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易经·井卦》卦爻辞的解析,阐明了“井”卦的“法治”义,论证了以往以水井为卦象立说取喻之非。  相似文献   

2.
历来说《易》的儒生都不重视《杂卦传》。《汉书·艺文志》叙《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孔颖达在《说卦》标题下注:“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文言》第九,《说卦》第十”,都不提到《杂卦》;即使一一计算“十翼”,如孔颖达周《易正义》序《第六,论夫子‘十翼’》:“一家数‘十翼’:……《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故今亦依之”,也把《杂卦传》附在“十翼”之末,占一个卑微的地位。 《杂卦传》是“十翼”中最短的一篇。它的形式在“十翼”中有这些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口诀式的短篇;通篇用韵,而且换韵频数(共十九个韵),而音节和谐。第二,  相似文献   

3.
1.释“乾坤” 乾坤二字,《周易·系辞》及《说卦》均谓指天,地。(《周易·说卦》:乾,健也,天也。坤,顺也,地也。) 然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兹分论之如次。乾字古音读幹。闻一多说:乾为干、湿之于的本字,繁文作斡。卦名之乾,其正字当为斡,(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第四五页)其说甚确。唯斡字古音与今音亦不同,当读“管”。(屈原《天问》:斡维何系一句,斡字古本作管。)则乾一斡一斡盖以形音相近致讹。  相似文献   

4.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5.
《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与王俭书曰:“太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见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系》说无注”,应为“《系》、《说》无注”。《系》即指《系辞》,《说》即指《说卦传》。我们知道,王弼注《易》较《老子注》简略,而且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没有注释,后来,韩康伯续注。现今流传的《周易注》就是王弼注和韩康伯的续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又在“韩康伯注”下说:“王辅嗣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全部《易传》是孔子作,从司马迁、班固到孔颖达“更无异论”(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到宋代始有欧阳修谓《系辞》、《文言》、《说卦》以下三篇(包括《序卦》、《杂卦》)“皆非圣人之作”(《易童子问》卷三)。以后便间有相类似的疑问和异说,但孔子对《易传》的著作权大体尚能维持。清末,尤其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派,他们对经、史、子等古籍中的许多问题提出怀疑而展开广泛的讨论,从而对于《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7.
《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器论”。“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与器的关系指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层涵义却只是“道器论”的引申涵义,而不是其原始涵义。要追寻“道器论”的原始涵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明物也。”乾坤两卦是《易》之总纲,而乾坤的取象正是男女生殖器。钱玄同先生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  相似文献   

8.
扬雄《太玄·文首》准《周易·涣》卦,提出的“文质班班”概念可视为文学理论的审美范畴。这一“文质说”的审美取向渊自儒家,也有对道家思想的吸纳。《文首》 赞辞依据位的高低不同,具体内涵也各异,论说丰富。扬雄的文学创作中贯彻着这一审美取向,言情写物的同时善于说理,情理交融,尤其中后期的应用型文学作品透露出鲜明的 以理导情的特色。文质说,借助宗经立义桥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践行。  相似文献   

9.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年仍然努力学《易》的孔子,他在暗引《易·恒·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两语以后,讲了一句极为准确的话:“不占而已矣。”①孙卿同然一词:“善为《易》者不占。”②治《易》不为占卜,而在领会其中的哲理。我们就卦、爻及其经、传考索,知道《易》的作者,深入自然,并且通过长久、细致的观察,发掘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华阳国志》在汉文史志中首次明确记载了纳西族先民的活动。本文通过字义与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这一记载中的难解句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刚”之“刚”取自《易·说卦》 ,并进一步辨明“摩沙夷”即今纳西族 ,其分布区域在今盐源西至宁蒗一带  相似文献   

11.
说“道”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12.
论老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如《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都只称老聃或老耽,不称李耳。则老聃当是以老为氏,其名为聃。《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史。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故史称孔子问礼于老聃。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周蒙·蒙》卦论及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内容 ,以及教育实践和军事教育思想。因此 ,《周易·蒙》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活动 ,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它告诉我们 ,今天的教育仍须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女子教育、家庭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教育 ,并遵循适时教育、正面教育、诱导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克己修身之学,启示君子顺天应道、开物成务,其思想以整体性、自然性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蒙》 卦为《易经》的第四卦,主要讨论教育思想,强调“君子以果行育德”,其中包含的教学理念有:教育要有教无类、合理惩戒、避免 严苛,学习要心诚志坚、迎难而上、虚怀若谷。《易·蒙》对现代学生管理有诸多启示:教师要进业修身、管理要防微杜渐、授课要 因材施教、教育要慎用处分。遵循《易·蒙》思想,教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更为卓越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革卦》卦名的涵义究竟是什么?《释文》引用的郑玄和马融的解释是:“革,改也”长期以来,人们据此去解释《革卦》的内容,然而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先秦典籍中,“革”常假作割,但一直没有被认出,《周易·革卦》就是例子。认真说来,《革卦》从卦名到经文中的每一个革字,无例外地均应读割。论证从卦辞开始。革(割):巳(祀)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已从前人校改,读祀。孚亦可依旧训,训信。  相似文献   

16.
四、濮人族属辨析 濮人,先秦时称为濮,秦汉时称为濮或僰,魏晋后多称为僰。其族属,有种种说法:古代,《史记·主父偃列传》、《汉书·伍被传》及《扬雄传下》作“羌僰”,意“僰”为“羌”;《盐铁论·备胡》、《后汉书·杜笃传》作“氐僰”,即“僰”为“氐”。概言之,“濮(僰)”是源于“羌”或“氐”。至近代,一些民族史研究者,(47)大都从此二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说卦》是以八卦取象说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的,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本文认为,八卦取象开始了卦画的自源性解释;《说卦》成书经历了四个阶段:八卦的随机取象、八卦取象的系统化阶段、八卦取象的宇宙论扩张、孔子为《说卦》加冕;八卦取象是《易传》各篇的“祖源”。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诗经》的话(代序)《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为《六艺》,又称为《六经》.《乐经》今无其书.或说亡于秦火;或说《诗》《乐》为一,自诗言之叫做《诗》,自乐言之叫做《乐》.或说《周礼·大司乐》章;或说《礼记·乐记》,原出于《乐经》;这都无据.现在就只有《五经》了.有谁提到《六经》,我们就知道这是说的《五经》.其称为《经》,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礼记·经解》篇.朱彝尊《经义考》说:"《诗》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时序》篇有如下几句: 太祖以圣武膺箓,高[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二离含章,中[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先生的《文心雕龙选译》对《时序》篇中译“文帝以二离含章”为“文帝因英明正位”,注“文帝”为“文惠太子”,注“二离”为“《易·离卦》: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