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2.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重大社会挑战,心理融合机制是其中关键和突破口。从制度-心理视野来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在文化、政治以及利益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整合,所构成的心理融合类型通过宏观社会与微观心理两条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促进香港青年"人心回归"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心理融合机制的探析,将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青年国家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培育青年国家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近年来,香港不断发生青年团体以疏离大陆为目的的社会运动,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因之受到挑战。"港独"分离主义思潮是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要消极因素,它通过设置敏感议题、扭曲本土意识、操纵街头政治运动、强化分离主义理论伪装、煽动陆港对立等方式蓄意扩大在青年中的影响,以达到消解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并最终谋求香港独立的政治目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政治法律制度规制、经济社会参与融合等方面稳步推进,全面清除"港独"分离主义的生存空间,最终加强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归属和情感倾向,并在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运作给出一定的心理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民族文化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政治认同偏差,还需坚持以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传统为基本前提、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为社会根基、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践为关键途径,逐步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黎熙元 《社会学研究》2005,20(4):189-206
本文回顾了香港学术界对香港人文化认同的讨论和后殖民批评,透过香港知识分子对香港人、香港历史和香港特性的表述来探寻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香港本地意识在香港人近30年的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冲突、并存与混合关系,显示回归前后香港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围绕全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三个不同主题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处于青年历史知识学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通过深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深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在于香港的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内容不够完整,并且因为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教育欠缺和近年来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媒体误导,给香港青年正确的历史思维培养带来了侵害,弱化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只有香港特区政府破除阻力,让所有的香港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深刻认识到香港与祖国同根同心、血脉相连,才能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消除深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群体事件频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群体认同在群体事件发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认同的建构中地域认同、感同身受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群体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职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国家都是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如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认同、经济模式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等等;每个人也是多重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包括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祖籍认同等等。在窦露蕾斯·拉格迪亚(Dolores la Guardia)和汉斯·古斯(Hans P.Guth)主编的论文集《美国的声音:文化与社区》(American Voices:Culture and Community)一书中,作者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变迁孕育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孕育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变迁,职业认同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非诚勿扰》节目及其走红背后包含的诸多社会心理根源:当代大众的自我认同焦虑;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固着;社会转型时期,“80后”的情感守望;受信息噪声影响的社会人际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香港人国家认同问题备受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在有关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建构路径等问题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既有研究缺乏对内地港籍学生的关注、未能全方位把握其身份认同结构,且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加强对内地港籍大学生群体的必要关注、借用"多重认同"理论模型强化该群体国家认同的学理研究、考察内地青年的态度反应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将成为今后该问题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徐韡 《社会学》2009,(1):62-64,F0003
“网络婚恋交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由共同的身份认同和同一目标而达到的、具有互动性的社群行动,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衍生物。本文以“符号互动论”和“社会拟剧论”为理论框架,把个体“镜中我”自我表演、对象互动以及整个社群成员互动三个层次作为理论切入点来解析网络婚恋交友的(个人、熟人、陌生人)三空间;描述了网络婚恋交友的社群互动结构的(主体、接触、意义)三因素,在这种现象中,内心情感和自我表现,都是群体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索青年消费者全球化品牌认同的驱动因素,考察驱动因素与品牌认同对全球化品牌购买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化品牌认同的驱动因素包括全球维度、传播维度、真实维度与差异维度,其中,全球维度、传播维度是外在驱动线索,真实维度与差异维度是内在驱动线索。传播维度对品牌认同的影响作用最强,其次分别是差异维度与真实维度,而全球维度对全球化品牌认同影响不显著。另外,全球化品牌认同对品牌购买倾向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日渐活跃,对青年核心价值认同意识的培育形成新的挑战,表现为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根基受到侵蚀、青年价值观选择面临更多困惑与彷徨,青年价值表达趋向于功利化和庸俗化。导致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的主要诱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而言,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迷惑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郁积引起的价值困惑是重要影响因素。从主观方面而言,在网络信息"充足的悖论"影响和冲击下,青年"从众"和"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影响下,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培育,需要因势利导、多层次构建认同培育体系,其中,掌握青年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是关键,创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模式是基础,健全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关怀机制是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0,他引:111  
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一项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通过访谈法、类属分析和德尔菲法等对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维度进行探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包括以下9个维度:归属感、身份感知、成员相似性、个体与组织的一致性、组织吸引力、组织参与、感恩与效忠、人际关系、契约关系;(2)本研究得出的前6个维度与西方的研究是相似的。这6个维度基本能够涵盖现在西方研究中已经提出的组织认同的维度,并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意义;(3)本研究得出的后3个维度是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所特有的维度,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年志愿者心理资本对志愿行为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者心理资本包括感恩感戴、责任使命、乐观希望、坚强韧性和自我效能5个维度,且各维度正向影响志愿行为。在对18名青年志愿者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志愿者心理资本影响志愿行为的机制模型,即社会支持和志愿动机在心理资本与志愿行为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角色认同在其关系中起调节效应。为促进志愿行为可持续发展,就要培育志愿者"为国谋发展、为民造福祉"的价值理念,赋予其更加崇高美丽的价值形象;培育志愿者理性强烈的需要动机,促使其坚守"自利利他,法皆具足"的初心和使命;培育志愿者积极乐观的心理预期和理性的归因方式,涵养强大的心理复原力;构建完备、体贴、温馨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志愿行为产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残疾人价值认同,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理解和赞同,也包括残疾人的自我价值确证,关乎残疾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与社会身份的确认.残疾人价值认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残疾人渴望价值得到认同的期盼更加强烈.但是,残疾人价值认同依然面临实践矛盾,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建构的实然状况尚未完全满足残疾人实现价值认同的时代诉求,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残疾人价值认同问题予以分析和考察.作为关照人的生存发展的哲学样态,马克思主义人学将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生成和获得认同的实践基础,将人的文化及其建构作为人实现价值塑造的精神基础.我们需考量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诉求,从劳动实践视域分析残疾人价值认同的实践基础及应然态势,从文化视域实现残疾人价值认同的文化建构及其优化,挖掘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意蕴,促进残疾人价值认同的纵深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