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唐诗与宋诗孰优孰劣的争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大问题,自南宋以来,一直延续不断。到了清代初期,这种争论尤为激烈,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诗人,都有有关是宗法唐诗、还是师承宋诗的论述。这种争论,不仅表现在诗歌理论的论述方面,而且直接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上,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唐诗品汇》编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来,人们多重视该书保存唐诗之价值和宗法唐诗之功用,而对其编纂思想本身较少注意。总的来看,《唐诗品汇》编纂的思想资源大致有三方面:(一)南宋以来宗唐抑宋的文学风尚;(二)闽中本地的诗歌创作批评传统;(三)对早前唐诗诸选本之借鉴创新。而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编选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耿锐 《东岳论丛》2019,40(5):26-32
卢见曾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有意识地将是否符合唐诗学传统作为编选标准来选录和定位清前期山左诗人和诗派,梳理出了清前期山左诗坛宗法盛唐,尤主王维、孟浩然,且不排斥中晚唐,甚至兼纳部分宋调的隐约而开阔的唐诗学发展脉络,并以之观照清前期山左诗坛的诗学风尚,呈现出鲜明的唐诗学本位倾向。  相似文献   

4.
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缔结的原则和表现形式体现了彝族族权、父权、夫权的宗法性特征,分析西南彝族传统婚姻形态的宗法性,有益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余国庆  陈治 《云梦学刊》2012,33(2):44-47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6.
曾凡贞 《学术论坛》2006,(4):139-142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薄弱领域。文章以我国古、近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为例,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宗法文化发展形态的一些共同的规律性特点,以期推动对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的深入,并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唐诗在日本     
在日本文化中 ,唐诗不仅是可用来吟咏欣赏的异国文学作品 ,更是诗歌创作的楷模 ,尤其是从奈良到明治时期 ,汉诗取法盛唐 ,兼采六朝诗文和宋诗的菁华 ,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集中体现了唐诗及中国诗文化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婚姻具有文化规制性。少数民族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可以彰显婚姻的文化规制性。东乡族宗法文化规定了东乡族乡土社会的婚姻。宗法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构男尊女卑的权威秩序,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少数民族实现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正> 宗法是宗族以内的一种法权关系,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①它萌芽于龙山文化晚期,形成于夏商,完备于周代,②以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瓴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宗法文化系统,古代文论处在这个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法文化的系统质。本文认为,宗法文化主要是通过“人教”文化、“向心”文化、“征古”文化、“天人合一”这样一些文化形态对古代文论发生影响的,它影响所及,广被古代文论的方法论与价值论、术语系统与思想系统。本文考察“人教”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萍 《理论界》2005,(12):160-161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为唐诗创作提供了国际文化视野,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佳作。研究唐诗创作的国际文化视野,对新时期中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宗法制度孕育了伦理型文化,政治专制制度孕育了政治型文化。宗法制度和政治专制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宗法专制制度,宗法专制制度孕育了"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专制制度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政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宗法制度具有很好的调节机制,有较大的弹性和再生功能。但宗法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致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育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亡国诗篇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宗法伦理文化精神与亡国诗篇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亡国之音具有宗法伦理精神的因素,并以独特的审美意象表现了亡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波峰,也是世界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灿的明珠.在唐文化艺苑里,唐诗的成就更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诗体大备的时代.“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①唐诗为什么会取得那么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唐诗日译就有了一整套按唐诗顺序进行假名标注和文言翻译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现代日语的唐诗翻译风格.这种翻译风格的转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化需求.运用翻译理论和有关知识,探讨了唐诗日译文言翻译风格以及向现代日语翻译风格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英译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业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唐诗英译和文化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唐诗的英译研究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存在、支配和贯穿于译者对诗歌文本的选择、阐释及翻译策略的运用之中。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的唐诗英译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宽容的译诗评价多元体系,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论盛唐诗歌意境特征及其审美范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盛唐诗歌意境特征及其审美范式的形成许总江苏省社科院经过一百多年社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发展的培育,以及文学传统的长期积聚,到开元、天宝年间,唐诗艺术达到了其高峰状态.从纵向的文学传统及横向的社会文化方百分析其繁盛的原因自然是重要的,但若就盛唐诗本身而...  相似文献   

17.
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教授。以下简称“赵”):中国的游民与游民社会、游民文化是几个不同的概念,你能否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以下简称“王”):游民文化概念的建立有三个基础:第一,三千年来古代中国社会基础是个按照父系血缘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宗法网络中的一个点。我们称之为宗法人。宗法网络对每个成员既可控制又予以保护。宗法人的利益由大家长代表,不必自己去面对社会,因而长此以往个性便逐渐萎缩了。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思想虽然也有一些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冯晖 《学术探索》2010,(1):12-16
中国是一个文化根基异常深厚,文化自我认同很强烈的国家。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小农经济为依托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等级伦理、宗法意识、国家本位、礼治主义等观念影响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消解着我们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各种努力,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法治政府建设,必然会出现“逾淮成枳”的现象,因此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注重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西周经历了从战争法则的弱化、分封制的产生、宗法等级制的产生等发展环节 ,完成了从礼治的产生到法律制度的产生之间的逻辑承转 ,西周完整地建立了中国传统法律整体秩序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西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魏晓立 《殷都学刊》2008,29(1):147-149
宗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征。20世纪上半叶,在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冲击下,汉族宗法文化出现了一些变异性表现,正处于向现代社会组织转化的过程之中。宗族内出现了族长由选举产生,对族长可用投票、监督、弹劾、罢免等形式加以更换;族规的惩罚方式有所减轻,继嗣条件有所放宽;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改善,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离婚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