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以计划生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授利、造福、方便于民的普惠性惠民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但惠民政策的政策过程不尽完善,以致若干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利于基本国策执行的导向。这其中尤以计划生育政策受到的影响最突出。文章列举若干惠民政策,总结其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根据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从政策过程理论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制度成因:未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以致"国家义务部门化",基本国策的主要执行部门在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参与力度不够。在借鉴国内外惠民政策协调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以"国策上位、区别优惠"为特征的基本国策协调机制,从惠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各个方面强化基本国策主要执行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青年就业的政策体系属于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当下,研究青年就业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应用对于提升政策效能,避免政策盲目性和片面性,完善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各省在疫情期间青年就业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应用,探析其政策工具的特点和不足,为提高各省青年就业的政策效能,进一步促进青年就业提供策略参考和政策建议。构建政策目标—工具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NVivo11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疫情前后22个省级层面青年就业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得到引领动员型、能力提升型、保障支持型、监督评价型4类政策工具类目,并进一步细化得到14个政策工具条目,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阶段、不同施策对象政策工具的结构特点及其组合应用。研究发现,各省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的枢纽协调作用较为明显,在保障青年就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疏解了疫情期间青年对就业产生的恐慌感,提升了青年就业者的专业技能,保障了青年就业环境稳定。未来,各省应进一步挖掘需求,使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青年就业;加强各类政策工具的统筹组合,整合各类政府、社会资源,多功能向度、多...  相似文献   

3.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有利少导”现象例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比而言,利益导向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杠杆导向作用显弱。奖励扶助政策含金量不够、惩罚机制成效不大、普惠政策比较效应明显、政策实施部门缺少良好协作、非受益群众不关心等是主要原因。建议:协调政策,在普惠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应考虑对计生家庭的优惠优先,计生优惠政策需相关政策协调支撑;部门配合,需要和强化机制定时进行协调并督促各部门履行职责,设立专门的奖励扶助办公室全面负责各级的计生利益导向政策;营造舆论,开展对领导干部、计生宣传干部和群众多层次的宣传;科学决策,在制定优惠政策时,充分注意群众需求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和可持续性,适地适时加大政策的奖励力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政策科学的分析框架,基于湖北农村的调查,对普惠型公共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两项政策在农村实施的差别与影响。研究发现:普惠型公共政策在实践中使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利益导向功能趋于弱化,导向作用逐渐减少;并提出应从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确立计划生育国策为上位政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决策协调机制等方面来加强两项政策的协调与衔接。  相似文献   

6.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引发中外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经历问题认定、政策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等环节,最终归于终结。作为一项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在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政策监控及政策评估,对于探究政策效果及影响,正确决定政策去向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下,采用政策评估的科学逻辑及系统方法对生育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评估,并从当今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探究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政策调整及改进的建议。本文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已实现,中国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环境,统筹考虑政策调整、有序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正当适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项目实施的效果与宏观政策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希哲  李静 《人口研究》2002,26(5):6-13
中国生育率变动的曲折有政策的原因 ,但更与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有关 ,或者说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随着外部政策实施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分析中国生育率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计划生育在不同实施阶段的整体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种有效的社会政策除了其本身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外 ,对政策执行环境和政策实施手段的充分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我国 2 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正是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要托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给社会政策发展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单位,理应成为托底性社会政策的主要服务对象.但托底性的社会政策理念具有强调"保基本"忽视"促发展"的特点,从而降低残疾人社会政策的构建层次.新常态背景下,残疾人的社会政策需求层次由生存型社会政策需求、权利保障型社会政策需以及社会发展型社会政策需求三部分构成.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首先要建立托底型残疾人社会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建立权利保障型的残疾人社会政策,充分保障残疾人各项权利;最后,建立发展型的残疾人社会政策,使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并最终朝着托底发展型残疾人社会政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沈苏燕  李放 《南方人口》2010,25(1):30-38
本文以国家官方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样本,以政策支持农民养老为理念,以系统协调性为框架,实证分析了农民养老政策系统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农民养老政策系统不协调表现在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客体子系统之间、本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本政策系统与环境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 ,1 3~ 1 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 1 3~ 2 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 ,实行“1 5孩”生育政策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本文可以得出结论 ,在鼓励“少生”的总原则下 ,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全国各地的生育政策呈现出相当多样化的情况 ,把中国的生育政策笼统地归结为是一个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律的“一孩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赵惠英 《西北人口》2011,32(2):97-101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中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衡等问题的出现,特别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社会上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推行了近三十年的人口政策是造成人口结构问题的根源,只要放开这一政策以上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对此,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剖析,认为人口政策虽然对出生性别比失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非主因,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更是与此关联不大。在中国人口数量依然严峻的形势下,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提出应该重视和研究人口问题 ,面对 2 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结合其对人口科学和人口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人口总量控制与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政策、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就业等八方面的问题 ,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看待 2 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 ,提出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S X Feng 《人口研究》1982,(3):12-7, 22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ory has experienced some setbacks.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establish a socialist population theory based on science. During the 1st 30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 population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1) stage one was from 1949 to 1957 -- belief in population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sociology; 2) stage two was from the late 1950s to early 1960s -- represented by Mr. Ma Yinchu's "New Popul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he opposing side; and 3) stage Three began after the 1960s. Throughout the 1960s, studies of population theory remained stagnant, and no progress in this field was possible. In the 1970s, especially since the down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the development of a population theor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3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ory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are: 1) an evaluation of Comrade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population, 2) the divis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population theory, 3) the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ory since 1949. Mao Zedong did change his thoughts on population control, but he was in favor of family planning and supported studies in population theory. Besides Ma Yinchu, Chin Da, Fei Xiaotong, Wu Jingchao and others also had their own population theorie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Mao Zedo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opulation theory. New accomplishments and experience are expected with the down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相似文献   

