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精神以及养老服务的缺失。本文从宏观背景、客观因素和独特因素等三方面对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需求缺失问题,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它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来保障,需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需要城市空巢老人自身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3.
张丽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5):49-52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是影响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某街道的调查资料显示,城市居家老年人社会支持脆弱,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女性老人和高龄老人的生活堪忧。为此,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收入,在社区层面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李树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9-71
大连市老龄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位列辽宁省的第一位。其中空巢老年人的数量占全市老年人总数量比重一半以上,此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现阶段大连市养老的难题之一。以政府性质和民营私人养老机构为例,找出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需要与社会机构的服务匹配之间存在的断裂之处,并通过政府和机构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当前农村有限的养老资源主要限定在特困供养老人群体,还有一些因经济能力、身体机能和照料资源不足等因素面临生活困难的老人。如何补足农村困难老人养老服务供需缺口、优化农村困难老人养老服务模式,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文章的研究对象在以特困人员为代表的特殊困难老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通过综合能力评估框架和需求层次评估体系对困难老人的生活样态进行全面剖析,进而基于供需适配的互动视角,从充分性、可及性、相适性和稳定性四个维度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与困难老人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提出供需协同视角下农村困难老人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和习俗,清代统治者也以孝治天下,但是在天灾人祸的非常态情况下,传统的伦理道德几乎被遗弃,充分表现出人类身上最原始的野性。文章拟以晚清华北地区为例,展现这一非常态时期老人的生活,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非常态法律制度的失控和伦理道德的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老龄化和工业化双重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多,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关注就难以有相应而完善的解决措施。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实地调查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条件、健康医疗、生活照顾、住房条件、精神慰藉和老人养老意愿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会、家庭和自身层面提出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圆老人生活幸福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正确化解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随着长期承担家庭养老职能的大家庭的解体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养老已成必然趋势。面对持续增加的养老需求与有限的养老资源的挑战,在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据老龄群体自身的养老选择方式和需求意愿设计社会养老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是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老年人抑郁(GDS)、孤独(UCL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等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重庆市北碚区500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空巢老人孤独、抑郁与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显著大于城市;女性空巢老人比男性更抑郁孤独和抑郁;随着年龄增大,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减弱、孤独和抑郁显著增强;无子女空巢老人相对于有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差、孤独和抑郁更强烈;文化程度越高,孤独与抑郁水平越低,但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从市场学角度看,我国老人愿意"异地养老"的比例并不高,愿意"异地养老"的主体主要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希望通过"异地养老"来改变一下自身的养老状况。老年人是否愿意"异地养老",实质上是基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一个综合考虑。因此,开拓"异地养老"市场,需要各地大力宣传,加强特色服务,完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3.
14.
对广西资源县河口瑶族乡100位农村瑶族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山区农村瑶族老人精神文化活动贫乏,生活方面出现购物困难、经济困难、看病困难、生活自理困难等。对此,政府应弘扬瑶族居家养老传统,加快发展社区福利与自费相结合上门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组建电视频道,将上门给山区70岁以上老人诊疗纳入“新农合”的受益范围。 相似文献
15.
16.
“最后的选择”:城区老人对机构养老的态度研究——以某地级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和机构养老事业的兴起,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机构养老的选择;但老人超出家庭和社区之外的机构养老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一定是主观意愿的。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的主观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2010年7月对福建省某地级市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老人对机构养老持一种普遍的拒斥态度;他们的这一态度,建立在对其所处的系统环境的自平衡基础上,为老人对健康、家庭照料可及性、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机构养老的社会合法性的考虑和支付能力等因素所形塑,并且心理因素也有较大的影响。机构养老往往是老人“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山东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面临着极大压力,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越来越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山东省农村居民养老意愿与需求"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机构了解不多,入住意愿受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健康状况、有无子女等因素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山东农村养老机构存在数量较少、人员缺乏、资金紧张、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需要在规模、体制、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社会化养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作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日趋突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垃圾回收作为减轻垃圾处理负担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模式而大力推广。但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垃圾回收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垃圾治理模式,不具有成本有效性。垃圾治理应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重复使用率,政府应减少强制性的垃圾回收,而将政策转向征收适度的垃圾填埋税(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