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艾伦特的政治哲学属于20世纪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开创的现象学传统,但她提出的问题却可直接追溯到康德.她从康德哲学最薄弱的环节即"理性的丑闻"人手,揭示出政治判断的属性具有美学或情趣的特征.艾伦特的政治思想顺应了20世纪西方思想界解构传统政治哲学理论的思潮.在关于<艾奇曼在耶路撒冷>的案例分析中,她更是进一步指出,政治判断不但是特殊的,而且充满着悖谬性.通过解构传统政治理论和分析传统政治判断中的悖谬现象,艾伦特为21世纪的政治哲学开拓了新的可能性,留给后世多方面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在研究方法上仍是孱弱的。反思目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知识构成的描述、意识形态的勾画、政治功能的凸显、理论结构的提取这四类方法及其分别引申出的四种研究导向,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可以采取四重推进式方法进路:首先是"历史—描述",其次是"思想—提炼",再次是"比较—界定",最后是"理论—重构"。对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凸显和实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功用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复数性的终有一死的有限性的存在,身处困境的人通过语言交流构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助互信的生存模式,并且在这种生存模式中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或社会中的存在的明证,从而共同构建一种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公民政治体系。而作为行动的开放的交谈在为行动开辟空间的同时,也为交谈自身开辟了广度与深度的意义空间。交谈与行动二者相互缠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4.
有关后现代艺术的政治性问题是西方理论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詹姆逊、伊格尔顿等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先锋艺术受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文化腐蚀后的蜕变,是缺乏社会政治批判性的文化垃圾.然而哈琴却认为后现代艺术依旧是富有政治性的文化实践,它用"亦此亦彼"为运作逻辑,以同谋性批判为实践策略,以反讽和戏仿为批判武器.尽管后现代主义也有其无法避免的悖论性,但却依旧蕴含着值得期许的政治潜力,它虽然不能带来现实的政治变革,但却为变革孕育着可能.虽然哈琴让人们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殊政治蕴含,我们还是应该指出她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过于乐观了.她强调后现代主义与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之间是同谋与批判共存的关系,但她使用的术语却是"同谋性批判"而非"批判性同谋",即她在某种程度上把同谋看作是为了批判不得不做出的某种献身和让步,是一种值得付出的代价.哈琴没有看到,许多貌似政治性的后现代艺术其实真正所作的乃是"批判性同谋".另外,即使后现代主义果真如她所说总是"无可避免地政治的",它也未必真的能够带来积极的政治行动,因为任何真正的积极政治行动都离不开有着共同政治愿景的行动主体的集合和共同遵守的行动方案,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崇拜却让它厌烦任何打着"共同"旗号的事物.哈琴视觉的独特及局限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指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哲学依据。即: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选择性;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宽容性性;认识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类自由危机,马克思和阿伦特都主张以实践作为其走出困境的方案。但是,他们在劳动、自由以及实现自由的具体实践方式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对劳动的推崇,是对前柏拉图政治经验以及柏拉图开创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叛。深受古希腊政治影响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作出了误读。她认为,政治行动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式,马克思对劳动的肯定是对政治以及人的自由否定。事实上,阿伦特既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也没有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行动实现自由的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从实践的总体性来理解人的总体性,以在实践方式变革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着的人作为政治哲学的逻辑根基,超越了以抽象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基础的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开创了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学说,对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政治之为一种责任——古典政治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价值与现代价值的不同,导致古典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思想的差异.以整体性为本位的古典政治思想把政治当做责任进行分配,这在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有大致相同的认同.然而以个体性为本位的现代政治思想把政治当做权利进行分配虽在现代社会得以确认,但仍有借鉴古代政治思想的必要.作者以古代希腊政治哲学与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为视角,对中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责任意识进行比较,阐述了古典政治责任的优先性及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与“什么是哲学”的答案始终悬而未决一样,“什么是政治哲学”这个问题也为学界争论多年而从未有过“公论”。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政治哲学是具有深远历史传统和丰厚思想资源的研究领域,但将这种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哲学却是现代学科构建过程中的晚近事件。以现代政治的现实视角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回顾和归纳大致界定了政治哲学的本性、研究对象与致思方式,也在古典与现代的贯通中明晰了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可以说,  相似文献   

10.
西方政治哲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存在过三种思维范式,历经两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求知动物被提升到政治动物之上,蔑视行动的生活,诉诸政治一种客观主义的“法则和尺度”,为存在性政治哲学范式;从人性出发,设定自然状态,诉诸政治抽象的“自我意识”,为意识性政治哲学范式;从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出发,在“理性多元化”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实践,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政治问题的“和解”,为交往实践性政治哲学范式。作为现代交往实践哲学奠基者的马克思,理应成为追溯政治哲学思维范式现代转向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来看,哲学与政治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在自由问题上表现的更为尖锐。阿伦特认为,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传统用真理排斥意见,贬低政治并分离自由与政治。她认为,哲学所追求的自由最多也只是一种内心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发生在公共领域。在她看来,政治存在的理由就是自由,政治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和马克思的政治自由理论表面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理论基础来看,阿伦特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分析“劳动”,而马克思则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劳动”;从理论领域区分来看,阿伦特采取静态的划分方式,马克思则采用动态的划分方式;从理论走向来看,阿伦特表达出一种空想的理论走向,而马克思则表达出人类走向新社会形态的科学归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回溯到实践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为核心,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没有否定和抛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和伦理维度,而是既包含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又包含了手段性的劳动。只有看到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实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才能驳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质疑。总之,将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汉娜·阿伦特在《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一书中,集中而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一方面,她肯定了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和终结.另一方面,她批判了马克思核心思想的矛盾表述.二者的政治思想既有共容性又有着显而易见的立场分歧,因而构成了阿伦特视域下的独特的马克思形象.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灵魂审判神话表明,审判和统治必须依从不同地域的习俗和礼法,它们的根基永远不可能是哲学,不能像追求最终真理的哲人那样,致力于追求绝对的公正审判。绝对的追求,与审判和统治的品性不相容,从而与政治的品性不相容。人世的政治和统治,其合法性正是基于各自的习俗和礼法,它们彼此的价值不可替代而且无法取代。借助这个神话,苏格拉底象征性地诠释了修辞术、灵魂审判和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哲学对公正审判的意义、以及哲学对修辞术的最终胜利和全面取代。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中,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以不同的面目而复活,并且在这个世纪强势延续。作为20世纪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同样也从自身的理论角度解读并批判了霍布斯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政治旨趣。本文综合考察了阿伦特关于霍布斯的解读,并且围绕这两个依旧晦暗不明的问题展开思考:如何理解和评价阿伦特的霍布斯解读?这个解读与阿伦特政治思想本身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   

19.
汉娜·阿伦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指出教育危机的实质是政治危机,它与共同责任和政治行动有关;教育者需要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肩负起引导新人进入共同世界的责任.阿伦特的政治与教育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政治在教育中不可或缺,重视行动的政治观才能真正造就公民文化和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