14.
按国际划分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分别超过了10%或7%的话,即可看作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势头正在引起全世界关注。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型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发展老年产业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维系社会安定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事业,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Y Ren 《人口研究》1985,(2):8-14
A general review of papers and discussions at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held December 10-14, 1984 is presented. Discussions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ed China's population change 1949-1982, impacts of economic change on Tianjin's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facto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making,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ce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Hungary,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mprehensive long-term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Russia, fertility rate change factors in China, Shanghai's population change, an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Fertility rate change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multinational borderline value assumptions, recent trends in life span fertility rate in China, fertility rate in Jiangsu Province, fertility rate chan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terilization in Yangjiaping, Thailand.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scussions included the economic impact of world population change, the 1984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 changes in economically productiv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rategy, employed/unemployed popula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economic composi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iscussions covered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cific region, surplus r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rbanization analysis, trends and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Laioning Provinc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in migr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included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Northwest, internal migration to Beijing, Chinese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major region, and current population changes of Chinese Tibetans. Under social problems of population, discussions included women's status,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change, Shanghai's aging trend, analysis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retirement system in Chinese villages.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再生产等方面,通过构建人口发展方程,分析了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之间从长期看具有稳定的互动关系,短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体制创新,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等要求下,当前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茂英 《西北人口》2009,30(4):67-72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环境要素是人口分布的客现基础,但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力布局。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均发生较大变化,灾区人口分布格局变动不可避免。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区10个极重灾区县为例,在系统分析灾前人口分布格局基础上,指出“耕地等农地资源灭失毁损、避灾搬迁、产业布局调整与升级、城镇体系空间重构、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影响灾后人口分布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灾区“人口总量基本不变,而城乡人口分布格局发生调整,并形成以县内分布调整变动为主、跨县人口分布调整为辅”的变动态势。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开发,经过七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返贫现象却十分严重。陕西省的返贫人口大致有五类,返贫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导致生态失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素质偏低、人口产业结构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9.
人口地理波分析表明,中国有5大人口地理波波及区,4组人口地理波先发展地,2个人口地理波向西部传播的中转地。"两纵"、"两横"四大人口地理波传播扩散基本通道。各地人口发展空间上有差别,时间上有先后,有工作因素,更有时空差异客观规律的作用。应尊重发展的时空差异,在不同的人口地理波波及区和同一人口地理波波及区的先发展地区和边缘地区,创造不同的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时间表。全国统一但有区别的人口政策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应是全国人口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It is sometimes said that there is no population problem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e U.S. fertility rate is approximately at the replacement level of 2.1 children per woman. However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in 1992 by approximately three million people. There are two major causes of continued population growth even when fertility is approximately at the replacement level. One is population momentum; the other is immigr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what must be done if we want to achieve zero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mmediately, without the long delays caused by population momen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