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文化适应过程可划分为文化冲突、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本文尝试从文化适应的最小单元入手,来分析构成文化适应系统的物理适应、社会适应和观念适应的过程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失地农民适应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建构,政府部门的就业促进,市民的社会接纳以及居住社区支持系统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张勇 《江海学刊》2020,(1):206-216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产生了数百万的内迁移民。三线移民经历了迁入初期的不适之后,在语言、饮食、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文化适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移民文化和三线厂矿文化。从本质来看,三线厂矿是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单位社会"和典型的"文化孤岛"。社会与文化上的区隔使得建设时期的三线移民并未真正融入当地,三线移民文化及厂矿文化也不是迁出地和迁入地文化的简单嫁接与融合。直至改革开放,三线厂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文化孤岛"和"单位社会"失去了依存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壁垒,三线移民和三线厂矿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夏10个生态移民点为例,对迁移后的309名移民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变迁与未变迁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变迁与未变迁及不同迁入时间的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移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影响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相互影响.针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社会适应状况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集中居住、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探讨新移民对于集中居住方式的适应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江苏省为例,通过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发现,集中居住区移民总体上适应状况良好;在影响因素上,社区环境和配套设施、社会交往和社区参与、地区差异以及身份认同等因素对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扩展居住区公共空间面积、加强居住区社区建设,同时在推进过程中要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对农民来说,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行动、加强社区参与和邻里交往,以提高对集中居住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城乡文化差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成为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的代表,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和内化的观念,生产方式则是差异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大量迁入城市,人们面临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变迁,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存在着双重文化适应问题,对原有文化和新文化都具有学习的过程。这种双重文化适应程度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心理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农村人而言"双重性"更为明显;双重文化适应的内容对心理适应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均衡;而这种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都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当城乡经济差异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就不再凸显。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多是由不同文化的群体组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向人类呈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背景。本文试图对跨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出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思考针对高校留学生这一群体因留学时间、留学动机、留学生个体等因素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及留学生面对跨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如何调适。  相似文献   

7.
文化适应--研究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生育模式已不能完整地阐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文化适应作为一个不同于经济、社会、政策的因素而对流动人口生育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明确文化适应内涵及文化适应作用于流动人口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形式和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从文化适应角度来研究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提出文化适应机制将使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有利于我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的文化适应已成为新的课题。本文从文化适应的内涵谈起,阐释了大学校园的各种文化适应,并提出了促进校园文化适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是三种重要的动态文化现象,它们对文化发展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和迅速,文化冲突日益直接和激烈,文化适应日益迫切和严峻,它们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与文化安全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要化解由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适应,促进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协调性发展,除应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转换外,还要注重文化整合、文化一元与多元有机结合以及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0.
三峡移民外迁至沿海省份,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他们面临经济适应难题,如生产方式的变更、家庭副业的萎缩等.为此,应充分发挥移民主体能动性、当地居民的社会帮扶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  相似文献   

11.
中外移民社会适应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移民的人力资本越强,如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竞争力越强、经济收入越高,则越容易适应城市生活.而国外移民的适应则不同,移民越是来自发达国家,其收入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越是有优越心态,越不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外移民在社会适应方面共同性的规律则是,移民融入城市的动机越强、在城市居住的时间越长、社会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越多),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2.
劳务移民是生态移民的一种重要形式。劳务移民的城市适应是其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自身文化心理等方面不断变化、调试的行为过程。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需要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安置地社区层面及劳务移民自身层面出台政策、采取措施,突破其城市适应的困境,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文化适应成为当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分析文化适应的涵义、文化适应的阶段模型假说、文化适应的个体对策的研究变化,以及分析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从以往概括性的文化整合策略逐渐转向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文化适应考量,体现出了文化个体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解释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社会资本建构作为现代文化适应研究的一个维度,通过三个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案分析,探讨不同社会资本建构模式对现代文化适应的影响。文化适应的制约因素不仅在于社会结构性的制度安排,更在于个体自身在社会经验积累中形成的一套主观生存伦理和生活价值观念。社会记忆和社会生活的情景性支配着个体的行动逻辑,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资本建构模式,最终影响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外地白领移民上海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是指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开始持续、直接的接触之后,一方或双方原先文化范型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结果。国外的文化适应研究开展得很早,尤其是一些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国内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或外来农民工进城后遭遇的文化适应问题。上海的外地白领文化适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适应过程。通过对200名上海的外地白领样本的问卷调查,从身份认同、语言适应、对上海的喜爱度、交往适应和对上海的归属感五个维度测量其文化适应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语言学习能力、本地朋友圈、移居上海前来上海的频率、和上海人接触的频率、在上海居住时间与外地白领移民的文化适应水平呈显著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环境和生理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生产适应、人际和风俗习惯适应及其心理适应等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影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梅贞 《理论界》2008,(2):161-162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跨文化传播的经历进行梳理,展现了利玛窦在明帝国儒家伦理规范下突出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以及高超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深入剖析利玛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并揭示出其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借鉴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反哺是一种逆向的文化传递模式。老年人向年轻一辈不仅学习一些新器物、新技术的使用,而且有对新现象的理解,新观点的接受,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这种文化反哺过程,不仅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糯稻品种的多样并存看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适应成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省双江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是一个偏远的侗族山寨,正因为所属区位偏僻,所以侗族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相对完好的传承。笔者在该地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他们种植的糯稻品种琳琅满目,考虑到这个小山村的耕地总共才1500多亩,这样多的糯稻品种多样并存,在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自然成了不容回避的研究课题。为此,笔者根据近年来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糯稻种植文化对资源短缺的补救能力角度探讨了糯稻品种多样并存的适应成效,并希望这一探讨能够得到推广,应用到其他民族文化中,以便准确的评估其牛态适廊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