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过度滞存将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小,无规模经济,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南安地区农业的劳动力为考察分析的对象,说明了该地区剩余劳动力的特征、成因及目前转移的障碍途径,并提出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南安经济增长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就需要制定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 ,多方寻求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营造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很低的那部分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潜伏在种植业部门。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对种植业而言的。那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农业劳动力在社区内部、产业内部,或者社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流动。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平面式转移,就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加速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对于充分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增加经济收入,实现提前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对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与问题题作一分析,并探讨加速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制度、经济、农业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求失衡及情感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广大农村纵深发展吸收和以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为重要转移方向,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全面合理规划,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但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分布不合理,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又受到劳动力数量、质量、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走自我就地消化为主、移民和劳务输出为辅的道路。一是在大农业内部进行多层次转移;二是在农村内部多形式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集镇及乡镇所在地建设中转移;四是在本区内鼓励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顺向”转移;以及劳务输出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各得其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对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在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农业土地政策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自身的特点,应对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予以借鉴,使政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遵循转移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自身特点,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经典表述,为我们研究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理论原则。马克思认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但劳动力的价值反过来影响机器的采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移的规模、方式和方向都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是指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转移了,农业就业比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应对此问题对策是尽快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战略,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3.
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章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方法,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部门的经济数据,测算了各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甘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上升,转移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基于此并提出了促进甘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水平下,社会可能提供的劳动力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正值差额。劳动力转移是指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农业本身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二是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1)农业劳动力,指从事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村劳动力,指整个农村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和。我们这里主要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然而它的基础仍然是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就整个农村来说,过剩的劳动力来自于农业,  相似文献   

15.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本文据此把我国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6.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虽然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创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钟蔚祥朱道聪杨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配置、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向,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江西而言,县域经济占...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已经成为农村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在我国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因此,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就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部六省是农业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强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步伐;解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推进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