检验论"和戴高乐"排除干扰、坚定推进"、发挥人民主体性的政治体制改革,体现了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民族主义需要重新界定,这是因为以往的较多研究忽视了它的重大理论特征,即重商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相结合,而地缘经济学鲜明地体现着这一特征.在"世界体系论"的视角下,中国经济处在全球经济中的"半边缘"位置.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应是国际经济协调和管理.首先是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和开放性经济集团的形成;其次是推动全球多边经济机构的改革与强化,建立新的全球经济治理规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视野下,中国改革发展观经历了具有否定之否定意义的三重转换:以民族独立为主题,以激进革命为手段的道义性"追赶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富强为目的,探寻体制性财富增长的功利性"渐进改革观";当代"以人为本"、以建构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识性"科学发展观".这三重发展观的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约束条件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主张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逐步形成"渐进发展"的经济建设理论.它力求尽快地恢复和发展苏俄的经济,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避免和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问题."渐进发展"的理论无疑是与苏维埃俄国国情相符合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关于非渐进改革的思想邓周平邓小平关干非渐进改革的思想在他的改革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关系的重要依据。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改革已步入了攻坚阶段。深入探讨邓小平关于非渐进改革的思...  相似文献   

11.
试析邓小平的战略协调论曾端祥邓小平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工程是一个持续发展、渐进改革、长期稳定的国家发展战略系统工程,蕴含了极其深邃的战略协调论思想。这一战略协调论有着系统的内容、特征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一、邓小平战略协调论的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回顾与前瞻吴敬琏一、对以往改革的回顾从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一种很有影响的看法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秘密在于采取了“整体渐进的改革策略”。纵观历史,这种判断并不符合实...  相似文献   

13.
产权论成为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国企产权改革的理论依据.但产权论无法解释变革产权后,有的国企效益提高了而有的则没有明显变化的经济事实.超产权论发展了产权论,丰富了企业治理理论,提出了新的竞争理论.超产权论对中国国企改革具有新的解释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上半叶出现反思主义思潮,省视"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反时"商业精神",主张"长为农国"、宣传"大同"理想.追溯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存在着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空想社会主义,其特征为以"奇技淫巧"论、"安贫乐道"论为标识的非科技论与非固富论;以"农本"论、"抑商"论为表征的农业立国论与工商反对论;以"均平寡安"论、经济"统制"论为号召的古典"大同"论.本文指出: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乃为"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吏接续与现代阐发.中国古典空想社会主义既为"宝藏",又为"山岳",本文尝试立足在这样的思考平台上,对中国现代反思主义作思想梳理.以此说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自 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过程。 2 0多年的改革进程已经形成了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特有模式。不管人们对这种改革的模式认同与否 ,渐进政治改革已经使中国的政治和政府运行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领导人的主张与推动下进行的 ,改革领导人关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为中国政治改革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限度 ,并对这场改革的政策内容和过程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 ,这些思想包括了为政治改革设定的基本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政治改革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西方解释学的角度论证了诗歌翻译中"作者意图"的不确定性,进而探讨树立诗歌翻译新标准的可能性.通过比较西方认识论中的"两元"体系和中国传统诗学的"三元渐进论",以及对汉诗英译的两个个案分析,得出结论:诗歌翻译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符号的机械性解释,而应该综合考虑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所谓的"化境".  相似文献   

17.
付敏杰 《河北学刊》2015,(2):104-112
当前,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判断存在巨大分歧。关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观点分为"周期性下滑"与"趋势性减速"两派,前者以象牙塔学者为主,对理论化研究有偏爱,代表性观点是"国际环境论"、"动力转换论"和"调控紧缩论";后者以政策研究人员为代表,侧重经验研究,代表性观点是"减速节点论"、"结构性减速论""发展机制转换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国际环境都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前者典型事实是劳动力市场转折和产业结构转变,后者典型代表是世界主要组织的增长趋势预测、公众未来预期的恶化和对于中国与世界不同关系的认知,随着国际经济增长步入增速更低的"青铜时代",中国经济增速将不可避免出现下滑。  相似文献   

18.
中印两国均视"中央与地方关系"为重大课题,而向地方放权更成为两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焦点话题.两国都试图在政治架构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渐进模式",并对经济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与调整,而具体思路便是"财政联邦主义"这一共同的分权逻辑.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三:首先,分权具有信息优势;其次,分权有利于形成竞争;最后,分权有助于改革的推进.这一思想是中印两国的改革精英们共同的追求,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他们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主动达到这一目标,将发展经济的权力还给了社会.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开启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抉择。理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历史、系统和理论探究的基准,这种改革促使中国经济创造了增长的奇迹,同时又派生和加剧了多重结构性问题。发展绩效的多面性、复杂性导源于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机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政府-市场关系调整为根本命题,在市场维度以微观主体扩展和价格机制形成为主线,在政府维度则以放权让利和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主线,具有渐进式、结构化特征,且政府内部的制度安排对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立足这种实施机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对已有部分理论的验证,但也因本土化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故事",这些本土化特征为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经验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来自社会实践的依据,且会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指引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渐进改革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邓小平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归纳、提炼出若干渐进改革思想,并对其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以揭示邓小平渐进改革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对中国改革的独特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