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国家的扶持、当地自然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当时园艺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3,(5):22-24
秦汉时期的关中自然环境和今天有比较大的差异。从当时的气候、水环境、植被、土壤等方面来看,关中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充沛,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正因为如此,秦、西汉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都选择关中。  相似文献   

3.
秦朝时期,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指"非上",即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政者人身或其言行的非议。两汉诽谤罪的对象有所扩大,定罪多不依法律条文而依据统治者的意志;处罚措施因为客体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这反映了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法律条文更加细化,法网更密但君权高于法律的情况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炎黄崇拜因藉政权变革的需要,具有神人分离转换的历史特征,秦朝主水德,上接周统,炎黄崇拜神性失落并几近绝迹,汉高祖初称“赤帝子”,旨在灭秦;复称“黑帝子”,旨在汉代周德,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炎帝始为汉神,终遭冷落,文帝,景帝时期推行黄老政治,黄帝从天庭回到人间,转化为远古无为而治的圣君,汉武帝炫耀文治武功,祈求长生永命,主土德,封禅泰山,黄帝顿成遗授神策,羽化登仙的天帝,司马迁原始察终,整齐史故,其《史记》涵蕴宗黄大一统思想,黄帝成为华夷诸族的民族共祖和中华文明的肇始人君,王莽借助和平政变手段篡汉称帝,主土德,鼓吹尧帝禅舜,王氏代刘,黄帝又成了刘、王帝室的血缘初祖,,汉光武帝远承汉高祖“赤帝子”神话,主火德,旨在复兴汉室,炎帝崇拜重新抹上天命色彩,秦汉炎黄崇拜神人分离转换的轨迹说明,秦汉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神权,神权只是皇权缘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随意玩弄的谶纬道具,这既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显著文化特征,也是中西封建社会判若鸿沟的主要思想标志。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是铜币成为法币的开始时代。本文阐述这一时期铜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曲折发展,进一步阐述了铜币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制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秘书职能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了三国时期沿汉制而成但又受门阀操纵、异常混乱的"秘书"或"秘书性"官职的职能作用,指出中国传统帝制的"秘书"官职在封建朝政的管理体制中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角色.三国时期著名的秘书人才以及秘书出身或作过秘书的不仅有刘放与孙资、王粲与陈琳、弥衡与杨修,还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陆逊,足见三国时期秘书官制在辅佐朝政、影响历史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有关繇的词义分析,认为秦汉时期的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徭役或苦役,它含有繇使、繇役等多重语义,其中繇使就类似于出公差,秦汉时期的一般官吏随时都有繇使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人们大多认为庄子哲学在其产生以后并不为人所重视,直至魏晋时代才忽然兴盛起来,成为思想界的中心,并对其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仔细考察史料的话,就会发现庄学在秦汉时期并非一直沉寂无闻。在秦末汉初,由于黄老思想的兴盛,学者们对庄学还是比较关注的。东汉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尤其是文学家又开始关注庄学的价值。到了东汉末年,庄学在士人中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思想界的潜流,这样才有其后庄学的兴起。该文着重考察庄学在秦汉时期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6,(1):11-14
秦汉时期,各主要城市精心规划,原本服务于军事和政治目的的城市,也大多在此时增添了工商业性质。南阳随着陆路与水路设施的修筑,交通通达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其地位已名列于长安和洛阳之后,跻身成为第三大商业都会。商贾大族的聚群而居促进了南阳城市商业发展。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南阳保持住数百年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给军粮 ,以守为攻 ,迎战蜀军 ;蜀汉占据西南之后 ,诸葛亮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 ,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 ,劝农积谷。为了解决北伐运粮的困难 ,还在汉中及渭水南岸一些地区设置少量屯田。不同的农业开发措施与双方的治乱胜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秘书监、著作郎等职,均非三国时期新出现的职官机构,但在三国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职官机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时期图书编撰出版事业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内容博大精深,包含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管理的角度审视,其影响至今犹存。本文对战略管理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对三国战略体系中管理思想的阐述,力求获得具有当代意义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的法治主义思想,是在礼法结合基础上吸收战国至秦时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以厉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法治主义思想,而非后者的简单翻版.相应地,其思想不是对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削弱,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历时与共时对比,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人称代词"汝"和"尔"的"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三国时期二者在"格"上的变化它们都可用于主、宾、领格,除个别文献外,"汝"三格的频率和比例均高于"尔",先秦汉语里"汝"在领格上的限制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变经过了六个阶段 ,现存于世的有两个嘉靖刊本 ,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歧异 ,但是基本骨架却是大致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义”贯穿小说始终,但由于“义”的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的尖锐冲突,忠义难挽颓波,这就使三国的历史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一个道德的大悲剧。本文着重在于通过对理想人物(即悲剧主角)的性格分析,展现“义”是如何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矛盾统一的,从而能对“义”——这一对数百年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道德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论述魏、蜀、吴三国所面临的复杂的民族问题,深入分析和比较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及其特点。三国的民族政策各有特色,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曹魏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最为复杂,但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也最为成功。在本质上,三国的民族政策是其封建统治和政治、军事斗争的一部分,都是为本政权的利益服务的。三国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亦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