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蒙古族的宗法统治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过程。蒙古族的祖先室韦———达怛西迁至蒙古草原地区并由"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转变为"阿寅勒"个体游牧方式后,其社会逐渐从氏族制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合不勒汗建立起蒙古部的初期国家政权后,蒙古社会进入了游牧民族的宗法奴隶制阶段;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社会由游牧宗法奴隶制过渡到宗法封建制,但这一过程直到元朝建立后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魏晓立 《殷都学刊》2008,29(1):147-149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在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冲击下,汉族宗法文化出现了一些变异性表现,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组织转化的过程之中。宗族内出现了族长由选举产生,对族长可用投票、监督、弹劾、罢免等形式加以更换;族规的惩罚方式有所减轻,继嗣条件有所放宽;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改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离婚自由。  相似文献   

3.
4.
曾凡贞 《学术论坛》2006,(4):139-142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薄弱领域。文章以我国古、近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为例,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特点,以期推动对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深入,并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余国庆  陈治 《云梦学刊》2012,33(2):44-47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左鹏 《江汉论坛》2004,(3):95-98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和概念术语的界定,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芳晨丽景、林泉高致、朴野偏远,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诗人与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参与了小说创作 ,这是唐代小说一个相当显著的特征。唐代诗人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贯注诗人意识 ,使作品的内在特质诗化、叙事抒情化 ,并获得了诗的意绪和情趣。情韵弥漫 ,意境浑成 ,满足着人们明确而强烈的审美愉悦需要 ,对唐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达到了其他时代小说难于追攀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8.
论帮派文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帮派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恶之花”。帮派文化产生的源头是家族宗法文化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拉帮结派、秘密结社等非制度性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的。帮派文化产生于先秦 ,其主要特征是异姓结拜。帮派之所以能以帮会的形式出现 ,主要靠的是帮派文化 ,而维持其生存的核心价值是“义气”。帮派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崇尚暴力外 ,都借助神灵的力量。帮派文化滋长的结果就是“黑社会”的出现 ,分析黑社会必须注意乡土文化 ,因为乡土文化是以家族文化为特征的 ,而家族文化是帮派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礼”“仁”等宗法伦理为核心,它以君臣之礼和忠君之德为基本要素,以帝王私有制为物质基础,以人的自爱之心为心理基础。宋明理学主张“灭人欲”,客观上也否定了体现宗法之礼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自爱之心,从而加速了宗法制度的衰落。明清之际启蒙学者意识到对“人欲”(私利心)应当“从而恤之”而不可禁之,并有意无意地突破了传统忠君之德的樊篱,倡导起一种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忠民之德。  相似文献   

11.
12.
宗法制度在宋代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先秦时期形成于王室贵族之中,并在其后一直保留在帝王世系和豪门贵族中用以建构与维护其等级秩序的贵族式宗法制逐渐演变为平民的人文关系规范。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北宋兴起的平民化宗法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谭显宗 《学术月刊》2012,(6):104-111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创新潮流。这些诗人,既是诗论家,亦大多是有功名官职的政治家;其诗论有承接杜甫现实主义带有儒家诗教色彩的"风雅"论,也有继承王昌龄饶富创作艺术的"诗境"说。在承先启后之余,更有一些思想上的突破。例如,中唐诗人宗儒尚"风雅",然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突破性地选取女性诗及僧人诗;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下开辟"雄肆险怪"诗风;白居易主张较为"意激"的"讽谕美刺"说;还有别具一格,由诗僧皎然、权德舆等倡导诗心禅趣之"意境"说,都是唐人新创。其贡献价值不仅在于古典诗歌,也在于现代诗歌之尚意韵味流。如此,中唐诗论确有它的底蕴内涵,在乎挖掘者深度。  相似文献   

14.
翻译策略视文本的题材和体裁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唐诗因其变化多端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流传至今,其中的含蓄、双关、典故更为脍炙人口。该文围绕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展开翻译策略的探讨,试图摸索出一点规律。  相似文献   

15.
当代散文的创作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 ,表现出一种明晰的追思意识 ,又探求对其本体的现代理性的把握 ,强调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审视与思辨。这种创作趋向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实现传统文化观念的更新与转化 ,其作用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柯卓英 《社会科学论坛》2010,(5):129-132,13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唐代诗歌在当时的传播进行剖析,认为唐代诗歌传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唐代诗歌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素,以及诗歌的传达、接受和反馈三个重要环节的动态系统在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在这三个环节的流动中,诗人的声名才得以广播,诗歌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咏史诗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的数量卷帙浩繁 ,它的气势吞吐天地 ,它的容量涵盖古今。古往今来 ,大凡诗坛巨擘 ,皆有咏史之作传世 ,认真地研究咏史诗及其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利用古代文学遗产 ,其中尤其是古典诗歌遗产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基本特征、源流正变、学术价值、历史地位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一何谓“咏史诗”?它区别于其它诗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两个疑难问题。咏史作为一个专有名…  相似文献   

18.
孟睿 《理论界》2008,(5):165-166
心理学认为,人能通过意象使被压抑的内心力量得以发泄。对蒲松龄来说,他针对现实的能量处于被孤寂怨愤压抑的状态中,他相应的意象可以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超越外部的限制发泄出来。从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科举题材、两性情爱题材的创作心态都与他心理上的意象发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诗人"的文化认同与诗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代际称谓,"第三代诗人"以叛逆的姿态颠覆了朦胧诗人的诗坛主体地位,实现了诗歌观念从精英到平民的位移,同时,也把自己绑赴"刑场",宣告了诗人之死.比起诗歌观念的叛逆来说,诗人之死的震动性和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相似文献   

20.
郭亚明 《阴山学刊》2004,17(3):46-50
黄土地构成了路遥的小说世界。路遥以他沉郁的笔触深情地表现着一代又一代黄土地上的人们特别是农民们苦难而又顽强的生活。路遥小说中除了始终贯穿的信天游旋律外,还把陕北方言融汇在作品的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中,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