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环境法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本文拟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并指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作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的法律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不应成为认识问题的障碍 ,新的伦理观将为我们分析问题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以科学技术控制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价值观及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树立自然生态规律是首要规律的价值观,不仅要坚持传统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而且要建立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观。要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首要规律的价值观和生态环境伦理观,作为其他一切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观主张将人类道德关怀和调节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其影响,有学者提出法律本位应当向生态本位转变的观点。在分析法律生态本位观念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及其具体实施的不可行性和不现实性后,提出应当继续倡扬法律的社会权利本位观念,并吸纳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成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然后,形成一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切实尽到关爱自然的义务。最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并以之改变人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观,并且提出加强人们环境伦理意识的建设性观点,使人和自然达到真正的统一和谐。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的自然观,以开阔的整体性的眼光,将自然看作生生不息的和谐的系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源,各有其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以优越者自居、主宰者自命,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性依据。我们必须重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界,又要采取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生态学化”和社会生态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后,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人类开始运用科学技术力量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于是现代科学出现了“生态学化”的新趋势。社会生态意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哲学反思。它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和生态法制观。  相似文献   

11.
从老子的伦理观论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伦理观基于“道”而更具超越性和普遍性 ,他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不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普遍的伦理观意味着人对自然有着伦理责任 ,而这种伦理责任也是人际间伦理关系的折射  相似文献   

12.
施密特在阐释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过程中 ,揭示了自然的社会伦理本质 ,其中包括揭示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前提 :自然概念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质 ;人与自然关系互动的伦理机制 :自然的社会中介和社会的自然中介 ,进而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探索奠定了哲学的学理基础 ,也为法兰克福学派自然伦理观的生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揭开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研究的序幕 ,为科学伦理学的本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生态伦理观,采用了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和理论语境。马克思这一生态伦理观的生成与其对于劳动和人的本质的界定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始点与他揭示人与动物和自然关系上的异同密切相关。马克思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关于共产主义探索具有内在联系,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不仅能改变原来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他还从现实物质生产(实践和工业)出发,阐释了生态伦理观的现实运作。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和谐生态伦理观是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的观念创新,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上。人类利益至上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基础;平衡协调发展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生态伦理观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模式和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时,文章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生态伦理的概念,深入探讨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道德关系。揭示了生态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关系。人与自然有着互相制约和相互矛盾的冲突。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以较好的应对生态危机,使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性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必须质疑。和谐生态伦理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的基础地位,强调人的利益的重要地位,强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它具有存在的理论合理性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依据。这些合理性依据真正体现了生态伦理学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内在价值。人类对于其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该突破旧的生态观,从生态伦理观出发,形成和强化生态自觉意识。因此,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深入理解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明确生态自觉的意义,初步探讨生态自觉的途径,对于人类从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方面关怀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认为法不仅可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调整;一是间接调整.环境法正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法律部门.文章还论述了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行性及其理论基础.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人与自然关系立法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带来法律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20.
从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有关环境伦理机制等层面对中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既要大胆吸收西方环境伦理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又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